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qū)興安大街小學 焦增軍
語文課程標準對每個學段學生的閱讀量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強調(diào)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單靠每學期閱讀教材中的二三十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在信息化時代,學生往往喜歡手機、電腦上的“快餐式、碎片化閱讀”,長此以往,不僅大大局限了深度系統(tǒng)思考,更不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此外,升學壓力大,課業(yè)負擔重,也限制著學生的閱讀發(fā)展。同時,語文教師的素養(yǎng)、閱讀視野等都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有影響。
為了突破局限,我們欒城區(qū)適時引入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有兩個突出的特點——課內(nèi)大量閱讀、學生自主學習,它強調(diào)遵循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回歸母語教育原點,讓語文教學接近本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罢Z文主題學習”叢書是一套圍繞教材單元主題編排的優(yōu)秀讀物,是實驗的重要載體。需要強調(diào)的是,叢書不是硬性的教學內(nèi)容,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教輔材料,它是師生用來實現(xiàn)大量閱讀的學習資源。
我們以語文教材為體,以叢書為用,體用結(jié)合,相得益彰,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大量閱讀使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有效提高,語文素養(yǎng)得到整體提升。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提倡精講細練,對文本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大而全,深而細。然而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充分時間去自主閱讀,自我的心得體會和見解得不到表達的機會,很難實現(xiàn)長遠發(fā)展所需要的素養(yǎng)培育。
一堂好課的標準不是看教學目標有多全面、教學方法多么花樣翻新,而是看這一堂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何,是否有所“得”。如課文《橋》,我們從中可以找到按事情發(fā)展順序描寫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方法、邊讀邊想畫面、神態(tài)動作描寫、環(huán)境描寫、出人意料的結(jié)尾等豐富的語文要素。但短短的課堂40 分鐘,學生不可能把所有的內(nèi)容都學會,因此,教師只能選取一個或幾個語文要素來施教。雖然一課只有“一得”,但是長期堅持就能多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在明確了人文主題、語文要素等教學要求后,應重點關注學生易混、易錯、易漏的知識點,幫助學生解決他們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問題。要決心精簡冗長的課堂分析、 無價值的提問、為了討論而討論的環(huán)節(jié),抓關鍵,有側(cè)重,有的放矢,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去蕪存菁,打造高效課堂。
如教學《鄉(xiāng)下人家》一文。
師:在作者筆下,鄉(xiāng)下人家真美!讀著讀著,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就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你認為文章描寫的哪一幅鄉(xiāng)村景色最美?邊讀邊想,可以跟小組內(nèi)的同學說一說。
學生邊讀邊畫,并作簡單的批注,小組交流。
(師出示句子: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
師:大家用心地讀讀這句話,哪一個詞語你覺得用得好?為什么?
生:探。
師:一個字就把筍寫活了,寫得多生動??! 你能不能試著學學小竹筍從土里探出頭的樣子?
生:(模仿)
師:多調(diào)皮可愛的一群小竹筍啊,如果你是它,探出頭來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如果把“探”換成“鉆”,小竹筍還會這樣可愛嗎?
在這個片段中,學生通過閱讀找出景物的特點,然后描述感受、表演、換詞比較,自然而然就發(fā)現(xiàn)了作者寫景的巧妙之處。最后利用這些方法,我們引導學生閱讀叢書的《小村深秋》和《小小山村》,加深感悟。
在閱讀叢書文章時,不要求像對待教材課文一樣精讀。教師只要引導學生樹立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獨立感受、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這樣形成的能力不是“講”會的,是學生在大量閱讀中讀會的、悟懂的和積累來的。
語文不僅是工具性的,更是人文的、精神的、情感的、審美的,語文課堂要變成精神的殿堂,就需要閱讀的奠基,需要大量閱讀。以《文言文二則》為例。在這一課教學中,我們擺脫了深挖細嚼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
師:請大家邊讀邊思考,兩篇文言文各寫了哪些人物?這些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找出關鍵詞語,讀一讀,畫一畫,概括人物特點。
生:車胤學習條件艱苦依舊勤奮刻苦;李白幡然悔悟,立志勤學。
師:充分朗讀兩篇文言文,作者是怎樣讓我們感受到勤奮、刻苦這些品質(zhì)的呢?
生:(例舉主要語句。)
師:用我們前面學到的文言文閱讀方法,再來讀叢書中的《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薛譚學謳》和《匡衡勤學》
學生自讀,借助注釋理解,理解古今異義詞語。
師出示表格,學生填寫叢書三篇短文的表格內(nèi)容:主人公、感動的細節(jié)、古人的精神。
在這個課例中,語用訓練是教學活動與教學設計的基調(diào),它是循序漸進的,有層次、有抓手,以讀為主,水到渠成,將課堂原來的內(nèi)容本位轉(zhuǎn)向表達本位,在各環(huán)節(jié)表達中注重引發(fā)學生的人文情懷。只有多文本的集中交互閱讀,這種人文情懷才能被學生深刻豐富地感受到。
有了課堂大量閱讀的長期訓練,學生對閱讀沒有了畏懼之心,反而興致勃勃。這樣當進行整本書閱讀時,學生也能欣然接受。以“外國文學名著”單元的閱讀為例,《魯濱遜漂流記》一課是精讀課,以“故事梗概+精彩片段”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我們利用填表格的方式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后填寫。
魯濱遜遇到的困難 克服困難的辦法沒法估算日子缺乏物資沒有住的地方恐懼、沮喪
在反復閱讀“梗概”和“節(jié)選”部分的內(nèi)容后,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推薦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教師提的問題盡量概括,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如“魯濱遜強烈求生欲望和堅忍性格在原著中是怎么刻畫表現(xiàn)的?選取幾處談一談?!薄斑@部作品為什么歷經(jīng)300年仍會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
除了問題閱讀法,還有抓關鍵詞、邊讀邊想象畫面、 簡單批注等多種閱讀方法。整本書的閱讀時間除了安排在課上,還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課下閱讀。一周左右的閱讀結(jié)束后,班級還會安排讀書交流會,師生在交流會上各抒己見,進一步促進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當然,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絕不是靠教師在課堂上鏈接一兩篇叢書中的文章就可以立即奏效的。它需要教師不斷深入解讀課標的理念,落實教材“雙線主題”,長期磨合尋找適合自身的課型和操作方法,構(gòu)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用閱讀的力量去影響學生,最終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