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多 肖妮 葉世陽
【摘要】 目的 探討生物型人工硬腦膜用于顱腦損傷硬膜修補術中的效果。方法 60例擬行硬膜修補術治療的顱腦損傷患者,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 各30例。兩組患者均行大骨瓣減壓術治療, A組行生物型人工硬腦膜修補, B組行自體膜修補, 兩組二期手術均為顱骨修補術。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二期手術情況、預后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OS)分級。結果 A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00%低于B組的33.33%,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二期手術硬膜外總引流量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二期手術術中出血量(70.19±17.40)ml少于B組的(85.65±18.79)ml, 手術時間(72.90±21.48)min短于B組的(92.65±24.05)min,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預后GOS分級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顱腦損傷硬膜修補術中使用生物型人工硬腦膜修補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為二期手術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縮短顱骨修補術用時, 減少出血量,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顱腦損傷;硬膜修補術;生物型人工硬腦膜;自體膜;預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01
【Abstract】 Objective ?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biological artificial dura mater in dural repair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planned to undergo dural repair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according to random numerical table,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large bone flap decompression, group A underwent bioartificial dura mater repair, group B underwent autologous membrane repair, and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skull repair.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lications, second-stage operation,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classific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10.00% of group A was lower than 33.33% of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epidural drainage of the second stage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hemorrhage of second stage operation (70.19±17.40) ml of group A was less than (85.65±18.79) ml?of group B, and operation time (72.90±21.48) min was shorter than (92.65±24.05) min of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OS classif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artificial dura mater in dural repair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can lower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reate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second stage operation, shorten the time of cranial repair, and reduce the amount of hemorrhage.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Craniocerebral injury; Dural repair; Biological artificial dura mater; Autologous membrane; Prognosis
大骨瓣減壓術是臨床治療顱腦損傷的主要術式之一, 可降低顱內壓, 將骨瓣去除后, 將硬腦膜人為敞開, 使腦組織壓力釋放[1, 2]。以往多將敞開的硬腦膜不縫合, 直接曠置, 雖能充分減壓, 但術后易出現(xiàn)諸多并發(fā)癥, 如皮下血腫、腦脊液瘺、繼發(fā)癲癇、感染等, 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大量研究證實[3, 4], 大骨瓣減壓術后實施硬膜修補, 可重塑硬腦膜完整性, 彌補上述不足, 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5]。術中合理使用替代材料修補硬腦膜缺損, 對維持顱腦解剖結構完整性、保護腦組織具有積極意義, 其中生物型人工硬腦膜、自體膜是目前常用的兩種替代材料。為此, 本研究選擇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行硬膜修補術治療的顱腦損傷患者60例, 旨在分析生物型人工硬腦膜、自體膜用于顱腦損傷硬膜修補術中的效果,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擬行硬膜修補術治療的60例顱腦損傷患者,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 各30例。A組中女6例, 男24例;年齡19~70歲, 平均年齡(49.6±10.2)歲;受傷原因:墜落傷6例, 跌倒傷5例, 打擊傷2例, 車禍傷17例;缺損部位:顳部2例, 顳頂部1例, 額顳部8例, 額顳頂部19例。B組中女7例, 男23例;年齡10~74歲, 平均年齡(45.7±11.9)歲;受傷原因:墜落傷6例, 跌倒傷11例, 打擊傷1例, 車禍傷12例;缺損部位:顳部2例, 顳頂部1例, 額顳部9例, 額顳頂部1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經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為閉合性顱腦損傷;行硬膜修補術治療;具備開顱手術指征;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無血液系統(tǒng)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無感染性疾病。②排除標準:腦疝晚期患者;呼吸循環(huán)功能衰竭, 惡性腦膨出, 關顱困難的患者;預計無法完成二期修補術患者;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患者;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障礙患者;合并腦血管、顱內腫瘤患者;惡性腫瘤患者;休克患者;合并嚴重基礎性疾病等患者。
1. 3 方法 兩組患者的手術均由同一組醫(yī)生操作, 均行大骨瓣減壓術治療, 全身麻醉(全麻)后, 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弧形或十字形切口, 將硬腦膜打開, 沿骨窗邊緣懸吊, 將顱內血腫、壞死組織徹底清除后, 電凝止血。A組行生物型人工硬腦膜修補:直接將硬膜補片粘貼在腦組織皮層上, 確保其將硬腦膜缺損范圍完全覆蓋, 并超出缺損邊緣0.5 cm以上, 確保無腦脊液流出、腦組織與補片之間無縫隙, 適當將補片縫合在硬腦膜上。B組行自體膜修補:自體膜源自手術區(qū)的帽狀腱膜、肌肉筋膜、顱骨骨膜, 用3-0縫線將硬腦膜、自體膜嚴密縫合, 確保無空隙、無腦脊液漏出, 牽拉修補周圍4點, 以有2 cm左右緩沖空間為宜。術后, 兩組均行常規(guī)治療, 包括止血、降低顱內壓、預防感染、糾正酸堿平衡和電解質紊亂、亞低溫護腦、改善腦循環(huán)、營養(yǎng)腦神經等常規(guī)治療。若引流量<20 ml, 可將引流管拔出。復查CT, 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皮下積液、腦膨出。兩組患者二期手術均為顱骨修補術, 術前顱骨CT檢查并行三維重建, 術中對皮下間隙、硬膜外間隙仔細分離, 徹底止血, 針對存在硬腦膜破漏患者, 則使用3-0縫線縫合, 用鈦板修補骨窗, 其需超出骨窗邊緣1 cm。術后適當加壓包扎術區(qū), 給予預防癲癇和感染、出血等常規(guī)治療, 術后72 h內將引流管拔出。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包括腦膨出、癲癇、皮下積液等;②比較兩組患者二期手術情況, 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硬膜外總引流量;③術后6個月, 使用GOS評估兩組患者預后, 死亡為Ⅰ級;植物生存為Ⅱ級;需他人照顧日常生活, 重度殘疾為Ⅲ級;中度殘疾, 多數(shù)日常生活能自理為Ⅳ級;輕度殘疾, 能正常學習、工作為Ⅴ級。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shù)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A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00%低于B組的33.33%,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二期手術情況對比 兩組二期手術硬膜外總引流量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二期手術術中出血量(70.19±17.40)ml少于B組的(85.65±18.79)ml, 手術時間(72.90±21.48)min短于B組的(92.65±24.05)min,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預后GOS分級對比 兩組患者預后GOS分級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顱腦損傷多由外界暴力傷害所致, 屬于神經外科急重癥, 患者會因顱內壓增高與腦灌注壓降低, 形成腦組織缺血-顱內壓增高的惡性循環(huán), 而發(fā)生死亡[1, 2]。
大骨瓣減壓術是治療顱腦損傷的主要術式, 能夠清除顱內血腫, 降低顱內壓, 減輕神經功能缺損, 延長患者生存期。但隨著臨床治療發(fā)現(xiàn), 術后大面積的顱骨缺損會引起頭顱嚴重畸形, 直接影響顱內壓的生理性平衡, 平臥位時腦組織膨隆, 而直立時塌陷, 同時大氣壓力會壓迫顱骨缺損處的腦組織, 誘發(fā)神經改變、頭痛、記憶力減退、局部神經功能缺損等不良情況, 影響病情恢復[4, 5]。大骨瓣減壓術后行硬膜修補術是保護腦組織和維護人體解剖學完整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能促進硬腦膜正常解剖結構的恢復, 重塑顱腔密閉性, 能預防顱內感染、腦脊液漏的發(fā)生;使腦組織的瘢痕減少, 預防癲癇發(fā)生;防止?jié)B血進入至蛛網(wǎng)膜下腔, 預防患者出現(xiàn)腦膜刺激征、頭痛、發(fā)熱等不良情況[6-9]。自體膜屬于自體組織材料, 因其具有無異物排斥反應、生物相容性好等優(yōu)點, 被廣泛應用于硬膜修補術[10, 11]。但自體膜取材與縫合時會增加患者痛苦, 如硬腦膜缺損范圍較大, 則難以達到完整修復目的, 如合并軟腦膜破損, 與腦組織相粘連風險較大, 使二期手術難度增加。
生物型人工硬腦膜是一種可促進纖維細胞再生的異種生物材料, 與人體腦組織極為相似, 為腦膜細胞爬行替代提供支架, 逐漸被應用于臨床[12]。楊金理等[13]分別使用自體膜和生物型人工硬腦膜實施顱腦損傷硬膜修補術, 結果顯示, 生物型人工硬腦膜修補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自體膜修補組(P<0.05), 兩組GO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生物型人工硬腦膜修補患者的二期手術術中出血量少于自體膜修補患者, 手術時間短于自體膜修補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二期手術的硬膜外總引流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提示顱腦損傷硬膜修補術中使用生物型人工硬腦膜修補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為二期手術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縮短顱骨修補術用時, 減少出血量。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 A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B組(P<0.05), 提示顱腦損傷硬膜修補術中使用生物型人工硬腦膜修補安全性高于自體膜。新鮮牛跟腱提煉出的膠原蛋白是生物型人工硬腦膜的主要成分, 其富含海綿狀結構, 可保護、營養(yǎng)腦組織, 使腦組織與材料之間的粘連減少, 減少術后癲癇發(fā)作;韌性較高, 可承受相應張力, 對腦組織膨出起到一定緩沖作用;組織結構致密, 隔絕液體作用良好, 能預防腦脊液滲漏發(fā)生[14]。生物型人工硬腦膜表面涂布生物蛋白膠, 能發(fā)揮止血效能, 使腦皮層瘢痕形成與硬膜下血腫減輕, 防止皮下與腦皮層出現(xiàn)粘連, 還能將腦組織完全與外界環(huán)境隔離, 預防感染[15, 16]。此外, 生物型人工硬腦膜會在顱腦新的硬腦膜組織形成后逐漸降解, 不會引起免疫排斥反應。本研究中, 兩組二期手術硬膜外總引流量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二期手術術中出血量(70.19±17.40)ml少于B組的(85.65±18.79)ml, 手術時間(72.90±21.48)min短于B組的(92.65±24.05)min,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預后GOS分級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提示生物型人工硬腦膜修補預后與自體膜相似, 但前者能為二期手術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提高手術安全性, 這得益于生物型人工硬腦膜能為術者提供清晰的皮下解剖結構, 且修補位置會形成新生膜狀組織, 可使粘連反應減輕, 為創(chuàng)面分離提供有利條件, 縮短手術時間, 減少術中出血量。
綜上所述, 顱腦損傷硬膜修補術中使用生物型人工硬腦膜修補預后與自體膜相似, 但生物型人工硬腦膜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 為二期手術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縮短顱骨修補術用時, 減少出血量, 提高手術后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張曉峰, 張明文, 石娟, 等. 顱腦損傷去骨瓣減壓術后硬膜下積液治療策略分析. 臨床軍醫(yī)雜志, 2019, 47(2):191-193.
[2] 褚正民, 王耿煥, 沈建國, 等. 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去骨瓣減壓術后難治性硬膜下積液. 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 2019, 35(11):1024-1026.
[3] 賈耀輝, 陳慧敏, 代永慶, 等. 超早期顱骨修補對顱腦損傷術后顱骨缺損患者認知功能及腦血管反應性的影響.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7, 44(3):136-138, 155.
[4] 孟慶軍, 時會敏, 孫鄭春, 等. 人工腦膜對標準去骨瓣減壓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6, 19(20):96-97.
[5] 黃學良, 朱雙芳, 林雨聰, 等. 硬膜下腫瘤的手術治療、硬膜修補及術后腦脊液漏處理.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2018, 36(4):436-439.
[6] 王利清, 孫煒, 王宇, 等. 腦室腹腔分流術配合不同時期顱骨修補治療腦外傷療效及對神經功能的影響. 川北醫(yī)學院學報, 2018, 33(4):473-475, 479.
[7] 彭汝東. 生物型人工硬腦膜在外傷大骨瓣減壓術中的應用.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6, 20(1):89-90, 93.
[8] 田茂偉. 膠原海綿人工硬腦膜在顱腦損傷硬腦膜修補術中的應用效果. 徐州醫(yī)學院學報, 2017, 34(12):74-75.
[9] 常海剛, 王雅瀟, 馬鵬舉, 等. 顱腦損傷去骨瓣減壓患者行顱骨修補術后繼發(fā)硬膜外積液47例臨床分析. 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 2018, 17(3):248-253.
[10] 潘子鵬, 李云輝, 金丹, 等. 人工硬腦膜減張縫合術在顱骨修補術中的療效. 中國臨床研究, 2018, 31(3):359-361.
[11] 閆斌, 張永光. 自體筋膜與人工硬腦膜在硬腦膜修補術中的應用效果比較.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 2018, 35(1):69-71.
[12] 王亞東, 陳謙學. 生物型人工硬腦膜補片在顱腦損傷大骨瓣減壓術中的應用.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5, 20(3):151-152.
[13] 楊金理, 歐小晶, 馮志鐵, 等. 生物型人工硬腦膜與自體膜在顱腦損傷硬膜修補術中的應用效果比較. 海南醫(yī)學, 2016, 27(15):2521-2522.
[14] 董耀榮, 王東軍. 生物型人工硬腦膜對外傷大骨瓣減壓術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6, 19(21):30-32.
[15] 方澤魯, 曹國彬, 陳秀梅, 等. 生物型硬腦膜補片在去骨瓣減壓硬腦膜減張修補中的臨床應用.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4(21):6194-6196.
[16] 楊毅, 張樹文, 葉爾扎提·哈加合曼, 等. 人工硬腦膜聯(lián)合自體脂肪組織治療硬脊膜破裂的臨床療效研究.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8, 21(35):4401-4404.
[收稿日期:20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