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偉,陳 渝,余婷婷
(重慶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
森林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體,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維系著整個地球的生態(tài)平衡。作為“三害之首”[1],森林火災一直是林業(yè)發(fā)展的最大威脅,而我國目前在森林防火方面的專業(yè)人才相對匱乏[2]。因此,加強森林防火教學及人才培養(yǎng)工作意義重大。
森林防火事業(yè)一直是我國林業(yè)發(fā)展的重中之重,森林防火科學的發(fā)展以及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關乎我國林業(yè)發(fā)展的未來[3]。我國森林防火課程最早開設于20世紀50年代,發(fā)展至今已成為許多高校林學及相關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是面向“三林”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課程,在課程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地位。在當今教學改革背景下,如何緊跟時代潮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效果一直是一線教師思考的問題。鑒于此,筆者查閱了近年來森林防火課程教學方面的相關文獻,并結合自身教學經歷,對當前高校森林防火課程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同時對森林防火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見解。
2018年以來高校迎來了“00后”學生群體,相比于“90后”,“00后”生活更加優(yōu)越、接觸的事物也更加多元化?;诩彝キh(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00后”在學習上呈現出“被動”、“對枯燥理論知識缺乏興趣”、“注重知識的實用性”[4]等特點。此外,缺乏專業(yè)先修課程也是導致該課程學習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在教學內容方面,森林防火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應用型課程,它融合了植物學、森林學、氣象學、物理學、化學、電子計算機、管理學以及法律學等多個學科。該課程既包含豐富的、抽象的基礎理論知識,如森林燃燒條件及滅火原理和林火的種類及林火行為等,又包含具有很強實踐性的知識,如森林火災控制與撲救等。不少學生表示森林防火課程內容繁雜,很難找到切入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現階段該課程教學效果不太樂觀的局面;在教學方法上,當前仍以講授法為主,討論法、實踐法等用的較少,筆試為主要評價方式[5]。然而,傳統(tǒng)教學方法多偏重于對學生理論知識的灌輸,未能有效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培養(yǎng)[6]。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局限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想法,不能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在考核方面,學生的成績考核制度過于機械化,缺乏客觀性,存在期末死記硬背、短期記憶的現象。
教材的內容決定了一門課程講授的內容,而教材的形式決定了課程講授的方式,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學效果[7]。森林防火課程對于大一學生具有一定難度,可以通過在教材中增加二維碼,其中包括對某些概念的動畫解釋、案例的情境模仿、知識拓展等,從而使內容可以更直觀的呈現給同學們。此外,還可以增加森林防火課程的學時,保障學生能夠系統(tǒng)地學習該門課程,并建立起森林防火知識體系。
案例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其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而標準答案并不唯一[8]。教師扮演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分析討論[9]。對學生而言缺乏近距離的觀察和撲救森林火災的體驗,所以純理論課不免顯得枯燥,而典型的案例則可以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用案例法教學,其實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教師能夠選取合適的案例,而且需要組織協(xié)調學生進行小組案例討論并做好總結。
森林防火本身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但由于學時不足的原因,常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忽視了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提高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性。課程實踐教學作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獨立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0]。校內開設實驗課程,校外提供森林防、滅火基礎實訓基地,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進行實地演練,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教研相長是促進我國森林防火科研水平和教學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徑[11]。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在教學與科研中的積極性,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出能夠勝任森林防火崗位的管理和技術服務工作的人才。
高校現行的考核多由期末筆試和平時表現兩部分構成,且期末筆試成績占比較大[12]。傳統(tǒng)的期末筆試本身存在較大弊端,突出表現為:分數與知識實際掌握程度相關性不大。為了更客觀的評價學生,應該采取考核成績由期末筆試、平時表現、綜合實習成績三部分共同組成,且平時表現和綜合實習成績占比應相對較大。平時課程中可用案例討論代替課后作業(yè),這樣更具客觀性,且可提高學生案例分析討論的積極性。
為了提高當前教學效果和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森林防火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高校需要調整教材形式、增加課程學時,以此保障課程學習更加系統(tǒng)化。教師改變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將學習主體由教師轉向學生,實現多種教學模式共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此外,需要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準確地掌握教學效果,及時做好調整。最終使學生不僅掌握森林火災的基礎知識,還掌握林火預防與監(jiān)測、森林火災的指揮與撲救等的基本技能。通過不斷地進行森林防火課程改革探索,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教學體系。這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森林火災的保險意識,培養(yǎng)出勝任森林防火崗位的管理人才和技術服務人才,對于我國森林資源護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