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綿品,白祖云
(1.昭通市職業(yè)教育中心,云南 昭通 657000;2.昭通市林業(yè)局能源科技推廣站,云南 昭通 657000)
人工造林即通過人為方式在技術上要求根據(jù)林木生態(tài)適應性和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進行科學植樹造林活動。人工造林只有把握住良種壯苗、適地適樹、及時撫育間伐、防蟲治病等生產環(huán)節(jié),才能達到速生豐產的目的。造林作業(yè)包括采種、育苗、栽植(或播種)及幼林撫育等。
人工林是指采用人工播種、栽植或扦插等方法和技術措施在無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跡地和林冠下營造培育而成的森林,本文所指的人工林是根據(jù)《云南省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調查操作細則》(2013修訂)中規(guī)定的人工林,即:由人工直播(條播或穴播)、植苗、分殖、或扦插造林形成的森林、林木、灌木林,含人工林采伐后萌生形成的森林。人工林與天然林相比,其優(yōu)點是:森林成熟期縮短;立木分布均勻,有利于土地、光能的充分利用;可選擇目的樹種,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可根據(jù)樹種特性和營林目的形成單層或復層森林結構;便于集約經營,保持較高的森林生產率;經營管理方便,易于機械化作業(yè)。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1989年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在昭通試點啟動,1990年在11縣區(qū)全面啟動以來,人工林的培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時期。之后相繼又啟動了以工代賑造林、綠色工程造林項目、中德合作造林項目、治沙造林項目等。1999年啟動天保工程造林項目,2000年啟動退耕還林項目。通過一系列人工造林項目的建設,1981~2005年25年時間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上報完成數(shù))75.3萬hm2,2006年后,天保工程、退耕還林項目繼續(xù)實施,同時還實施了石漠化治理造林、陡坡地治理項目造林等,每年完成人工造林3.33萬hm2以上,2006~2016年間,僅退耕還林就完成人工造林12余萬多hm2,即從80年代以來,人工造林面積超過100萬hm2。2016年,全市人工林面積達38.86232萬hm2,占森林總面積的65.89%;其中有林地34.92095萬hm2,灌木林地3.94137萬hm2。未成林造林地10.0876萬hm2,人工林活立木蓄積達2174.468萬m3,占總蓄積量的46.07%,其中林分蓄積2161.738 m3,散生木蓄積109120 m3。可以看出,人工造林的步伐在加快,人工林的積累也同步加快,但人工林保留的數(shù)量遠小于人工造林的數(shù)量。其主要原因是在造林的同時,也要通過采伐一部分人工林來滿足工農業(yè)生產和群眾生活的需要。昭通市的人工林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人工造林保存率低,根據(jù)對1981~2005年人工造林及保存情況的研究分析,這段時間人工造林的保存率僅為49.26%。二是單位面積蓄積低,55 m3/hm2。三是純林多,生態(tài)質量不高。這些問題要結合人工造林整個過程分析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從多年來的檢查驗收來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用不合格苗造林的問題,造成了成活率低或林木長勢差;在林木種苗的檢疫方面,不管是產地檢疫,還是復檢工作,由于設備落后或沒有必要的設備,檢疫大多憑經驗進行,導致病蟲害的傳播蔓延。在林木種苗質量檢驗方面,由于種苗準備不充分,導致質量不合格的苗木上山造林。從林木種苗采購的方式看,也存在不科學之處,近幾年來,一些縣市推廣政府向社會公開采購的方式,遠距離調苗,導致造林成活率低。
由于受資金和采伐指標的限制,造而不撫的現(xiàn)象十分突出。一方面,昭通市是全國有名的貧困地區(qū)之一,97%的國土面積是山區(qū),交通不便,缺少資金進行撫育間伐;另一方面,有條件開展撫育間伐的地方,由于天然林保護工程啟動后,停止一切采伐,2003年才在個別縣試點啟動,到2005年也還有部分縣沒有啟動試點工作,造成了一些人工林得不到及時的撫育間伐,影響了林木的生長。
由于缺乏研究,沒有結合國家的《造林技術規(guī)程》制訂適合于昭通的合理造林密度標準,導致一些地方不管是防護林,還是用材林,不管立地條件是否相同,同一個樹種都采用了相同的造林密度。雖然符合國家統(tǒng)一的《造林技術規(guī)程》,但卻不一定是最適的造林密度。
由于林種的確定、樹種的選擇大多是當?shù)亓謽I(yè)部門確定,沒有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規(guī)劃者與經營者的脫節(jié),導致經營目的不明確,實施的營林措施與規(guī)劃的經營目的不相適應,甚至沖突。
由于受體制、機制、科技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造成了粗放經營管理。從體制方面看,有多個部門在管理造林項目,而且投資標準也不一致,堅持的技術標準也不完全一致。目前,有財政部門的農業(yè)綜合開發(fā)辦、水利部門的水土保持辦等。多部門管理造林項目,是造成重造輕管或只造不管的根本原因之一。從機制方面看,“三分造,七分管”或“一分造,九分管”的機制還沒有形成,多個部門組織造林后,防止亂砍濫伐、偷砍盜伐、森林防火、森嚴病蟲害等問題全部由林業(yè)部門在負責,而其它部門設施的造林項目又沒有經林業(yè)部門驗收和辦理移交手續(xù),把項目的管理費用劃給林業(yè)部門。從政策方面看,誰造誰有誰受益的政策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在天保工程規(guī)劃中國家規(guī)定公益林與商品林的比例,導致過去營造的商品林劃為生態(tài)公益林(如鎮(zhèn)雄有13個鄉(xiāng)鎮(zhèn)沒有劃商品林),國家又沒有給相應的補償,損害了群眾的利益。從技術方面看,科技人員少,主要應付造林,在經營管理方面缺乏研究與總結。
從20世紀90年代的造林情況看,基本上是營造純林,“十五”期間有所改善,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對混交林在造林中的比例作了規(guī)定,但純林仍占80%以上,到2016年,喬木人工林純林比重為84.5%。其主要原因是營造混交林增加了造林難度,種苗準備不充分,群眾接受度不高。
林種決定經營的方向,科學合理確定林種,形成合理的林種結構,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林地的生產力和提高群眾發(fā)展林業(yè)的積極性。確定林種為選定適生的樹種、造林模式、混交方式、造林密度等造林技術設計提供依據(jù)。林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合理配置林種結構,實現(xiàn)生態(tài)建設與產業(yè)建設協(xié)調發(fā)展。林種結構的配置不僅要考慮自然因素,還必須考慮經濟、社會因素。特別是退耕還林工程,要求退25°以上的陡坡耕地,硬性要求必須80%以上都為防護林,這是不科學、不合理、不公平的。應該有一個客觀的標準,標準的確定應以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社會條件為依據(jù)。按照《云南省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調查操作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細則》)劃分水土保持林的規(guī)定:“坡度≥36°森林采伐后會引起嚴重水土流失的森林、林木、灌木林”應劃為水土保持林,對于采伐后不會引起嚴重水土流失的森林、林木、灌木林則可以不劃為水土保持林,能否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坡度是判斷的指標之一,同時還要看林分下層木、林下植被的蓋度及分布狀況、采伐作業(yè)的方式、灌木林的用途以及林下植被的蓋度及分布狀況。除考慮以上自然因素外,還應結合當?shù)氐慕洕⑸鐣l件?!都殑t》在制定水土保持林的劃分標準沒有明確提出采伐后不會引起嚴重水土流失的具體標準,這就要求調查人員在不違背大原則的前提下考慮以上因素靈活掌握。如果林分或疏林地林下灌木的蓋度≥30%,且分布比較均勻,即達到單獨劃分灌木林的標準,可視為采伐后不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即使林下灌木分布不均勻,但在沒有灌木分布的林分或疏林地林下其它植被如草本植物的蓋度在90%以上,并且林下植被分布均勻采伐后不會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林分或疏林地林下灌木蓋度達不到30%,但林下植被蓋度在90%以上,且分布均勻,采伐后不會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對林分或灌木林采取擇伐或小塊狀皆伐的采伐方式也不會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能否采取擇伐或小塊狀皆伐的作業(yè)方式,要根據(jù)現(xiàn)地的地形以及當?shù)氐牟煞チ晳T、交通情況、經濟狀況進行綜合考慮。如果灌木林的樹種是經濟林木,成林后通常不采取全墾撫育措施,經濟壽命在40年以上,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較好,可以不劃分為水土保持林,因為水土保持林本身也有一個更新的周期。但如果劃分為經濟林,在更新時要注意更新的方式,采取沿等高線進行行間更新、小塊狀更新。
在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下,要充分考慮生態(tài)和經濟的需求,抓住主要矛盾來確定樹種。從生態(tài)方面看,昭通主要是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在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樹種選擇中,重點要兼顧的是水土保持,優(yōu)先考慮深根性、根系發(fā)達,固土能力強的樹種。從經濟方面看,昭通是全國最不發(fā)達的貧困地區(qū)之一,人口密度大,如果在生態(tài)建設中不注重經濟效益,農民沒有造林積極性,林業(yè)不可能實現(xiàn)持續(xù)發(fā)展。在防護林建設中,在保證選擇的樹種能發(fā)揮較好的防護效益的前提下,優(yōu)先選擇同時具有較好經濟效益的樹種,并盡可能做到喬灌結合、針闊結合。
充分發(fā)揮鄉(xiāng)土樹種優(yōu)良種源的優(yōu)勢,對鄉(xiāng)土樹種資源進行普查,選定優(yōu)良的種源,建立采種基地、種子園、采穗圃,為發(fā)展特色產業(yè)奠定基礎,特別要把核桃和竹子的良種繁育基地建立起來,推進核桃和竹產業(yè)基地建設。同時,要注重外地優(yōu)良品種的引進,通過引種、試驗、選擇,培育適合昭通的品種,要堅持試驗、選擇,避免一哄而上的做法。
一是在造林中要加大營造混交林的比重。在混交方式上以塊狀或帶狀混交為主;在混交樹種選擇上,要針闊結合、陰性樹種與陽性樹種結合、喬灌結合,充分利用立地條件,發(fā)揮林地綜合效益。二是在公益林的撫育和間伐中要注意保存一些有價值的入侵樹種,形成混交林。三是通過主伐更新造林形成塊狀混交林或帶狀混交林。
以《造林技術規(guī)程》(以下簡稱《規(guī)程》)為指導,結合昭通實際,根據(jù)立地條件、林種、樹種及其生物學特性確定合理的造林密度。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可取《規(guī)程》規(guī)定的造林密度的上限,加大造林密度;在立地條件較差的地方營造防護林,可適當減少造林密度,并輔以植草措施,逐步改善小環(huán)境;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營造用材林,可按《規(guī)程》規(guī)定的上限設計造林密度。造林密度的加大,可促使新造林提前郁閉,提前發(fā)揮生態(tài)效益,對于經濟林,由于加大造林密度,可使初期產出增加,提前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實踐中群眾對一些經濟林木的種植早已突破了《規(guī)程》規(guī)定的造林密度,只是在國家重點工程造林中由于受檢查方案和投資的制約,不得不按《規(guī)程》辦。采取密植措施,要注意適時間伐。
一是科學確定撫育新間伐的周期和強度。從現(xiàn)有人工林資源情況看,需及時開展撫育間伐的人工林面積達2.41159萬hm2,占中幼林面積16.7914萬hm2的14.36%,對這部分人工林要爭取在5年內進行一次全面間伐,以弱度間伐為主,根據(jù)林木生長情況,每3~5年間伐一次,避免造成立地環(huán)境的突變、風災、雪災等而影響林木生長。二是堅持做好未成林造林地及幼林的撫育工作。不管是公益林,還是商品林,不管是天保工程造林,還是退耕還林造林,造林后的前3~5年都必須做好除草撫育工作。進行生態(tài)建設、產業(yè)建設,不是為獲取短期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撫育是促進林木生長,提前郁閉成林必要的營林措施。在撫育中,要求盡可能把水土流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堅持刀撫與翻墾相結合,在苗塘周圍進行穴狀翻墾松土,甚至施肥,根據(jù)樹種及苗木的生長情況、栽植密度,翻墾松土的規(guī)格可為40 cm×40 cm×15 cm~100 cm×100 cm×30 cm,剩下的面積進行刀撫。
一是在造林施工作業(yè)設計中,要結合周邊森林分布情況,設計森林防火隔離帶;二是與營造帶狀混交林相結合,設置生物防火隔離帶;三是與撫育相結合,翻墾、刀撫的雜灌要及時清理歸堆,集中處理,減少地表可燃物;通過間伐,伐除枯立木,減少林內空間可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