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狄茂軍 ,譚華勇 ,唐強 ,2*
結腸癌是消化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20 年來的經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發(fā)生了很大改變,結直腸癌發(fā)病率、死亡率逐漸增高,且其發(fā)病人群逐漸趨向年輕化[1]。由于其早期缺乏特異的臨床特征,因此結直腸癌伴急性腸梗阻在外科急腹癥中較為常見,且病變部位多位于左半結腸或直腸[2,3],患者多以老年人及偏遠地區(qū)的就醫(yī)意識較薄弱人群為主。文獻報道:結直腸癌導致完全或不全性腸梗阻的發(fā)生率約8%~30%[4]。Buechter 報道:腫瘤性梗阻占結直腸梗阻的78%,其中多半發(fā)生在左半結腸或直腸[5,6]。右半結腸并發(fā)腸梗阻患者行一期吻合相對安全、愈合良好,目前已得到完全證實并達成共識[7];但對于左半結腸或直腸伴發(fā)急性腸梗阻患者一期吻合,其吻合口瘺發(fā)生率較高尤其以低位直腸梗阻為甚,且術后其他并發(fā)癥明顯增加。目前傳統(tǒng)手術方式是:一期吻合并行預防性回腸末端造瘺,術后3~6 月再行還瘺手術。我院2016 年1 月至2017 年7 月收治的結直腸癌致急性腸梗阻患者13 例,所有患者在結腸鏡輔助下置入減壓導管持續(xù)減壓,并灌洗引流,7~10 天后行根治手術并Ⅰ期吻合,患者術后恢復可,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選擇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胃腸外科2016 年1 月至2017 年7 月收治的13 例左半結腸癌或直腸癌并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颊呒{入標準為:①具有明顯腸梗阻癥狀: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無法緩解;②術后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左半結腸癌或直腸癌;③術前行腹部CT 平掃+增強提示腫瘤近端結腸明顯擴張。排除有手術禁忌證和無法耐受手術者(多發(fā)腸管狹窄、腸穿孔,合并腹膜炎、不能耐受結腸鏡檢查)。觀察組中男性6 例,女性7 例;年齡范圍:49~82歲;平均65歲;腸梗阻至手術時間5 d~10 d;腫瘤部位由上至下:降結腸4 例,乙狀結腸 5 例,直腸 4 例;術后病理類型:腺癌 6 例,黏液細胞癌7 例(其中印戒細胞癌5 例)。本研究經過同濟醫(yī)學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1 圍手術期處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禁食并持續(xù)胃腸減壓,盡可能減輕胃腸道壓力;盡快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及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盡量改善貧血及低蛋白血癥及全營養(yǎng)狀態(tài),積極行細菌藥敏試驗并合理選擇抗生素;積極完善各種術前檢查并處理并發(fā)疾病。
1.2.2 內鏡下置管方法 患者遠端腸管經清潔灌腸后(可耐受情況下),進行減壓導管放置。術前建立靜脈通路,心電監(jiān)護,給予地西泮肌注(5~10 mg)鎮(zhèn)靜,山莨菪堿(10 mg)解痙,同時做好心理疏導。纖維結腸鏡潤滑后緩慢進入肛門、直腸,鏡下發(fā)現(xiàn)腫瘤后可取2~3 處病變送檢。在纖維結腸鏡輔助下,經肛門將導絲置入左半結腸或直腸并越過腫瘤狹窄處,進入梗阻腸管近端(切忌粗暴進管,以免損傷腸管),循導絲使用擴張器逐漸撐開狹窄部位,再借助導絲將減壓導管的前端置入梗阻近端結腸內,確認無誤后,向導管前端氣囊注入30 mL 滅菌蒸餾水或生理鹽水,緩慢拔出導絲及擴張管,肛門外端導管做好標記并固定,導管末端連接“Y 型”接頭和負壓吸引裝置,同時可經導管行結腸灌洗。在進行結直腸灌洗時可選用生理鹽水和甲硝唑注射液,既可沖洗、清潔腸道,又可抑制腸道細菌。置管后1~3 天內,可用生理鹽水(100 mL)每3 小時沖洗1 次;甲硝唑注射液(100 mL)12 小時1 次,可交替進行。置管3 天后可根據(jù)患者梗阻癥狀及引流量逐漸增加生理鹽水的沖洗量;引導患者將灌洗液保留腸腔5~10 min,以便稀釋軟化大便。放開Y 型接頭的出口端,排出內容物并詳細記錄引流量。
觀察及對比患者置入導管前后多項相關指標變化:①X 線立位腹平片腸管最大寬度(腹部平掃或增強CT)等變化情況;②患者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緩解的情況;③腹圍變化程度(平臍水平);④經導管負壓引流量(氣體或液體);⑤腹腔內壓力(IAP)測量方法可使用簡單易行的膀胱內測壓法。⑥術后并發(fā)癥:腹膜炎、吻合口瘺、膿毒血癥、切口感染等。
應用SPSS 13.0 統(tǒng)計軟件對置管后腹圍平均縮小程度,導管引流量,腹腔內壓力,疼痛程度等進行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P=0.05。
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置入導管后治療效果見表1。
表1 肛管置入前后腹圍,腹腔壓力,引流量,腸管擴張及疼痛評分情況
2.1.1 腹痛、腹脹、惡心等癥狀的緩解情況 置管12~24 h后患者腹痛、腹脹癥狀明顯緩解;48~92 h后腹痛、腹脹癥狀或有消失,腸鳴音恢復正常,并可有效自主排氣;72~120 h 梗阻完全解除,疼痛明顯緩解(疼痛評分,P<0.001)。
2.1.2 X 線立位腹平片 患者在置入導管前均攝腹部線平片,可見梗阻近端的腸管明顯擴張,有較多氣液平面,最大寬度為5.4±0.6 cm。置入導管2~3 天后再次攝片,可見腸管擴張明顯減小,腸壁水腫明顯減輕,氣液平面減少或消失,最大寬度為2.0±0.3 cm,P<0.001。
2.1.3 腹圍變化情況 置管后第4 天腹圍81.2±4.8 cm明顯低于置管前的92.7.3±5.7 cm(P<0.001)。
2.1.4 引流量 每天以生理鹽水沖洗腸腔,稀釋糞便,每次200~300 mL,沖洗后保留負壓吸出,引流量=引出量液體量-沖洗液體量,根據(jù)糞便的稠稀程度,每天可酌情沖2~3 次,患者置管后第4 天引流總量可達33.8±15.3 mL,明顯低于置管時引流量782.3±72.1 mL(P<0.001)。
2.1.5 腹腔內壓力的變化 置管前及置管后第4 天通過膀胱測壓法腹腔內壓力。第四天壓力為:12.2±0.8 cmH2O 明顯低于置管前的21.0±1.5 cmH2O(P<0.001)。
減壓導管置入4~10 d 后手術。入組13 例患者9 例患者行左半結腸癌根治術、4 例行直腸癌根治術(dixion),均行腫瘤切除并Ⅰ期腸吻合。術中發(fā)現(xiàn)所有病例梗阻近端腸管擴張不明顯,腸壁局部無明顯水腫,易于吻合。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切開感染(1/13),腹膜炎(1/13);患者未出現(xiàn)吻合口漏、腹腔出血等并發(fā)癥及其他系統(tǒng)的并發(fā)癥?;颊呔谛g后10~14 天順利出院。
表2 腸梗阻導管置人前后腹圍,腹腔壓力,引流量,腸管擴張及疼痛評分對比分析
結直腸癌引起的急性腸梗阻是外科常見急腹癥之一,急診治療的目的是迅速解除梗阻或根治性切除腫瘤。盡管在治療上取得相應進展,但仍存在如下問題:①結直腸癌并發(fā)急性腸梗阻后,由于回盲瓣的單向活瓣作用,梗阻腸段極易形成閉袢性腸梗阻,因此梗阻以上腸管擴張腸壁變薄容發(fā)生缺血、壞死、穿孔進而引起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8];②多數(shù)結直腸癌伴發(fā)急性腸梗阻患者常合并有低蛋白血癥、貧血、體內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代謝紊亂,同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腦血管疾病等,這無疑使得患者手術耐受能力顯著下降,因此選擇急診手術便顯得尤為被動;③由于患者腸腔梗阻,術前無法行常規(guī)腸道準備,若行Ⅰ期腸吻合,術后吻合口瘺發(fā)生率極高且術后易發(fā)生腹腔感染、切口感染或不愈合等[9]。因此,對于低位結直腸癌并腸梗阻者,多采用非手術治療方案:即通過有效減少腸管內積液積氣,改善腸管局部水腫及血供,以免發(fā)生缺血缺氧或細菌移位加重感染;而對于非手術治療未見好轉者應行急診手術:腫瘤切除和腹壁造瘺,暫時解除梗阻,然后再擇期行二次手術關閉瘺口。盡管該方法可減少腹腔感染和腸瘺的發(fā)生,有一定的安全性,但它卻明顯延長了患者治療周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生理痛苦,同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醫(yī)療費用負擔。據(jù)文獻報道結直腸癌伴腸梗阻患者行Ⅰ期切除及分期切除的5 年存活率分別為30%~48%和21%~21.43%[10],顯然,Ⅰ期手術為患者贏得更大生存可能,同時Ⅱ期手術給患者造成二次手術創(chuàng)傷打擊,使患者恢復期延長,心理壓力及費用明顯增加。因此通過非手術干預,緩解并改善患者的一般情況,使急診手術轉化為限期手術就顯得格外重要,從而尋求使患者最大收益的治療方案。
因此有效解除腸腔內梗阻或減少積液積氣,減輕腸管缺血水腫保證血運是腸梗阻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傳統(tǒng)的鼻胃管引流及生長抑素的運用可減少消化液(胰液、膽汁、腸液、胃液等)分泌緩解腸梗阻癥狀。然而由于鼻胃管長度有限,僅能抽吸胃液及胃內容物,并不能引流小腸及結腸的液體及氣體,因此對于低位腸梗阻尤其是結直腸腫瘤誘發(fā)的腸梗阻而言,減壓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導致保守治療失敗。1980 年,Dudley 首次報道術中灌洗后行腸切除并Ⅰ期吻合的成功經驗,該技術使得左半結腸癌伴梗阻的患者行Ⅰ期切除并吻合成為可能。然而此技術仍有許多問題如:手術時間長、術后感染發(fā)生率高、腹部切口大、術后吻合口瘺的發(fā)生率高等。因此該技術并未得到業(yè)內專家的廣泛認可。1999 年Gullino 首次報道了應用Grosz-Dennis 導管置入梗阻近端,引流、沖洗5~7 天后再行一期切除并吻合術的經驗[11]。此后,人們發(fā)明了一種口徑稍大的腸梗阻導管,其腸管減壓成功率高達97%。多數(shù)患者置入此導管行積極術前準備后,均可實施梗阻病變部位的一期切除吻合術。目前經肛置入腸梗阻導管適用于左半結腸、直腸的良、惡性腫瘤引起的梗阻;對于多發(fā)腸管狹窄、合并腹膜炎、不能耐受結腸鏡檢查的患者屬明顯禁忌[12]。本研究結果顯示,內鏡輔助下經肛門置減壓管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①解決了梗阻問題,患者腹痛、腹脹癥狀明顯緩解,腸鳴音恢復正常,能夠有效自主排氣;②結腸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梗阻部位近端無明顯擴張、水腫,避免腸管缺血壞死、穿孔以及腸源性感染的發(fā)生;③置入導管后可行灌洗并稀釋腸腔內容物,以使其排出,同時可經導管注入抗生素或生理鹽水行腸道術前準備,為擇期手術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④使一期吻合成為可能,提高一期切除吻合術成功率,降低腸瘺并發(fā)癥發(fā)生,尤其針對左側結直腸癌梗阻的患者,有效避免了造瘺和二次手術;減輕了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同時也降低了醫(yī)療成本。
內鏡下置入導管可逐漸緩解腸梗阻癥狀,為可能行根治性手術的患者贏得足夠的術前準備,糾正酸堿平衡電解質紊亂,糾正貧血,并行有效復蘇及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使患者應激狀態(tài)得到調整,增加患者一期吻合機會,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然而在實踐過程中應注意以下相關問題:①纖維結腸鏡進鏡及放置導絲等操作應由技術嫻熟的內鏡醫(yī)師操作,宜輕柔緩慢操作,避免盲目粗暴而導致出血、穿孔等。②盡量在腸鏡清晰可視條件下使導絲及擴張管穿過狹窄區(qū),避免擴張管扭曲或者成攀降低引流效果。③擴張管近端穿過狹窄部6~8 cm 后才能充起氣囊,以免球囊充起時嵌頓于腫瘤狹窄部,致癌腫破裂。④置管成功后,用大量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引流,軟化稀釋糞便,盡量排出梗阻近端腸腔內容物。⑤擴張管放置完畢后應做好標記并妥善固定,后期操作過程各種應關注導管是否脫出,避免再次引起梗阻或崁頓,加重梗阻。在我們的研究中,通過置入減壓管腸梗阻癥狀和體征消失,腸鳴音恢復正常;腹部立位平片顯示腹腔內氣液平面消失,腸管水腫顯著減輕;患者經5~7 d 保守治療后均行一期根治手術,術后恢復可,1 例患者出現(xiàn)切口感染,1 例患者出現(xiàn)輕癥腹腔感染,無吻合口瘺、腸穿孔或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因此,對于急性低位結腸癌伴發(fā)腸梗阻,經肛門置管減壓的作用不僅在于緩解腸梗阻和清洗腸道,更在于有利改善患者全身狀況和更充分完成術前準備,為手術贏得時機,從而使患者獲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