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磊,楊學為,蘇欣宇
(1.泰州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江蘇泰州 225300;2.泰州市人民醫(yī)院婦科,江蘇泰州 225300;3.淮安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放療科,江蘇淮安 223002)
食管癌是全球十大高發(fā)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是食管癌高發(fā)地區(qū),因食管癌死亡人數(shù)占全球死亡人數(shù)的50%以上[1]。傳統(tǒng)的放射治療受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的限制,病灶放射劑量不足,局部控制率低,患者的耐受性差,治療后食管癌患者的近5年生存率不足20%[2]。三維適形放射(3D-CRT)利用CT數(shù)據(jù)重建腫瘤結構,對病灶處精準放射,并通過調(diào)節(jié)不同靶區(qū)的放射劑量,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可有效地控制局部復發(fā)率,但對已經(jīng)發(fā)生遠處轉移的病灶治療效果不明顯。重組人血管內(nèi)皮抑制素(rhES)是我國自主研發(fā)、擁有獨立知識產(chǎn)權的抗腫瘤藥物,能抑制腫瘤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增殖,阻斷營養(yǎng)物質的傳輸,誘導細胞的凋亡,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遷移。近年來,有研究表明rhES聯(lián)合化療治療食管癌效果較好[3]。細胞間質上皮轉換因子(c-met)作為原癌基因可促進新生血管生成,促進腫瘤生長、遷移、進展,有Meta分析表明c-met過表達可作為預測食管癌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4]。Stathmin是位于細胞質的微管解聚蛋白,參與微管、紡錘體形成和組裝,與細胞分裂增殖、運動功能等密切相關,組織相容性復合體Ⅰ類鏈相關蛋白A(sMICA)可與Ⅰ類鏈相關蛋白A(MICA)結合從而減弱其抗腫瘤作用,造成腫瘤免疫逃逸,既往研究表明Stathmin、MICA水平與食管癌TNM分期相關[5]。為進一步探究rhES聯(lián)合3D-CRT治療食管癌患者對Stathmin、c-met、sMICA表達,以及對患者癥狀改善、生存曲線的影響,本研究選取112例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旨在為臨床診斷治療食管癌和開發(fā)新藥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泰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1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綜合食管影像、臨床癥狀及病理學檢查確診為食管癌患者;(2)未發(fā)生遠處轉移者;(3)卡氏功能狀態(tài)評分標準(KPS)評分不低于60分者;(4)預計生存時間不低于6個月者;(5)所有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所涉及治療可能存在的風險,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腫瘤者;(2)有放療禁忌證者;(3)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隨訪過程中失訪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6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7例;年齡30~74歲,平均(44.31±2.67)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為(21.21±2.81)kg/m2;鱗癌46例,腺癌10例;Ⅱ期8例,Ⅲ期34例,Ⅳ期14例。研究組中男27例,女29例;年齡30~72歲,平均(43.54±5.12)歲;BMI為(21.65±2.41)kg/m2;鱗癌48例,腺癌8例;Ⅱ期9例,Ⅲ期32例,Ⅳ期1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例、BMI、病理類型、臨床分期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取得泰州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后進行。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單獨3D-CRT治療方案。操作步驟:(1)CT掃描,采用螺旋CT(廠家為荷蘭Philips 公司,型號為Brilliance 64排128層螺旋CT)對病變部位進行掃描,控制每層掃描厚度約5 mm,將掃描數(shù)據(jù)傳輸至治療計劃系統(tǒng);(2)勾畫靶區(qū),由至少2名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綜合CT掃描數(shù)據(jù)、食管鏡像資料勾畫腫瘤靶區(qū)(GTV)、臨床靶區(qū)(CTV)及計劃靶區(qū)(PTV)。其中,GTV為腫瘤的原發(fā)病灶與轉移病灶的總和,GTV上下外擴0~2.0 cm,前后左右外擴0~0.5 cm得到CTV,CTV再向四周擴大0~0.5 cm即為PTV;(3)放射治療,依照PTV計算放射劑量,控制放射劑量為每次2.0 Gy,1 d 1次,每周5次,照射周期為6周。周邊器官劑量控制為雙肺V20≤30%,脊髓劑量最高45 Gy,心臟V40≤40%。
研究組采取rhES聯(lián)合3D-CRT治療方案。在3D-CRT治療開始當天靜脈滴注rhES(規(guī)格:15 mg×3 mL,國藥準字S20050088,山東先聲麥得津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具體步驟:將15 mg rhES加入500 mL生理鹽水中,調(diào)節(jié)靜脈滴注速度,控制每次滴注時間約為4 h,1 d 1次,連續(xù)給藥2周,停藥1周,之后再繼續(xù)重復給藥,3周/療程,治療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療效 病灶消失,且病灶維持4周不復發(fā),定義為完全緩解(CR);病灶縮小≥50%,且病灶維持4周不變大,定義為部分緩解(PR);病灶縮小<50%,病灶增大>5%,維持4周,定義為穩(wěn)定(SD);病灶增大<25%或有新病灶出現(xiàn),定義為進展(PD)。病情緩解率=(CR例數(shù)+PR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1.3.2生存質量 治療前后利用KPS評分標準從角色、軀體、情緒、社會、認知功能及總體癥狀6個方面評估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采用百分制,0分代表死亡,100分代表正常,分值越高,生存質量越高。
1.3.3Stathmin、c-met、sMICA、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表達 收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癌組織標本,放置于4%的多聚甲醛溶液中,包埋于石蠟,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分別檢測組織中的Stathmin、c-met、VEGF表達。同時,檢測健康人群正常組織中Stathmin、c-met、VEGF蛋白表達水平,分別以健康人群平均水平為臨界值,判斷兩組患者組織中Stathmin、c-met、VEGF蛋白表達陽性率,即檢測水平大于臨界值即為陽性。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的外周靜脈血5 mL,2 500 r/min離心10~15 min,取上清液,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血清中sMICA水平。
1.3.4隨訪 采用電話、網(wǎng)絡、門診復診等方式對所有患者每月進行隨訪,共隨訪60個月。用CT掃描病變部位及其周圍相鄰器官,觀察病灶的轉移和復發(fā)情況,計算治療后1、3、5年病灶轉移率和局部復發(fā)率,記錄每月死亡患者數(shù),計算1、3、5年總體生存率,繪制生存曲線。
1.3.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觀察治療期間患者惡心嘔吐、放射性食管炎、白細胞下降、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計算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經(jīng)過治療,研究組的病情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治療后兩組患者生存率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1、3年生存率(89.29%、75.00%)與對照組(80.36%、58.93%)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269、1.734,P>0.05),研究組5年生存率(55.36%)明顯高于對照組(35.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67,P=0.019)。見圖1。
圖1 兩組患者生存率比較
2.3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五大功能評分及總體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五大功能評分均明顯升高,總體癥狀評分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五大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總體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4。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社會功能、軀體功能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角色功能、情緒功能比較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總體癥狀比較分)
2.4治療前后兩組Stathmin、c-met、sMICA、VEGF表達情況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組織中Stathmin、c-met、VEGF蛋白及血清中sMICA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檢測健康人正常組織中Stathmin、c-met、VEGF蛋白表達平均水平分別為2.40、3.55、1.20 μg/L,分別以此為臨界值,判斷兩組患者Stathmin、c-met、VEGF蛋白表達陽性率,即檢測水平大于臨界值即為陽性。治療后研究組中的Stathmin、c-met、VEGF表達水平及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血清sMICA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6。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tathmin、c-met、sMICA、VEGF表達水平比較
表6 兩組治療后組織中相關蛋白表達陽性情況比較[n(%)]
2.5兩組病灶遠處轉移及局部復發(fā)情況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和對照組的1、3年的病灶遠處轉移率、局部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5年病灶遠處轉移率、局部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兩組遠處病灶轉移及局部復發(fā)情況比較[n(%)]
2.6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8。
表8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2.7兩組中典型食管癌患者檢查結果圖片 采用食管影像、臨床癥狀及病理學檢查等手段對食管癌患者最終進行確診,確診的典型病例圖片見圖1。
注:A為食管癌患者下段CT增強圖像;B為食管癌患者病灶分割;C為消化道造影;D為胃鏡檢查結果;E為氣管鏡檢查結果(→所指為瘺口);F為Stathmin 在組織中的表達(×200);G為c-met 在組織中的表達(×200);H為VEGF在組織中的表達(×200)。圖1 典型食管癌患者檢查圖片結果
食管癌是一種全球高發(fā)的惡性腫瘤。近年來,食管癌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手術及放化療等傳統(tǒng)的食管癌治療方法因局部控制率差、腫瘤易復發(fā)、患者痛苦等缺陷,限制了其臨床廣泛應用。3D-CRT通過三維模擬腫瘤結構,加大靶區(qū)的放射劑量,減少周圍正常組織的放射劑量,提高腫瘤的局部控制率,減輕周圍器官的損傷。但受影像技術、照射區(qū)域及患者耐受性等因素的影響,3D-CRT對遠處轉移的病灶治療效果不佳。1971年,F(xiàn)OLKMAN首次提出腫瘤的增殖、轉移與新生血管的形成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由此,開啟了全球對抗新生血管形成藥物治療腫瘤的研究。目前,全球已開發(fā)出數(shù)百種抗血管生成藥物,例如,貝伐珠單體、雷莫蘆單抗、尼達尼布等。rhES是我國自主研發(fā)的一種光譜抗血管形成藥物,對多種腫瘤均有療效。rhES能抑制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增殖,阻隔內(nèi)皮細胞內(nèi)信號傳輸,切斷腫瘤細胞營養(yǎng)物質供給,下調(diào)促新血管生成因子基因,改變腫瘤內(nèi)微環(huán)境,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最終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轉移與增殖。
李曉寧[6]的研究發(fā)現(xiàn),3D-CRT聯(lián)合化療治療食管癌的有效率高于單用3D-CRT治療。表明單用放療可能不能完全殺死腫瘤細胞,放療結束后腫瘤細胞重新修復增殖,為進一步提高放療的效果,本研究通過聯(lián)合rhES與3D-CRT治療食管癌,結果顯示研究組的病情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KPS五大功能評分均升高,總體癥狀評分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五大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總體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5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5年病灶遠處轉移率和局部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rhES聯(lián)合3D-CRT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轉移,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郝延璋等[7]用rhES聯(lián)合新輔助放化療和手術治療局部晚期直腸癌患者,2年局部復發(fā)率為7.5%,明顯低于未用新輔助放化療和手術治療的對照組(25.0%),且亞組分析結果表明聯(lián)合治療在VEGF高表達的患者中療效更明顯。有Meta分析發(fā)現(xiàn),rhES聯(lián)合化療治療晚期胃癌比單用化療效果好[8],在另一項Meta分析中發(fā)現(xiàn),在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治療中,rhES聯(lián)合TACE治療的近期療效優(yōu)于單用TACE[9]。一項用Walker-256癌性腹水注射法建立荷瘤Wistar大鼠模型的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聯(lián)用32P膠體與rhES治療比單用32P膠體或rhES抑制腫瘤生長效果更好[10]。以上研究中,rhES與其他療法聯(lián)合治療各種類型腫瘤均可取得較好療效,產(chǎn)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rhES能抑制新血管的形成,調(diào)控內(nèi)皮細胞蛋白的表達,抑制腫瘤細胞擴散;另一方面,rhES能重塑腫瘤微環(huán)境,誘導腫瘤細胞正?;徑饽[瘤細胞缺氧狀況,提高腫瘤細胞的放射敏感性,可與3D-CRT協(xié)同作用于病灶。
VEGF能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增殖,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加快腫瘤細胞的營養(yǎng)供給,加速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與轉移,高水平的血管生成與食管癌預后不良和高侵襲性表型有關,可能與趨化因子受體7通過激活NF-κB信號通路上調(diào)VEGF-A、VEGF-C等表達有關。另有一項動物實驗用Stattic聯(lián)合放療治療食管癌ECA109細胞建立的裸鼠移植瘤模型,Western blot結果顯示,其VEGF蛋白水平比單用放療治療明顯降低,提示Stattic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VEFG蛋白表達有關[11]。sMICA是一種癌細胞凋亡過程中細胞表面MICA脫落形成的蛋白質分子,與腫瘤細胞的進展、惡化緊密關聯(lián)。sMICA能降低NKG2D的表達,抑制機體免疫細胞NK細胞及T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促使腫瘤免疫逃逸[12]。一項Meta分析發(fā)現(xiàn),MICA/B的表達與消化系統(tǒng)腫瘤生存率顯著相關,但與呼吸系統(tǒng)和女性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的相關性不明確,MICA/B和sMICA/B可作為評估癌癥患者治療效果的指標[13]。微管屬于細胞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細胞內(nèi)信號傳遞、細胞分裂、細胞運動、物質運輸?shù)?,微管處于動態(tài)變化狀態(tài)以維持細胞正常功能活動,Stathmin作為一種微管解聚蛋白,能作用于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改變細胞周期,調(diào)控微管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平衡,促進癌細胞的發(fā)展、侵襲及轉移。有研究表明,Stathmin高表達是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生存率低的獨立危險因素,并與采用多西紫杉醇進行新輔助化療的不良反應有一定相關性,其表達下調(diào)可增強食管鱗狀細胞癌對紫杉醇和放射治療的敏感性,可能與Stathmin抑制多西紫杉醇穩(wěn)定微絲微管的作用有關[14-16]。c-met是一種酪氨酸激酶受體,其表達水平受原癌基因c-met的調(diào)控。c-met主要作用于上皮細胞,c-met信號通路能誘導細胞擴散,促進血管生成,加速細胞的侵襲及轉移,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生長、轉移及耐藥性有關[17]。有研究表明,干擾素刺激基因15(ISG15)在食管鱗狀細胞癌中表達水平上調(diào),并發(fā)現(xiàn)ISG15可影響c-met基因的表達,可能是通過c-met/Fyn/β-catenin基因途徑促進腫瘤生長[18]。
絕大多數(shù)腫瘤患者VEGF、sMICA、Stathmin、c-met均呈現(xiàn)異常高表達水平,這些因子均可能成為惡性腫瘤細胞治療中的關鍵靶點。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Stathmin、c-met、VEGF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組織中的Stathmin、c-met、VEGF表達水平及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rhES聯(lián)合3D-CRT能有效降低食管癌患者VEGF、sMICA、Stathmin、c-met的表達,抑制腫瘤細胞的發(fā)展。此外,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安全性好。梁晶等[19]的研究表明,肺癌患者的sMICA和VEGF、基質金屬蛋白酶-7mRNA(MMP-7mRNA)共同參與構成肺癌病灶轉移微環(huán)境,經(jīng)手術或化療治療后患者血清MMP-7mRNA、sMICA和VEGF水平均有所降低,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可能原因為VEGF、sMICA合成增多可供給腫瘤生長所需的新生血管和深部所需營養(yǎng)物質,并影響MMPs水平加快內(nèi)皮遷移和基底膜溶解,本研究中VEGF、sMICA水平降低可能提示食管癌細胞遷移能力和生長速度得到有效控制。LI等[20]研究中通過構建Cox比例風險模型發(fā)現(xiàn),生長因子顆粒素蛋白前體(PGRN)水平高的食管癌患者5年病死率是低水平PGRN患者的2倍,可能通過激活VEGF-C并在淋巴管生成中發(fā)揮一定作用,高水平的PGRN與淋巴結轉移、淋巴微血管密度增高、淋巴管間隙侵犯有關,PGRN誘導血管、淋巴管生成,上調(diào)VEGF水平,促進食管癌的發(fā)生、發(fā)展。rhES作為抗血管內(nèi)皮因子與放療聯(lián)合,可能通過降低PGRN和VEGF水平,減少腫瘤組織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進而抑制腫瘤生長。Stathmin可能參與stat介導的中心體聚集,在乳腺癌相關的研究中表明,Stathmin敲除后可抑制上皮細胞增殖,導致上皮細胞有絲分裂時紡錘體定向紊亂,阻止子細胞正確定向、極性喪失和增殖失控,導致正常乳腺結構嚴重紊亂和腫瘤發(fā)生過程延遲,可作為藥物治療的靶點[21],met基因擴增或c-met高表達與放療后總體生存率、CR率較低,局部控制率較差,無病生存期短相關[22],本研究中rhES和3D-CRT治療后血清c-met和Stathmin水平的降低提示在聯(lián)合治療的作用下紊亂的腫瘤區(qū)域微環(huán)境恢復正?;蜈呌谡?。
rhES聯(lián)合3D-CRT治療食管癌患者能有效地降低食管癌患者血清中VEGF、sMICA、Stathmin、c-met的表達,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轉移,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且并發(fā)癥少,安全性高,有望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