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亞偉,陳月明,李曉冬
(1 洛陽師范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2 洛陽師范學院 數學科學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目前垃圾的處理方式一般是焚燒法、填埋法、堆肥法[1]??煽焖贉p量減容、二次污染少、適用范圍比較廣的焚燒法成本較高且會產生有毒氣體,有毒氣體經過循環(huán)會傷害人類自身;處理費用低、方法簡單的填埋法會耗用土地資源,滋生出的細菌會對土壤和水、大氣造成二次污染;而能實現垃圾資源化、垃圾無菌化的堆肥法又會出現對垃圾的選擇性差、規(guī)模小、肥效低等問題。在嚴峻的現實下,需要對傳統(tǒng)的垃圾處理方式進行思考,分析我國現狀針對垃圾源頭及管理制度等問題,開拓創(chuàng)新或者借鑒外國可借鑒的經驗,切實解決我國所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天都會生產出大量的垃圾,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困境,成為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產物[2]。近些年我國生活垃圾的生產量保持10%左右的增長,在2018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生產垃圾最多的國家,2018年中國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了2.28億t[3]。在一些城市經常會看到“垃圾山”、“垃圾?!保鴩遣粌H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困境,還對人們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威脅,基于此,城市垃圾問題已經成為城市管理面臨的嚴峻考驗。
本研究的設計理念來自于宿舍、餐廳及教室的實地考察,根據互聯網和相關文獻計劃調查項目16項,結合實際共剩余調查項目11項,其中單選9項多選2項,意在調查學生對于垃圾分類的了解程度。根據洛陽師范學院官網,洛陽師范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在不重復抽樣條件下,樣本容量的計算公式為:[4]。據此,調查抽取了10%的樣本,針對校園不同區(qū)域分別在信息技術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學前教育學院和研究生教室發(fā)放調查問卷,對大一至研二6個年級學生共發(fā)放280份調查問卷,收回268份,問卷的回收率95.7%,其中由于抽樣誤差、沒填全等被調查樣本誤差,剩余的有效問卷共263份,問卷有效率93.9%。
由于每個學院女生占比都高于男生,為了減少男女比例對于調查結果的影響,取樣了男女比例較高的信息技術學院;為了減少不同層次對于調查的誤差,調查取樣本科院系的基礎上也取樣了全日制研究生;為了減少文理科差異對于調查的誤差,取樣了學前教育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此次調查有效問卷263份全部來自于在校大學生,其中男性樣本95人,占總人數的36.12%;女性樣本168人,占總人數的63.88%。在學歷上,本科學歷樣本186人,占總人數的70.72%;碩士學歷樣本77人,占總人數的29.28%。
調查問卷得到的結果中,有37人(占總人數的14.07%)表示非常清楚;有142人(占總人數的53.99%)認為自己大致清楚;有58人(占總人數的22.05%)對垃圾分類不太清楚;有26人(占總人數的9.89%)表示不清楚垃圾分類。研究可知,90%以上的學生對于垃圾分類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大致清楚占比最高,說明對于垃圾分類的認知程度還不夠高。
數據顯示,有199人(占總人數的75.67%)通過互聯網、電視及廣播了解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有30人(占總人數的11.41%)在報紙和書籍上看到過相關知識;有31人(占總人數的11.79%)是在老師或同學口中聽說的相關知識;只有3人(占總人數的1.13%)是通過家人了解到垃圾分類相關知識??梢钥闯觯捎诨ヂ摼W和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大部分學生是通過網絡和電視廣播獲取垃圾分類的信息,而現如今溝通交流越來越少的困境,導致口頭經驗傳播的有效率遠不如網絡及數字化技術。
研究樣本中,有12人(占總人數的4.56%)有較強的垃圾分類意識并對垃圾進行細致的分類;有160人(占總人數的60.84%)有意識進行垃圾分類,但由于種種原因只是部分分類;有52人(占總人數的19.77%)有意識但從未進行垃圾分類;有39人(占總人數的14.83%)對垃圾分類毫無意識。數據顯示,有較強的垃圾分類意識并付出實際行動的學生只有不到5%,超過95%的學生垃圾分類意識不強或無意識,更不能運用到實際中去。
有67人(占總人數的25.48%)覺得垃圾分類太麻煩,很難堅持下去;有42人(占總人數15.97%)覺得配置太差就算分類最后也是混在一起,沒有切實有效的意義;有137人(占總人數的52.09%)認為無相關配套設施,如只有一個垃圾桶;有17人(占總人數的6.46%)在周圍人都未進行垃圾分類的情況下隨波逐流??梢钥闯觯蟛糠謱W生對垃圾未進行分類的原因是校園基礎設施不完善,而如何減輕垃圾分類的復雜程序也成為提高學生垃圾分類行動力的必要因素。
有217人(占總人數的82.51%)認為有幫助;有46人(占總人數的17.49%)覺得沒有幫助。根據數據,大部分學生對于這種操作較為簡單的垃圾分類方式比較認同,這說明大學生垃圾分類能力可塑性強,為垃圾分類設施適當改良后大學生垃圾分類的行為力增強提供了有效依據。
其中,有12人(占總人數的4.56%)認為垃圾分類的好處在于能夠減少占地;有72人(占總人數的27.38%)認為垃圾分類可以變廢為寶進而節(jié)約資源;有57人(占中人數的21.67%)想到了垃圾分類會減少因焚燒而產生的有毒氣體;有122人(占中人數的46.39%)只知道垃圾分類有好處,但對于具體好處不清楚。數據顯示有接近一半的學生不清楚垃圾分類的好處,這是導致垃圾分類意識薄弱的主要原因。
樣本數據中,有246人(占總人數的93.54%)支持垃圾分類活動;有4人(占總人數的1.52%)不支持垃圾分類活動;另外13人(占總人數的4.94%)對于垃圾分類活動不太關心。數據中,絕大多數學生支持垃圾分類活動,但是他們大都是“理論中的巨人,行動中的矮子”,在開始時會覺得挺新鮮,也做了一陣兒,但后來大家發(fā)現丟在兩個桶里的垃圾其實都差不多,所以也就跟著隨便扔了[5]。大家雖然能夠意識到垃圾分類的好處,但是并不能養(yǎng)成有效的習慣,需要結合監(jiān)督機制和管理創(chuàng)新。
目前的垃圾分類方式還比較單一,多數學生是通過電視廣播了解相關知識。高??梢栽O立垃圾分類文明月,班主任、輔導員召開“垃圾分類我先行”系列主題班會;從各學院選取志愿者監(jiān)督垃圾分類情況,并通過垃圾分類行為給予一定的獎懲;還可以舉行相關比賽,比如網絡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形式,這樣使垃圾分類氛圍更加濃厚的同時,也鍛煉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垃圾分類目前分為3種是比較簡單便捷的,在校園里可以使用比較簡單便捷的“三分類”法,“三分類”法是將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進行分類[6]。第一種可回收垃圾,包括紙類、金屬、塑料、玻璃等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污染節(jié)省資源[7]。第二種是有害垃圾,有害垃圾是指對人體健康或者自然環(huán)境造成直接或者潛在危害的物質,包括電池、電路板、燈管、過期藥品、殺蟲劑及日用化學品等[8]。第三種是其他垃圾,即不屬于以上二者的垃圾。
大部分高校生是愿意對于垃圾進行分類的,但是由于對垃圾的可回收性缺乏認識,以及設計薄弱造成的混亂,導致對垃圾分類的行動力不足,因此應嘗試從更認知的角度來探索回收過程,提出更直觀、更少混亂的垃圾分類方式[9]。由于大學生生活垃圾大多是生活中的快餐飯盒或生活廢棄品,有害垃圾組成比例較低且大多不可回收,所以應在宿舍門口放置“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在減少學生垃圾分類負擔的同時也方便了城市美容師對垃圾進行處理。在去往餐廳口的路邊放置“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在餐廳門口設置“可回收垃圾”收集容器,這樣經過3次投放,就能將生活垃圾做到有效的分類。使垃圾分類到相對應的區(qū)域,在高校打造出良好的垃圾分類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