焦祎薇
吉林陽光博舟(通化)律師事務所,吉林 通化 134001
強迫調解的引發(fā)原因是法院的調解偏好與調解現實障礙的沖突導致的,現實情況無法放棄調解優(yōu)先的政策,應對法院調解的當前機制進行一定的轉變。增加機制的相關評價指標,充分地考慮案件的實際情況與當事人的實際情況,將二者共同作為考慮因素納入考核體系當中。
2009年至2010年中最高人民法院一共頒布了兩份文件,主要是與“大調解”內容有關的,其內容包含了司法解釋性質的兩份文件,法院在兩份文件中利用不同方式確定了“調解優(yōu)先”這一政策的糾紛解決方式,并進行了反復的強調。實際上,“調解優(yōu)先”政策在確立的時間內,一直存在質疑與反對。引來最多的質疑就是:受該政策的影響,法院過于追求調解率,導致許多強迫性質的調解發(fā)生。甚至可以說,先行調解制度正是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而確立的。當事人會在法官的雙重身份下造成一定的壓力,就容易發(fā)生違背當事人實際的內心意愿的事情發(fā)生。
針對此種情況,建立起訴前的調解工作制度,能夠將調審進行有效地適當分離,并充分地尊重當事人的根本意愿,進行公平公正的處理。但根據當前的情況以及先行調解這一制度的解決結果來看,效果并不如人意。先行調解這一制度下的糾紛依舊沒有進行分流,其原因在于法院沒有進行立案,相關的程序不夠正規(guī),也沒有對適合先行調解這一政策下進行民事糾紛調解的具體辦法作出明確規(guī)定。個別法院將其當作“口袋”程序,當事人不反對,民事案件就歸入先行調解,增加了訴訟周期。更有處于前線的辦案工作人員自調并自立與自審,沒有掌握正確的順序,采取先入為主的方式,導致案件的結果不公平、不公正。
根據結果來看,不僅是“以判壓調”這一早在先行調解的制度成立之前就已經出現的問題,還是“口袋程序”的相關問題,盡管外部的形式是有一定差異的,但歸根究底,都是法院以及法官違背當事人根本意愿的原因,對案件采用不合理的方式導致當事人承受到一定的壓力而不得已接受調解。這就是“調解優(yōu)先”這一政策在多種問題與因素下轉變?yōu)椤皬娖日{解”的原因。
先行調解制度在正式確立之前,對可能發(fā)生的各個問題已經有所預見,也采取了相關的預防措施,但強迫先行調解的情況依舊存在。雖然對問題進行預判,但并沒有真的按照預防措施有效地防控,所以,突破規(guī)則的層面是十分重要的,對先行調解這一解決制度下的案件當事人與法院的關聯進行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進行突破,并尋找導致強迫調解這一問題發(fā)生的最根本的因素,并加以改正。
私法自治的基本要求就是自愿調解原則與當事人的處分原則保持一致。根據我國的情況來說,許多普通當事人比較缺乏法律知識,在法院與法官面前具有一定壓力,導致不敢明確拒絕法官提出的先行調解。當事人又都很難獲得代理充分并十分有效的訴訟幫助。在這兩方面下,導致當事人喪失主導權。而法官方面,在“大調解”工作機制的要求下,先行調解的主導權當事人轉變?yōu)榉ü?,這也是避免不了的結果。
根據一般理論的糾紛解決,調解方式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存在很大差距。在這其中,調解與糾紛的當事人和解的不同之處就是調解中出現第三方進行幫助,與訴訟存在的不同之處就是調解過程中不強制第三方發(fā)表意見。因此,調解的作用價值與最終結果不能確定。不論糾紛的本質是何種或法律是怎樣明確規(guī)定的,法官在對拒絕調解較傾向時調解結果偏低,反之則不同。這就是我國法院調解在最近20年呈現V字型走勢的原因。
2008年開始,法院的調解得到了一定的推動,“大調解”機制建立起來,與此同時,“調解優(yōu)先”這一政策得到確立?!缎旅裨V法》對先行調解制度的內容與調解協(xié)議相關的司法程序作出闡述?;诖耍梢猿浞值氐弥罢{解優(yōu)先”這一政策繼續(xù)成為法官在解決糾紛案件時的第一選擇,同時,先行調解制度將會成為首要選擇的第一位。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法院確立的“調解優(yōu)先”相關政策延展。政策的制定者比較希望通過調解最大限度地緩解社會矛盾。實際上,近幾年來的法院與法官對先行調解比較偏好的原因也是由于自身與糾紛的解決體系有緊密關聯。并且,上下級法院與領導及法官間同樣存在差異。
站在上級法院及領導這一角度來看,近年來我國公民對權利及法治觀念與意識正在不斷地提高與發(fā)展,這也導致法院每年處理的糾紛案件增多,幾乎全部的當事人都期望借助司法手段保障自身的權益。但是站在法院的角度上,不僅存在案多人少的壓力,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更多的訴求,而且,我國司法權威還沒有真正的樹立其威望,法院實際上是較弱化的。在面對并處理一些特殊的案件時,法院不能在實質上為當事人實現權力的救濟提供幫助。面對困難,調解成為法院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快速解決的一個方法。
從下級的法官及領導者角度分析,調解針對主動及被動這兩方面都是有些作用的。首先是主動方面,法院在面對一些有難度的案件處理時,案件當事人不同意調解,法官依舊為了降低風險而繼續(xù)選擇調解方式。先行調解多解決糾紛,法院就少受理案件。再加上先行調解具有一定成功率,案件就隨之增多。在這種機制激勵下,法官因此比較偏好先行調解這一方式?!翱诖绦颉币彩窃谶@個因素下導致的,在當事人不拒絕調解時,自然而然地就先進行調解。其次是被動方面的分析,近年法院面對的考核壓力逐漸增加,為了凸顯“調解優(yōu)先”這一政策的相關成績,大部分地區(qū)將調撤率當作重要的指標進行考核。在這樣的考核壓力下,就不得不首要進行先行調解。
我國此項制度在應用時存在較大困難的原因就是社會的民事糾紛情況與先行調解這一制度的本質上的屬性。大部分法官在進行糾紛案件的處理時偏向先行調解解決案件糾紛的重要原因是法官自身的調解主導權,此外,控制力也是重要因素。在客觀上的不適宜與主觀的偏好碰撞到一起時勢必會發(fā)生沖突,在這種沖突下出現的結果,正是上文提及的“口袋程序”與強迫調解問題。
適宜的做法是放棄“調解優(yōu)先”,完全遵循當事人的處分權,使調解、訴訟各自發(fā)揮作用。但是當今要做到這一點有很大難度,如果考慮法院、法官的困境,就更不能實現。比較來說,全面地把握法院及法官面臨的問題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調解優(yōu)先”導致的不良后果在一定程度上更具可實行性。法院的調解領域中,上級法院與下級法院和一線法官在實質上是委托方與代理方。但是,從社會組織的不同層級來看,委托方與代理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這一問題。法院與法官作為代理面對案件相關信息時,要比委托方掌握的更加全面、更加清晰。
而這種情況下,委托方想要更好地控制代理人,就會以激勵的方式進行控制。以組織激勵這一點進行分析,法院在開展調解時,現有的考核體系至少有兩大問題,首先就是準確度不高,其次是掌握的信息無效,若是想要精準并全面的評價法院調解的工作,就要在調撤率這一因素外,將糾紛案件的本質與其中的法律關系以及當事人的實際情況都納入到考核體系中。
綜上所述,“調解優(yōu)先”政策不會在短時間內被淘汰而消失,為了減少“調解優(yōu)先”政策引起的強迫調解問題被先行調解制度的確立而放大,應當在基本上修正法院的調解工作的考核機制,不再只考核調撤率,更應將案件的實際情況與增加評價指標等環(huán)節(jié)一同歸入考核體系中,進而明確地反映法院調解工作的實效性。希望通過不斷地努力與修正,能夠建立起公平公正的高效調解體系,并通過不斷地修正與完善,保障我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