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彥希
電視新聞專題片故事化的敘述方式讓新聞事件具有了一定的戲劇性與跌宕性,多層級、多角度的立體敘事讓受眾獲得了審美上的極大滿足。因此,與其將其看作是新聞,不如看作是具有新聞性的“故事”。既然是故事,想要深入人心,那么就要具備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故事本身要有足夠的吸引力,也就是要有“好選題”;而是講故事的人或講故事的方式,也就是新聞記者以及新聞呈現形式要能為故事增光添彩,也就是要有“好講述”。本文以2019年江蘇衛(wèi)視“溫暖多一度”系列扶貧新聞專題片為例,細分“選題”“切入”“線索”“細節(jié)”“責任感”“創(chuàng)新”六方面,淺析此類電視新聞專題片該如何講好故事。
一個事件是否能成為新聞,主要看它是否能反應客觀世界的變動,也要看它跟受眾之間是否存在著關聯。而新聞專題片作為一種具有故事性的軟新聞,它與觀眾之間最大的聯系則是情感方面的。能否把一個人物以及他的故事作為專題片來報道,除了要符合新聞最基本的真實性之外,最主要就要看受訪對象是否有記憶點,故事是否動人,夠不夠特別,能不能引起受眾間廣泛的情感共鳴。選擇什么樣的題材,取決于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內容,達到什么樣的傳播效果。扶貧類的新聞專題片的報道目的就是扶貧,因此每個片子肯定都會以“貧困”為故事的基線,那么在同一個主題下,有“記憶點”和“特殊性”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它決定了這篇專題片能否從眾多新聞報道中脫穎而出,這就是選題的話題性和創(chuàng)新性。例如《希望的“小耳朵”》這篇報道,7歲的小主人公朱雨婷是一名重度耳聾患者,父親又是重度肝炎,兩個“重度”就構成了一定“特殊性”;而小女孩也愛笑、性格樂觀乖巧,在感性層面直擊觀眾的情感“軟肋”和“要害”,這又在特殊性之外為該人物增添了獨特的記憶點。如果從“接受美學”的視角去看,該主人公是符合觀眾的“期待視野”的。也就是說,觀眾以往的閱歷和經驗其實早就先入為主地在其腦海中構成一幅能夠引起其惻隱之心的“人物畫像”——報道的對象最好是苦難和堅強并存的。而這篇報道的主人公朱雨婷正是一個典型,“孩子”的身份也更好地渲染了故事的苦難色彩,突出了人物的堅強品質。
除了要有話題性和創(chuàng)新性之外,新聞專題片作為新聞的一種類型,選題也要遵循關注社會熱點的原則,并且正向引導引導社會輿論和風氣,發(fā)揮新聞特有的導向性作用。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溫暖多一度”系列是江蘇廣電聯合江蘇省婦聯、江蘇省兒基會發(fā)起的,它所選取的受訪對象都是女童。結合當今的輿論熱點,在女權主義、平權主義覺醒的時代背景之下,對婦女、兒童的關注熱度儼然呈現飛速上升的趨勢。關注女童生活困境、呼吁社會對困難女童進行幫助,既積極順應了社會輿論浪潮,又對該話題從呼吁轉化為實際行動起到了正向的反作用,在無形之中向社會大眾傳遞了好的價值觀和正能量。如此一來,選題就符合了導向性、話題性、創(chuàng)新性和真實性的原則,做到了“獨到”二字。
如果說好的選題是新聞專題片成功的一半,那么另一半就在后期的剪輯上。好的素材也要有與之匹配的好的編排和剪輯,使得碎片式的素材構建成完整的故事。成功的故事構建從最開始的切入,到中途的展開,再到最后的收尾,都會有一定的巧思,富有層次感,從而使得人物更立體飽滿,內容更真摯動人,以達到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
新聞專題片說到底還是新聞,不同于故事可以從頭開始講起,受時長限制的專題片需要有一個切入口,從某一點展開講述。如果正確選擇適合故事本身的切入點,不僅能夠抓住重點,順理成章地鋪陳開去,還能夠一下子抓住觀眾的眼球,調動起觀眾的情緒。
在“溫暖多一度”系列專題片中,切入部分大多展現了受訪對象的現狀,有幾個比較典型的切入案例值得參考分析。
一是從日常生活的典型場景入手,這里的“典型場景”,既可以指對生活環(huán)境的一種交代,也可以指對受訪者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做的事的一種展現。在《善良老人讓“野草”小姐妹有了家》這篇報道中,開頭首先用幾個空鏡交代了受訪者的家鄉(xiāng)環(huán)境——一個看上去就比較落后的村子。接著鏡頭從室外轉入室內,又交代了受訪者具體的居住環(huán)境——光禿禿的四壁、兩張桌子、一張床。總共5個鏡頭,配上同期聲和畫外音,一下就為這個故事奠定了“貧困”的基調。簡陋的環(huán)境對觀眾產生了視覺和心理上的沖擊,他們此時已經被吸引,會不禁想知道住在這里的人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前文所提到的新聞專題片和觀眾之間的“情感關聯”就此建立起來了。這種切入方式比較普通,但卻是最常見的一種選擇。放在扶貧宣傳的語境之下,這種將貧困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方法確實能更直接地表現主題,引起受眾的共鳴和惻隱,正確保險。
二是從具有特殊意義的場面入手。這樣的場景可能不再是日常生活里每天都會發(fā)生的事情,但它一定能夠體現出受訪者或是這個故事的特殊,也要讓觀眾從一開始就深刻地感受到這種特殊。例如《希望的“小耳朵”》的開頭切入,是記者捕捉到的重度耳聾的小女孩朱雨婷對著手機學唱《蝸牛與黃鸝鳥》的場景,清脆的歌曲和耳聾女孩吃力的跟唱形成對比,原本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變得艱難,原本一個溫馨的場景變得酸楚,這就呈現出了一種特殊意義。這樣的切入方式比第一種更加抓人,利用了觀眾好奇心理,有了好奇就有觀看下去的動力,才有可能隨著報道的深入將情感轉化為同情、悲憫等,實現先前設想的傳播效果。但這種切入也對記者有更高的考驗,從眾多的素材中篩選出具有特殊意義的橋段,要求新聞記者保有一定的新聞敏感性,通過對受訪者的觀察,對新聞專題內容的體會,深入地挖掘、捕捉比較敏感且重要的,適合體現主題的信息點。
電視傳播不同于網絡傳播,由于缺乏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性,電視傳播只有做到敘事節(jié)奏明快、動態(tài)感強,才能更好地吸引觀眾。而一則新聞專題片的時長往往又比普通的短訊、消息等新聞更長,因此在進行專題片的故事敘事時,更要注意敘述邏輯的清晰。如果故事結構過于復雜,線索太多,會給人拖泥帶水、云里霧里的混亂的感覺。在后期制作時,新聞記者首先就要在瀏覽完大量的素材后確定故事的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確定一條清晰的故事線索,進而實現詳略得當、主次分明的故事講述,讓觀眾迅速且較為全面地了解故事的核心內容。其次是要注意表現好故事的矛盾沖突和波瀾起伏,在起承轉合中凸顯人物性格、完整故事結構。
不難發(fā)現,以電視新聞專題片的形式講述的新聞故事基本上存在著一定的復雜性。因此,新聞記者往往都會選擇先呈現目前的、當下的狀態(tài),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切入”部分,不管選擇的是哪種切入方式,開頭所講述的都是受訪對象的現狀。緊接著從不同的視角切入,以一種類似于“倒金字塔”的結構進行講述。新聞專題片的大致結構與戲劇有一定的相似性,先呈現整體情節(jié),然后特寫沖突與發(fā)展,再呈現轉折與高潮,最后以結局收尾。放到扶貧類專題片的具體語境下,就是先用特寫呈現貧困的現狀,再敘述導致貧困的原因和貧困導致的結果,結尾做一些情緒上的加強和情感上的升華,這里可以有較強的藝術構思和加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以《希望的“小耳朵”》這條片子為例,開頭切入部分呈現完小雨婷的耳聾現狀之后,視角就轉向雨婷的母親,借母親之口道出耳聾的原因,以及家庭的貧困對主人公的影響——給雨婷買的助聽器是最差的品種,現在也沒有能力再進行更換。這就是對原因、結果和需求的闡釋。最后用母女二人逐字教學發(fā)音、在橋邊聽蘆葦的沙沙聲的畫面作結,畫面動人且有美感,從文本上來看,這是一種具有一定文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尾。整條線索捋下來非常清晰。
如果將新聞專題片看作是“可視化文本”,那么其文本內容的信息涵蓋程度和重要程度往往隨著敘事的推進呈下降趨勢,而所引發(fā)的觀眾共鳴卻隨著線索的不斷展開而積累,可看性也不斷增強,最終到達感性的巔峰,這樣才能夠順勢呼吁觀眾伸出援助之手,起到扶貧類新聞在情感上的“導向”作用。
《寫作技巧辭典》中提到,在敘事文學中,“細節(jié)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富有特征的細枝末節(jié),它是文學作品情節(jié)的基本構成單位”。細節(jié)的刻畫對于塑造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說法在新聞領域同樣適用。應用“細節(jié)”敘事的手法可以有效地突出新聞內容真實性,幫助觀眾了解新聞環(huán)境的構成和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基本要素,以此建立新聞信息的傳播基礎。
而對于電視新聞專題片而言,細節(jié)的展現對片子成敗則起著關鍵的決定性作用。新聞專題片的細節(jié)一般包含三個方面,即畫面細節(jié)、解說(文字)細節(jié)和同期聲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使專題片的故事更加立體,人物更加生動,情緒更加飽滿。在進行新聞的“故事化”時,新聞記者要善于捕捉那些動人的瞬間和細節(jié),用細節(jié)去“填充”故事,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的“小耳朵”》中,朱雨婷的母親教她發(fā)“sang”這個音時,鏡頭給了母親一個臉部特寫,她嘴型夸張,就是為了給聾女作出最佳示范,再加上數十次的重復,讓觀眾看到了一個不厭其煩的偉大慈母形象;《善良老人讓“野草”小姐妹有了家》中,一輩子不愛吃魚的奶奶,為了“野草”小姐妹認真地燒制紅燒魚,她專注的神情、熟練的手法以及一句簡單的“我不吃,都給姊妹倆吃”都彰顯了對小姐妹的關心愛護;抑或是撿火石的爺爺皴裂蒼老的雙手,它們都是非常動人的細節(jié)。它們或許只出現在在一個畫面中,用一個特寫帶過,或許只是同期聲和后期配音里一句簡單的話語,但觀眾透過這些細節(jié),以小見大,能夠看到一個性格更加鮮明飽滿的人,和一個更加厚重的、有血有肉的人間故事。
“細節(jié)”敘事具有著信息傳播的突顯性特點,突出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和新聞故事整體的情感張力,給觀眾以良好的畫面感受、信息感受和審美體驗,烘托了新聞氛圍,為刻板的新聞增添了“靈氣”,為新聞專題片創(chuàng)造了留給觀眾回味的空間和余地。細節(jié)刻畫豐富飽滿的新聞報道比宏觀敘事更具張力和吸引力,因此,它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過度使用“細節(jié)”敘事手法,將造成新聞時長的不可控、新聞畫面的混亂以及新聞信息的冗雜,難以形成良好的新聞傳播效果,觀眾也不能準確地、完整地獲取信息,故事將會顯得拖沓、主旨不明。因此,也不可對“細節(jié)”敘事手法過度使用。據調查顯示,電視新聞專題片中“細節(jié)性畫面”與“可看性畫面”(主要用以提供新聞環(huán)境和新聞要素)的比例控制在4%~6%為最佳①。
作為新聞從業(yè)者,社會責任感是一個永恒的課題。特別是在“后真相”的時代背景之下,“反轉”新聞、失實新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大眾對新聞的信任度有明顯的下降趨勢,這就要求每個新聞從業(yè)者明晰自己的責任與擔當,以保持新聞客觀真實的基本原則,實現做新聞的初心追求。
扶貧專題片,說到底是為了扶貧,新聞扶貧就是利用電視臺在大眾之間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利用大眾傳播的廣泛性來更好地幫助貧困對象解決難題。新聞人此時的職責在于訴諸全社會幫扶受訪對象,因此取得大眾信任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電視臺作為傳統(tǒng)媒體,其傳播力和公信力還是比較穩(wěn)固的,然而要想在此基礎上充分調動起社會各界積極的、長期的關注,除了要做到真實、客觀、及時、精彩的報道外,對于扶貧類的新聞來說,還應要做到跟蹤報道、回訪報道等,這不僅是對扶貧對象負責,也是對社會大眾負責,對新聞本身負責。同時,這也是對故事完整性的一種構建和尊重,就像是影視劇或文學作品中的“番外”一樣,適當的追加報道能夠呈現出更加立體且滿足大眾期待的新聞作品。
“溫暖多一度”系列在這方面的做法就是一個成功的典型。還是以《希望的“小耳朵》這條專題片為例,2019年1月20日,其在江蘇衛(wèi)視《新聞眼》欄目封面首次報道;1月22日追蹤報道社會反響和善款籌集情況;1月30日再次追蹤報道善款籌集情況;2月22日追蹤報道主人公朱雨婷已成功換上新的助聽器。據悉,在新一輪“溫暖多一度”系列專題片的籌備過程中,對朱雨婷的回訪報道已經被提上日程。這一系列的追蹤、回訪報道形成了一個新聞報道的緊密“閉環(huán)”,它們不僅讓整個新聞事件更加完整,更是對新聞人的社會責任感的最好體現。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是多方面的:對于受訪者來說,他們不僅僅只是獲取新聞素材的來源,更是被新聞記者們牽掛在心、被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弱勢群體,持續(xù)的報道不僅為他們帶來更多物質上的幫助,也給他們的心靈送去溫暖的慰藉。對于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來說,他們捐助了善款,提供了幫助,渴望看到受幫扶對象狀況的改善,更有權利獲悉其用途和去向,這是對他們的一種交代。對于新聞報道者來說,這是他們的工作和義務,但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職業(yè)道德的體現。而對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來說,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提高自身公信力和影響力的途徑,也為今后再開展類似的新聞報道和公益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媒體融合趨勢不斷增強的新時期,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任何一種形式的新聞要想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脫穎而出獲得關注,就必須要做到“創(chuàng)新”二字,新聞專題片當然也不例外。
創(chuàng)新的要求并不單單針對于某一特殊環(huán)節(jié),而是應該貫穿于專題片制作的全程。前期的選題策劃和文本撰寫,前面已經提到要有新視角,挖掘新的記憶點;后期的制作、呈現,也要融合新的思想,開拓發(fā)展新的形式。例如,配樂是電視新聞專題片后期制作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不同音樂渲染不同的氛圍,會給觀眾帶來不同的感受。如今的音樂也在進行全方位的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新聞從業(yè)者平時多注意聽,多留心記錄適合作為新聞配樂的音樂。有的后期制作人員為了配樂與片子的契合度,甚至會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二次加工。此外,后期特效的藝術加工作用也十分強大,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強調突出細節(jié),給予觀眾獨特的觀感。過去的飄字等特效總是喜歡花哨、夸張,這是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而現在觀眾對于這些特效也有了相應的要求,強調簡潔、時尚,且要與專題片的主題有一致性,用網絡語言來說就是“不違和”,這也要求新聞工作者們多看多記錄,創(chuàng)新特效形式,防止出現“時代感”過于強烈的情況,反而為片子的呈現減分。
當然,在技術形式快速更迭、多元化的現在,我們甚至可以在播報方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皽嘏嘁欢取毕盗袑n}片的播放平臺《新聞眼》欄目,就啟用了3D動畫融合播報的形式,主播口播的同時,觀眾所收看到的電視畫面上也會出現相應的3D動畫,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是媒體融合的一種新興產物。它的出現時間并不長,但是足夠吸引觀眾注意,也便于更加廣泛的觀眾群體對新聞內容的觀看和理解,對于講好新聞故事來說,它實實在在地起到了一定的外在幫助,不失為一種好的嘗試和選擇。
新聞人的責任和使命就是為大眾提供真實有用的信息。而扶貧類的新聞專題片背后所提供的則是一種雙向的信息,它通過新聞報道的形式向社會發(fā)出信息和呼求,同時又把社會的積極反饋和幫助帶給那些貧困的受訪對象們,新聞人此時起到的就是一個“中介”和“橋梁”的作用。因此,為了助力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也為了向社會更多更好地傳遞“正能量”和核心價值觀,新聞從業(yè)者們需要不斷探索,不斷精進,以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專業(yè)的方法呈現這些特殊的新聞事件,以真摯的情感和強烈的責任感講好這些令人動容的人間故事。
注釋
①賀雅興.電視新聞專題節(jié)目制作中的“細節(jié)”敘事[J].中國有線電視,2019(12):1389-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