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晉武帝去世后,賈后發(fā)動政變先后除掉司馬亮和司馬瑋,最終執(zhí)掌權柄,并重用張華。元康五年洛陽武庫發(fā)生大火,大量兵器以及寶物被焚毀,張華在大火發(fā)生后并未立刻救火,而是列兵固守,防范有人作亂。武庫大火后,原來擔任衛(wèi)尉的孫旂被調出洛陽,擔任衛(wèi)將軍的梁王肜轉為太子太保,從這些舉措中皆可看出張華當時之政治敏感。
關鍵詞:元康五年;武庫大火;張華;宗室力量
一、洛陽武庫發(fā)生大火
元康五年(295)洛陽武庫發(fā)生大火,這一事件為治史者所熟知,漢高斬蛇劍、王莽頭、孔子屐以及大量兵器皆焚毀于這場大火之中,《晉書.武帝紀》對此事有所記載:“(元康五年)武庫火,焚累代之寶。十二月丙戌,新作武庫,大調兵器”[1]93。
西漢時期雖定都于長安,但已經在洛陽設置武庫,且自漢高祖至王莽,一直沿用,到了東漢時期,洛陽武庫繼續(xù)沿用西漢舊址,又歷經曹魏、西晉兩朝,武庫位置并沒有發(fā)生改變。據相關文獻記載以及考古發(fā)現,可知西晉武庫位置在洛陽城之東北角[2]206。
史傳記載張華在發(fā)現洛陽武庫起火后,并未立刻救火。按照常理,張華本應迅速澆滅武庫之火,以防大量珍貴寶物和兵器軍械被焚燒殆盡,將武庫損失降低到最小。但他卻選擇列兵固守洛陽武庫,這一舉動著實令人生疑?!稌x書.張華傳》將張華做出這一舉動的原因歸咎于防范趙王倫(司馬懿之第九子)借武庫大火發(fā)動政變,趙王倫回到洛陽后曾向賈后請求去錄尚書事和擔任尚書令一職,均遭到了張華的堅決反對,趙王倫在被拒絕之后便深以為恨,欲借機報復。[1]1073
胡三省對此說法早有懷疑:“據通鑒,則倫、秀之隙開于明年(元康六年)。蓋數誅大臣,禍皆從中起?!盵3]2614案武庫大火之時間應系于元康五年(295),而趙王倫于元康元年(291)便已經擔任征西大將軍一職[1]91,到了元康六年(296)才入朝,回到洛陽,并由征西大將軍轉為車騎將軍[1]94??芍翟曛猎盗?,趙王倫一直在外,并未在洛陽,因此《晉書.張華傳》所言有誤,在時間上趙王倫并沒有直接借武庫大火發(fā)動政變的嫌疑。
二、洛陽武庫之重要性
魏晉時期,洛陽武庫十分重要,胡三省云“禍皆從中起”即皆從武庫起,武庫儲存大量兵器,能否占據武庫,對于發(fā)動政變之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平陵事變便是一例,正始十年(249)司馬懿趁曹爽出宮拜謁高平陵之際,親自率兵奪取武庫,再命其子司馬師、弟司馬孚屯司馬門,最終發(fā)動政變成功。而曹爽當時住處正是在洛陽武庫之南,可知曹爽有意令住處靠近武庫,方便加以控制,這樣便可防止他人借武庫發(fā)生動亂。司馬懿在曹爽離開洛陽之時發(fā)動政變并占據武庫,此舉便是要先發(fā)制人。因此,司馬懿最終能夠滅曹爽勢力與先奪取武庫有必然的關系。[4]105。楊駿輔政又是一例,楊駿在晉武帝末年才受到重用,并在晉武帝去世后,成功排擠掉司馬亮(司馬懿之第四子)獨自輔政。楊駿當時亦選擇居住在曹爽故府,即武庫之南,此舉亦有控制洛陽武庫之意,其最終能夠輔政與占據武庫有很大關聯(lián)。
無論是曹爽還是楊駿輔政,均想占據武庫,防止他人借武庫作亂。元康五年洛陽武庫大火,張華自然十分敏感,擔心有人借武庫再次發(fā)生變亂,因此保持戒備,列兵固守,張華究竟防范何人,有待進一步討論。
三、武庫大火后之人事安排
(一)孫旂不再擔任衛(wèi)尉。《晉書.孫旂傳》載孫旂擔任衛(wèi)尉,因武庫大火被免職,后出任兗州刺史[1]1633。管理武庫正是衛(wèi)尉之主要職責[1]736,武庫失火,張華調來禁衛(wèi)軍,不準任何人接近武庫,似乎對衛(wèi)尉孫旂有所防范。
孫旂與孫秀關系十分緊密,孫秀為趙王倫之僚佐,史書對其評價較低,稱他善于諂媚且狡詐多端,深為張華所不齒,張華曾想借氐羌反叛鎮(zhèn)壓不利之由除掉孫秀,但并未成功。陳寅恪先生曾揭示趙王倫與謀主孫秀都共同奉行天師道,而瑯琊、樂安兩地均屬天師道流行之區(qū)域[5]4。孫旂為青州樂安人,孫秀為瑯琊人,兩人具有共同地緣關系,都信奉天師道,極有可能在元康五年之前便已合族。
從后來政局所發(fā)生的變化便可證明這一關系,永康元年(300)趙王倫發(fā)動政變誅殺賈后,孫旂子侄(孫弼、孫髦、孫輔、孫琰)皆有參與,共同隨孫秀開神武門觀閱器械,推動了政變的順利進行,最終奪取政權。因此趙王倫篡位之后,孫旂及其子侄均獲得顯職,孫旂為車騎將軍,孫弼為中堅將軍、領尚書左丞,孫髦為武衛(wèi)將軍,孫輔為中堅將軍,孫琰為武威將軍。除孫旂子侄擔任顯要官職之外,孫旂之外孫女羊獻容也在孫秀的提議下立為皇后。原因便是孫旂與孫秀為合族關系,孫旂子侄又結交于孫秀[1]966。這一做法雖有便于孫秀控制政權的意圖,但孫旂為羊獻容之外祖,與皇室聯(lián)姻,無疑也提高了自身的政治地位,成為外戚,此事亦可作為孫旂與孫秀關系親密之佐證。
(二)梁王肜不再擔任衛(wèi)將軍。梁王肜為司馬懿之第八子,在元康元年至五年一直擔任衛(wèi)將軍一職,掌管宮廷宿衛(wèi)。元康五年武庫大火后,梁王肜于元康六年春正月便被轉為太子太保,同年五月氐族齊萬年起義,趙王倫控制不當,梁王肜才由太子太保再被轉為征西大將軍[1]95,梁王肜官職的一系列細微變化頗值得注意。
元康五年武庫大火后,由賈后從舅郭彰替代梁王肜擔任衛(wèi)將軍。《晉書.郭彰傳》載郭彰相繼擔任過散騎常侍、尚書以及衛(wèi)將軍”[1]1176,有學者認為《晉書》所記郭彰所擔任職務并不準確,不應記載其擔任衛(wèi)將軍,應以《資治通鑒》記載為準,為右衛(wèi)將軍[6]282?!顿Y治通鑒》關于郭彰擔任右衛(wèi)將軍確有記載:“賈后從舅右衛(wèi)將軍郭彰、女弟之子賈謐與楚王瑋、安東王繇,并預國政?!盵3]2608但細察之,《資治通鑒》將郭彰擔任右衛(wèi)將軍一事系于元康元年。
而武庫大火發(fā)生在元康五年,《晉書.郭彰傳》記載當時郭彰擔任職務為尚書,[1]1308,故其任衛(wèi)將軍應在元康五年之后,萬斯同之《晉將相大臣表》將郭彰擔任衛(wèi)將軍系于元康六年,亦可證之。因此郭彰之職務變化應是先任右衛(wèi)將軍,再轉至尚書,后來又任衛(wèi)將軍。
四、結語
元康年間,張華深受賈后信任。洛陽武庫大火發(fā)生時,張華并未立刻救火,而是列兵固守,不惜焚毀大量寶物與兵器,目的便是防范宗室力量借機發(fā)動政變。衛(wèi)尉孫旂與趙王倫僚佐孫秀有合族之關系,又管理武庫,遭到張華之猜疑,大火后離開洛陽出任兗州刺史;梁王肜擔任衛(wèi)將軍,亦受到張華之防范,大火后轉任太子太保,遠離武庫。賈后執(zhí)政,政局雖總體較為平穩(wěn),但暗流涌動,賈后對宗室力量始終不敢放下戒備,而是時刻提防,從洛陽武庫大火事件便可窺知一二。
參考文獻
[1] 房玄齡.《晉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漢魏洛陽城初步勘察》[D].《考古》1973年第4期.
[3] 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4] 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
[6] 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衛(wèi)武官制度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4.
作者簡介:宋智鋮(1996年—),男,遼寧撫順人,漢,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yè)18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