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利
摘 ?要:為探討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提高初中歷史課堂實效性,本文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初中生心理特點的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通過任務教學的設計,完成和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創(chuàng)新意識和團結合作意識,以實現(xiàn)增強學生主觀學習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初中歷史;實效性
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把教材內容毫無保留地灌輸給學生,這樣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如今,新課程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變教師過去注重知識轉移的傾向,強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態(tài)度是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教師應成為促進學生學習和指導的引導者,領路人。將“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引入初中歷史課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歷史教學的全過程,更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概念
所謂的“任務驅動”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圍繞一個共同的活動任務,激發(fā)出強烈的問題動機,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綜合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同時完成既定任務,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實踐活動。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將會不斷獲得成就感,激發(fā)他們對知識的強烈望,逐漸形成認知心理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勇于進取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必要性
1.順應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中學教師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許多方面都有創(chuàng)新的見解。任務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誘惑,一種催化劑,引導、促進他們積極學習,一個任務的完成使他們有了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他們投入下一個任務的探討。比如,在學習《千秋功過秦始皇》一課時,我先布置一個任務——歸納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主要措施,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完成,在完成了這個任務之后,下一個任務——這些措施在當時起到什么作用?對以后的歷史會產生什么影響?秦朝在我國歷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就可以很自然地被學生接受并解決了。這就是興趣的激發(fā)和保持。
3.“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能力
能力和性格在心理學中定義為“在活動中反映出的個性傾向”。能力只有在活動中才能表現(xiàn)并得到培養(yǎng)?!叭蝿铡本妥寣W生有了一個培養(yǎng)能力的平臺。比如,在學習同一課時,給學生一個任務——探討秦帝國滅亡的原因。“暴政”是秦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但可以把這一概念具體化。為了完成這個任務,課代表把大家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并且做了分工,有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的,有上網搜尋資料的,有請教老師的,然后把與秦帝國有關的史料都摘錄了下來,再進行分析整合具體化。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更感性化,同時歸納史料、分析歷史問題、合作探究能力也都得到了培養(yǎng)。所以,“任務驅動”不失為培養(yǎng)能力的好方法。
三、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1.任務設計環(huán)節(jié)
任務的設計既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fā)學生完成任務、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即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又必須學習、探索新的知識,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叭蝿镇寗咏虒W法”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例如,在人教版八(上)《難忘九一八》一課教學中,我把“西安事變”這一難點進行分解,由一個問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變成問題組:“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出現(xiàn)了哪幾派不同主張的政治派別?”“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張其實質是什么?”“殺蔣可能會導致什么局面的出現(xiàn)?”“不殺蔣呢?”“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是基于什么原因?”這樣就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再適時地加以評價,學生就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更大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2.在“任務驅動”中注重學生對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思維創(chuàng)新通常始于問題。擅長創(chuàng)建問題場景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科學地創(chuàng)設問題不僅能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而且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實施目標教學的同時,教師要按照課程的標準,根據(jù)教材的內容,參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適當列舉一些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自學問題,為學生提供自學指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以促使學生更加勤奮學習并思考,以便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變成主動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欲望。因此,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在目標導向學習中探索教學問題的愿望,不僅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也為整堂課教學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檢驗反饋
檢驗反饋是歷史教學的關鍵。檢驗教學任務的完成可以根據(jù)歷史課程,課程類型和教學內容來確定,通常以隨堂測試為主。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隨時進行隨堂測試,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生的達標情況要當堂進行反饋,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對表現(xiàn)好的學生加以表揚、鼓勵,同時確定好課后輔導對象,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循序漸進,克服達標的模糊性和隨意性;堅持一切為了任務的原則,強調基礎性任務的完成,關注發(fā)展性任務的反饋。檢驗反饋可檢驗教學效果,糾偏補遺,為調整下一課的教學任務、課后作業(yè)、個別輔導提供依據(jù)。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可以使歷史課堂變得豐富科學,可以極大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有效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fā)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培養(yǎng)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 深入研究”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是我們共同探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我們會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的。
參考文獻:
[1]王衛(wèi)東.用新課程理念審視任務驅動教學[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4(1):11-14.
[2]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2 版[M].海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