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奎,朱為坤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福建 福州350122)
2019 年12 月,湖北省武漢市開始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患者。 本病傳染性強,傳播速度極快,在全國蔓延,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目前,全世界已有26 個國家出現疫情,且尚未完全控制。 新冠肺炎病證發(fā)展過程與《傷寒論》的六經證候較為契合,在治療上可依六經辨證方法,選用經方為主,靈活化裁論治。
本病首發(fā)于武漢,漸次蔓延,據該地實況,先是寒:2019 年12 月份為一年中寒氣最甚時節(jié),武漢平均氣溫在0~9 ℃之間,寒邪較重。 同時是濕: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市內江河縱橫,水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加之當月多小雨,故濕為又一主因。 新冠肺炎患者發(fā)病初期以發(fā)熱、惡風寒、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重癥、危重癥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fā)熱,舌苔膩,伴有嘔惡等,初期符合寒濕致病特點。 其三為疫:本病傳染性和流行性強,符合疫病特征。 是故新冠肺炎當屬中醫(yī)寒疫夾濕為患。
依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及臨床觀察,本病始終以寒濕疫邪困肺為病變中心。 初起邪犯肺衛(wèi),太陽受邪,以太陽失和、肺氣失宣為主。 若素體陰虧伏熱,疫邪入里化熱,波及陽明少陽。 若素體陽虛有寒,寒疫深入或直中少陰厥陰,致病情惡化,危及生命。 病有循經、越經、表里、直中及壞病等,符合六經傳變特征。
2.2 重則化熱壅遏陽明少陽 病在太陽不解,風寒入里化熱,尤其素有內熱者,內外相招,寒濕疫毒迅速化熱,深入陽明或少陽。 邪入陽明則熱勢亢盛,充斥內外,亦可出現邪熱糟粕互結,阻于腸道,腑氣不通。 或太陽表邪未盡,迅速化熱,形成太陽陽明同病。 若邪熱閉肺,充斥陽明,可見咳喘加劇,壯熱神昏,惡熱汗出,口渴,痰黃苔膩等。若素有胃腸濕熱,外邪內干,可見發(fā)熱,腹痛腹瀉等。 若素有肝膽實熱者,濕熱內結,樞機不利,而見少陽病證。
2.3 危重直中少陰厥陰 風寒之邪易傷陽氣,每致陽損,況本病為寒疫之邪,強悍猛烈,若素體陽氣不足者(如年齡較大,素有糖尿病、慢性胃病腎病等),寒疫之邪迅速入里,直犯少陰,致真陽虛衰,形成閉脫之患,危及患者生命。 除見四肢厥冷、神志不清、脈微欲絕外,還因肺氣郁閉不宣,腎失攝納,氣不歸元,上閉下脫,而見喘促憋悶、動則尤甚等呼吸衰竭、心臟受累之危象。 亦有部分患者,病邪深入厥陰,形成虛實寒熱錯雜之危候。
2.4 瘥后多見太陰少陽受累 患者病毒檢測轉陰,已達西醫(yī)治愈標準,而臨床癥狀未完全消失者,為瘥后勞復范疇,當促進康復,防止復發(fā)。 每以太陰脾肺功能未復,邪留少陽、熱邪未盡為主,治當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經方以其藥簡效宏著稱,在歷次疫病防治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冠肺炎病變與六經傳變規(guī)律雷同,故可以經方為主辨治。
3.1 初犯太陽者,散邪宣肺
3.1.1 風寒表虛,肺氣失宣證 惡風,發(fā)熱,頭痛,汗出,鼻鳴,咳嗽,痰白,苔薄白,脈象浮或浮緩,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減。若無咳者,用桂枝湯加減;若惡風輕,發(fā)熱著,伴咽喉疼痛,口干口苦者,加金銀花、板藍根、魚腥草、浙貝母等。
3.1.2 風寒表實,肺氣失宣證 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肢體骨節(jié)酸痛,咳嗽痰白,苔薄白微膩,脈浮或浮緊,用麻黃湯加減。 兼陽郁內熱者,用大青龍湯加減;若素體陽虛,初起太陽少陰兩感者,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化裁。
3.1.3 外寒里飲證 咳嗽氣喘, 甚至不能平臥,痰白而稀,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身疼,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浮緊,用小青龍湯加減。 若兼郁熱,伴見口渴苔黃、痰黏稠者,用小青龍加石膏湯加減。
中性點非有效接地配電網的單相接地定位能力測試技術//劉健,張小慶,申巍,權立,張志華//(1):138
3.1.4 肺衛(wèi)郁閉,脾胃氣亂證 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無汗,下利,或咳嗽痰白,苔薄白微膩,脈浮,用葛根湯加減。 若伴嘔吐者,用葛根加半夏湯加減;若部分患者素體伏熱,初起為風熱者,可投桑菊飲。
3.2 陽明少陽為主者,清熱為要
3.2.1 疫邪壅肺,里熱亢盛證 咳喘氣促,身熱,汗出,口渴,痰黃,舌苔薄白或黃,脈弦緊,用麻杏甘石湯加減。 兼痰瘀阻肺,伴見痰多,甚至腥臭有膿血者,配合葦莖湯及小陷胸湯加減。
3.2.2 陽明無形邪熱證 壯熱面赤,不惡寒,反惡熱,汗出,脈洪大有力,用白虎湯加減。兼氣陰兩虛,伴見大渴引飲,背微惡寒者,用白虎加人參湯。
3.2.3 陽明腑實證 高熱不退,或日晡潮熱,脘腹脹滿,大便不通,或瀉下稀水而黑,舌苔黃燥起刺,脈沉實有力,用大承氣湯加減。 兼痰熱阻肺者,用宣白承氣湯加減;兼熱入心包,伴見神昏譫語、肢厥者,用牛黃承氣湯加減。
3.2.4 濕熱迫腸證 發(fā)熱,腹痛腹瀉,利下惡臭黏稠,或為水瀉,肛口灼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數,用葛根芩連湯加減。
3.2.5 疫郁少陽證 胸脅滿悶,干咳或喘息,乏力,干嘔,口苦或咽干,心煩,不欲飲食,發(fā)熱或往來寒熱,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細,用小柴胡湯加減。 兼太陽表邪未解者,用柴胡桂枝湯加減;兼陽明腑實者,用大柴胡湯加減;兼水飲內結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
3.3.1 內閉外脫證 呼吸困難、動輒氣喘或需要輔助通氣,伴神昏,煩躁,汗出肢冷,舌質紫暗,苔厚膩或燥,脈浮大無根,用四逆加人參湯加減。 若肺閉脫、上實下虛者,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細辛附子湯,以上開肺閉,下固腎脫;神昏者酌配安宮牛黃丸或蘇合香丸。
3.3.2 陽衰陰竭證 氣喘息高,痰聲轆轆,精神萎靡,神識淡漠,四肢厥冷,煩躁不安,冷汗自出,惡寒踡臥,或嘔利并作,甚則目合口開,手撒遺尿,脈微欲絕,用茯苓四逆湯加減。
3.3.3 上熱下寒證 咽喉不利,咳唾膿血,發(fā)熱,喘息,泄利不止,手足冷,神疲乏力,寸脈沉遲,用麻黃升麻湯加減。
3.4.1 脾胃虛寒證 脘腹疼痛,喜溫喜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嘔吐納差,舌淡苔白,脈沉細,用理中丸加減。 若兼表證,伴見發(fā)熱惡寒者,用桂枝人參湯加減;若寒輕滯重者,以柴芍六君子湯化裁。
3.4.2 肺胃陰虛,痰涎不化證 咳唾涎沫,短氣喘促,咽喉干燥,舌干紅少苔,脈虛數,用麥門冬湯加減。
3.4.3 氣陰兩傷,余熱未盡證 發(fā)熱,口渴,心煩,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舌紅少苔或薄黃膩乏津,脈數乏力,用竹葉石膏湯加減。
3.4.4 余熱未盡,邪留少陽證 發(fā)熱已退,或遺有低燒,或發(fā)熱時斷時續(xù),伴有口干口苦,食少納差,氣短乏力,脈弦細,用小柴胡湯加減。
是病為寒疫夾濕而起,濕濁化穢,黏膩膠結,貫穿始終,致病纏綿難愈。 能否妥善分化濕穢,某種程度上決定著病愈遲速及能否痊愈的預后。 是病在運用經方六經辨治的同時, 還應加強化濕祛濁的配伍:一是三焦分化,導邪外排,在上焦者可用藿香、石菖蒲、香薷等芳香之品宣肺外透;在中焦者,可加草果、檳榔、半夏、大腹皮、蒼術、厚樸、佩蘭、砂仁、白蔻仁等中化;在下焦者可用茯苓、豬苓、滑石、薏苡仁、淡竹葉、車前草、通草等下滲。二則健脾促運,以絕濕邪之生源。 三是配合行氣之品,以除邪害。
新冠肺炎雖是新發(fā)疾病,但從臨床觀察,也和其他疾病一樣,在病變的過程中,因各人體質差異、地域環(huán)境不同,往往出現錯綜復雜的病情。 此時在辨治的過程中要突出中醫(yī)三因制宜的特色,靈活遣方用藥:一是病有兼加,出現不同方證者,應經方合用,如三陽同病者,可聯合運用桂枝湯、小柴胡湯和白虎湯;熱郁水停、三焦水道不暢者,小柴胡湯合五苓散等等。 但注意病情不同,合用方側重不同,須及時適當加減。 二是病情符合,可直接投用時方,或經方合用時方,或可單獨運用時方加減,如單純太陰脾虛少寒者,可以四君子湯為主方化裁等。 三是病有特殊,可不拘于成方,諸多經驗方療效頗佳,可大膽應用。 四是隨病、證合理加入特效藥物,如黃疸加用茵陳,失眠加用炒酸棗仁等,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和主治方向一致之品,每可增強療效,值得推廣。
新冠肺炎屬于中醫(yī)寒疫夾濕的范疇,我們運用六經辨證方法,以經方為主,治療本病,取得了確切的療效。 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經方當靈活加減變化,或多個經方聯合運用。 夾濕之證,又當注意濕邪之輕重、上中下三焦分布、化熱程度等不同進行辨治,并注意健運脾胃,恢復中州功能,暢行全身氣機。 對于確診病例,尤其是重癥患者,如能中西醫(yī)結合、在西醫(yī)支持療法配合下,救治成功率將大大提高。同時,因本病邪毒強悍,傷正最烈,變化迅速,當應時時注意顧護正氣,以調整陰陽、培固正氣為要。還應保持身心和諧,起居有常,合理飲食,動靜結合,避其毒氣,才能未病不染,既病不變,病后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