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統(tǒng)編教材在小學五、六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都安排了名著閱讀單元。其中,五年級優(yōu)先閱讀中國古典名著,六年級推薦閱讀世界名著。兩個單元的布局設計正體現(xiàn)了統(tǒng)編教材“鼓勵海量閱讀”的編寫理念。毫無疑問,這兩個非常醒目的單元,應成為教學的焦點。
一、單元教學價值
1923年頒布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中,最早將語文學習的內(nèi)容分為精讀(文選教材)和略讀(整部的名著)兩部分,“精讀選文由教師揀定書本,大半在上課時直接討論;略讀部分包括整部的名著,由教師指定數(shù)種,大半由學生自修,一部分在上課時討論”。1941年,葉圣陶在《論中國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對“讀整本的書”提到,“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可見,閱讀整本書并非空穴來風,應當屬于優(yōu)良傳統(tǒng)。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的“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在18個任務群中穩(wěn)居“第一”,覆蓋語文學習的“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個階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在總目標中提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蓖瑫r還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边@都是從國家標準的層面,對整本書閱讀提出的明晰的教學站位以及數(shù)量定位。
在教材中編排名著閱讀單元,勢在必行且意義重大,是落實課標要求最為牢靠的保障。
基于課標理念編寫的統(tǒng)編教材,更為注重對其中提出的要求予以落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本華闡述了統(tǒng)編教材“三位一體”的編寫體系:“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閱讀教學,以各單元課文學習(分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為主,輔之以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誦讀,共同構(gòu)建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并在這方面凸顯特色,以更好地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倡議?!笔裁词恰昂脮??兩個單元的編撰作出了有力的回答:經(jīng)典,閱讀經(jīng)典,是學校教育、學科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名著閱讀單元不僅選編了名著,還在單元中提供了導讀提示,配套安排了口語交際、習作。形成了一個小型的“名著閱讀系統(tǒng)課程”。同時在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上給出了適合于本單元的閱讀方法、讀書策略等。每個單元還設計了“快樂讀書吧”,借助“你讀過嗎”對單元中出現(xiàn)的某一部名著予以重溫、回應、細化;借助“相信你可以讀更多”延伸推薦相關書目,鼓勵課外繼續(xù)閱讀。
綜上所述,名著閱讀單元體現(xiàn)了統(tǒng)編教材編撰的明顯意圖: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局限在課內(nèi),在課外要主動閱讀同類經(jīng)典,要在經(jīng)典肥沃的土壤中延伸、汲養(yǎng)。
二、教材編排分析
整體觀照兩個名著閱讀單元,除了在內(nèi)容上區(qū)分為“中華傳統(tǒng)經(jīng)典”與“外國文學名著”之外,這兩個單元的編撰體系是一致的。具體分析如下:
1.位置
名著閱讀單元都編排在第三學段下冊的第二單元。學生進入高年級后,對閱讀的需求量增加,閱讀的品位也必須得到提升。此時進行名著閱讀,極為合適。入學后的第一單元,在教學中更多涉及學習狀態(tài)調(diào)整,學習習慣恢復,并不是最佳的學習時間。在稍作穩(wěn)定之后進入的第二單元學習,正是學生精神頭最足、學習效果最佳的時候。此時選編名著閱讀,編者的用意很明確:準備好了嗎?開始閱讀吧。往后學,可以“一路學,一路伴隨著名著閱讀”。這樣的位置,讓閱讀成為一個學年起始階段的最美發(fā)端,時間的保障,有助于習慣的養(yǎng)成。再從教學指導的空間上看,在第二單元的學習中得法,可以用在不同的空間。學了要能用,要有空間,有時間去用。
2.設置
名著閱讀的兩個單元都作了同樣的設置。先是出示單元學習目標。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目標為“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和“學習寫讀后感”。單元中結(jié)合目標選取了經(jīng)典名著的片段。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選編的是出自《三國演義》的《草船借箭》,出自《水滸傳》的《景陽岡》,出自《西游記》的《猴王出世》,以及《紅樓夢》中的《紅樓春趣》。課后設計的具體的練習項目,無一不對應著課標以及單元學習目標,為抵達目標指示方向。例如《草船借箭》課后練習第一題:“默讀課文,按照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此題讓學生了解閱讀名著的方法,建構(gòu)從整體關照到細節(jié)品味的學習路徑。又如第二題:“讀下面的語句,回答括號里的問題。課文中還有一些體現(xiàn)人物特點的語句,畫出來和同學交流?!崩ㄌ柪锏膯栴}是:“三天造十萬支箭這么難,諸葛亮為什么主動立下軍令狀?他立下軍令狀后,周瑜為什么很高興?”此題切中對人物的思想、品性、謀略的體會,這是閱讀名著的基本方法,也是“規(guī)定動作”。
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也與本單元的“氣質(zhì)”相匹配,“語用”的理念也在此凸顯出來。例如五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是“表演課本劇”,而課本劇的劇本,可以選自單元課文,也可以選自經(jīng)典的名著片段;習作則安排了“寫讀后感”,更簡單直接地與單元課文對應。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羅列了閱讀名著的具體方法:“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語句的意思”“遇到一些較難理解的語句,不用反復琢磨”“借助資料對人物有更多的了解”“結(jié)合看過的電影、電視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些閱讀名著的具體方法,讓學生在復習鞏固時更為注重學得方法?!翱鞓纷x書吧”的編排則彰顯了“讀一本,帶多本”的粘連式設置?!澳阕x過嗎”對《西游記》作進一步介紹,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指出了閱讀整本書的方法,如“古代長篇小說多是章回體。這些作品里,一回或若干回組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小故事,連起來就串成了一個長篇故事”“我很喜歡讀回目,只要看一下某一回的標題就可以猜出它主要講了什么故事”。而在“相信你可以讀更多”中,一次性推介《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讓單元精讀課文的學習和整本書的閱讀構(gòu)成一個系統(tǒng)。
3.安置
首先,從內(nèi)容方面看,安置了中華文化,安置了與小說相關的文史知識。這些知識都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必備且關鍵的知識??梢哉f,學語文,沒有讀過名著,不知道世界名著,就是白費功夫。其次,從素養(yǎng)層次看,安置了閱讀學習的能力訓練點、提升點,對提升學生閱讀名著的自覺意識,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從教學角度看,安置了微型、自洽的課程。
我們說名著閱讀單元是小課程,并非肆意擴大其意義,也不是將其當作學習的點綴,而是根據(jù)教材的編寫系統(tǒng),把名著閱讀作為課程化的學習,有目標,有計劃,有指導,有評估,最后有成果。課程目標就是單元學習目標。課程的檢測系統(tǒng)就是一次次的課后練習,一項項需要結(jié)合閱讀完成的學習任務。課程資源也較為豐富,有文本,也提示學生可以參考電影、動漫、電視劇等。課程的實施與推進有對精讀課文的教讀,對自讀課文的扶讀,以及課外閱讀中的自由閱讀。同時,課程的屬性與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屬性之一“實踐性”一致。課程中不斷提供語用契機,讓學到的知識能在真正的實踐中用得上,能好用。聽、說、讀、寫、思五個維度的實踐都在名著這個節(jié)點上匯聚,形成相得益彰的協(xié)同發(fā)展狀態(tài)。整個單元的小課程構(gòu)成一個圓滿的閉環(huán),同時又以“閱讀”為線頭再次延展開來,聯(lián)結(jié)更為豐富、多樣、精彩的文學世界。
三、教學建議
結(jié)合對名著單元的教材解讀和教學分析,我們提出由“點”到“線”再到“面”的三層教學建議,希望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名著閱讀單元的教學價值,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獲得閱讀能力的提升和閱讀素養(yǎng)的發(fā)展。
1.“點”的精教
統(tǒng)編教材的閱讀分為精讀和略讀兩類課型,自然對應著精教和略教兩種教法。名著閱讀單元中的經(jīng)典篇目,可以選定一兩篇,定為重點,實施精教。
例如五年級的《草船借箭》,堪稱經(jīng)典,值得精教。所謂精教也是分層次的。保底的教學,要做好品味語言文字的功夫。經(jīng)典篇目源自名著整書的節(jié)選,提煉出片段之后,也更傾向于歸屬“定篇”型文本。因為是選取出局部作為課文,缺乏前后的語境觀照、語意關聯(lián),因此針對單篇在寫法上去關注“如何行文布局”“怎樣寫成”,教學的滋味相對寡淡。節(jié)選的片段也應放置在整個語境中才能盡顯風流。我們可以更多地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對語言文字的品評上。如文中寫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敝T葛亮笑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边@里的“笑”意蘊非常,一段不長的話中諸葛亮笑了不止一次,每次笑的背后,都有著不同的思維結(jié)果。而這一次,在周瑜的步步緊逼之下,諸葛亮笑著說要立下軍令狀,更是值得推敲。并非周瑜要求立軍令狀,一個“愿意”表示諸葛亮早已成竹在胸,反倒是周瑜被蒙在鼓里還自鳴得意。普通的字眼,暗藏玄機,不駐足停留,很容易滑過。
保底之余,還有提升的教法。如果僅一味停留在對局部語言文字的品味上,則又容易陷入碎片化教學的泥潭,教得支離破碎。因此教學要引導學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意蘊”,同時還要兼顧學得一定的閱讀方法。以《草船借箭》為例,諸葛亮神機妙算,這是一號主角最為顯要的特征;周瑜嫉妒心強,同樣也可以明確地感受到;而要細品的是魯肅,作為本文的第三號人物,卻顯得平庸、愚鈍。魯肅的忠厚老實到底能不能成為定論?難道作為東吳后續(xù)軍隊統(tǒng)領的他,只是傻乎乎地跟著諸葛亮去“借箭”,事后真的不報告周瑜?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在文字中咀嚼,更要回到整個文本中去求證。再如《騎鵝旅行記》中那個調(diào)皮的小男孩,他是那樣淘氣頑劣,欺負各種動物,幾乎是一個“壞透了的”小孩。真的嗎?如果是那樣,又怎會以他為主角寫下一段傳奇的故事?這樣的體驗、感受、領悟、理解,都是閱讀經(jīng)典名著時要去努力攀爬的云梯。
溫儒敏教授曾說:“比起其他版本,‘部編本語文教材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比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統(tǒng)編教材名著閱讀單元也注重閱讀方法的授予,讀一本名著,獲取一種讀書方法,或者是形成讀一類書的閱讀策略。
值得提醒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教授基本的讀書方法,如其他閱讀單元中提及的精讀、略讀、跳讀、速讀、批注、摘抄等,鼓勵學生將其運用于閱讀不同類型書籍的實踐中,形成“用恰當?shù)姆椒ㄩ喿x”的策略。
2.“線”的連綴
名著閱讀單元,教好單篇絕非“終止符”。教學要力圖拓展,這才是這一特殊單元的教學要義?!包c”教得精是基礎,各“點”連綴成線,才是目的,也才能讓教學成體統(tǒng)。
單篇教完,直接引發(fā)閱讀原著整本書,這是最為直接的連綴,也是教學帶來的一大收益。在這一點上,教材的編撰為我們作了非常好的提示。例如《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閱讀提示,就直接寫明:“湯姆·索亞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筆下著名的兒童形象。默讀課文,說說哪些情節(jié)特別吸引你。你覺得湯姆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在他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是身邊伙伴的影子嗎?如果你還想知道湯姆的其他故事,就去讀一讀《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吧?!蔽覀円欢òl(fā)現(xiàn)了編者的呼告“讀一讀《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吧”。同樣,《騎鵝旅行記》的閱讀提示也點出“《騎鵝旅行記》是享譽世界的兒童文學作品。讀讀下面這個片段,說說小男孩尼爾斯變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作品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如‘鶴之舞表演大會“大海中的白銀,猜猜它們又將講述怎樣的神奇。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原著讀一讀”。這里的“興趣”就要靠教學點燃?!遏敒I遜漂流記》最后一段,則寫下了意味深長的文字,在教學現(xiàn)場就能引發(fā)學生對原著閱讀的興趣。文中寫道:“現(xiàn)在,在我對自己的處境稍稍有了一點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遠眺大海,一心想看到船的蹤影了。我著手調(diào)整我的生活方式,盡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钡降佐敒I遜是怎么面對荒島惡劣的生存條件的?他的未來會有新的磨難嗎?他的結(jié)局會怎樣?教學時就要有連線的意識,教學后更要注重拓展,讓閱讀成為教學中順勢引發(fā)而出的綿長的學習線。
連綴成線還可以在單元統(tǒng)整教學中進行?;诮y(tǒng)編教材的編撰特色,名著閱讀單元在連綴教學上已經(jīng)作了安排。教學單篇,可以連綴本單元的習作、口語交際、語文園地等,進行統(tǒng)整教學。尤其是“交流平臺”,需要高度關注,可以提前響應,更早介入。例如,在教學《騎鵝旅行記》前,可以直接引用“交流平臺”上的話:“每個人都是立體的、多面的,評價人物時角度不能太單一。如,很多人覺得尼爾斯太淘氣、太頑皮,但是當我們讀到‘他心里想,父母從教堂回來時發(fā)現(xiàn)雄鵝不見了,他們會傷心的,我覺得尼爾斯其實也是一個體貼父母的孩子。”這段話可以作為全文教學的切入口,讓學生沿著“找句子——找證據(jù)——找到人物品質(zhì)真相”的流程推進學習。學習時,注意前后關聯(lián),用足統(tǒng)編教材中的助學系統(tǒng),就能有效連點成線,更為系統(tǒng)地學習,擁有更加周全、完善的學習結(jié)果。
莫提默·J.艾德勒與查爾斯·范多倫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線的連綴讓整個單元的閱讀學習更傾向于“主題閱讀”層次——不斷聚攏各個小點,積攢成為一個共同的話題圈。這是一個有召喚功能的話題圈,可以不斷吸納與此話題相關的更多的散點融合進入。例如我們閱讀了《魯濱遜漂流記》之后,可以對“冒險”一類小說進行主題閱讀。閱讀了《三國演義》,還可以拓展閱讀《三國志》。當然,線的延伸有多長,耗時要多久,都取決于學生的閱讀習慣養(yǎng)成和閱讀品質(zhì)高低,是長效的工程。無論如何,線的連綴,主題的獲得,都成為學生在本單元學習中的更高層次的收益。
3.“面”的拓寬
要拓寬的第一面是“知識面”。名著閱讀單元的知識,第一類是文學常識,這是陳述性知識,描述了這一文本客觀的特點及相關的信息。例如,這一類文本的文體式樣、寫作規(guī)范、成功要素等,這是學生在第三學段的閱讀學習時必須獲得的。第二類是背景知識。任何一部名著的創(chuàng)作都有其背后的故事,這些故事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更好地開發(fā)與領悟、繼承和發(fā)展經(jīng)典中的精髓。例如《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有許多流傳下來的故事,還有文學史上的公案,曹雪芹“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創(chuàng)作歷程,“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修改經(jīng)過,能夠為我們解讀文本,學習經(jīng)典,開拓出一條全新的路徑。前兩類是打底的知識,只有對這些相關的概念、命題等有所了解,才有可能作進一步拓展。第三類是相對基礎的文藝理論知識。例如如何去評價一個文本、如何去鑒賞一個文本等,這也是第三學段閱讀學習中必須具備的,也是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的必經(jīng)過程。這一類程序性知識,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經(jīng)典文本的基本操作步驟,具體面對文本時知道要“做什么”,同時也知道要“如何做”。例如,在閱讀中圈畫批注,查證史料,引發(fā)對焦點問題的爭議等。
這一面要拓寬,教學時當講則講,該教的要教,讓學生盡快在一個個不斷更新的知識平臺上獲得提升。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打鐵還要自身硬,要求就會高一些。同時,學生也不是空手進入課堂,必須做好閱讀準備,帶著問題進入學習,才能在學習中有更多收獲。
第二個要拓寬的“面”,是學生應對人生、展望世界、面向未來時的精神層面,即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是閱讀時最為強大且內(nèi)隱的收益。名著中蘊藏的是千百年積淀下來的文化、智慧、為人處世的道理,是讓學生能夠不斷判斷、修正、改良自我的,能知人論世、迎接挑戰(zhàn)的秘技。名著中的故事也好,塑造的人物性格也罷,都給我們正向的引導,教會我們?nèi)绾稳ッ鎸Σ煌娜?,處理復雜多樣的事,應對隨時隨地生發(fā)的情感、情緒。當我們能夠自我克制、自我養(yǎng)成、自我提升時,就在成就自我的同時服務大眾。真、善、美是名著中的永恒經(jīng)典,即便是分崩離析的結(jié)局,是小人得志的短期結(jié)果,也是一種警示,引導學生學會辨析、選擇,不斷向上、向光生長。
這一面的拓寬,要留給課外閱讀,讓時間和豐富的閱讀經(jīng)歷保駕護航。同時,閱讀和實踐并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生活也成為教學的一種延展,成為檢驗名著在時代變遷中的信度和效度最靈敏的測量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