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玲, 韓成武
(河北大學 文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古詩稱謂,古人指與近體詩相對應的一種詩體形式,但具體指向并不明晰,在諸多古典詩歌體式中,古詩含義是最為模棱兩可、意義不清者,有包含樂府詩者,如“五言長篇,自古樂府《焦仲卿妻》而下”,有包含歌行者,如“七言古詩,概曰歌行”之類。甚至于許學夷《詩源辯體》、錢良擇《唐音審體》雖反復論說古體、近體,也未具體定義古體詩之指向。論者往往言其發(fā)源,論其變化,似有說明,而又實未說明,甚至明白如王士禛者也說“夫古詩,難言也?!对娙倨分小尾蝗展纳l謂雀無角’‘老馬反為芻’之類,始為五言權(quán)輿。至蘇、李、《十九首》,體制大備”[1]。錢良擇似乎對古體有自己的獨特之見,以為齊梁聲律說影響下的詩歌非為古體,其《唐音審體》曰:
五言詩始于漢元封,盛于魏建安,陳思王其弁冕也。張、陸學子建者也,顏、謝學張、陸者也,徐、庾學顏、謝者也。其先本無排偶,晉,排偶之始也;齊梁,排偶之盛也;陳、隋,排偶之極也。齊永明中,沈約、謝朓、王融創(chuàng)為聲病,一時文體驟變。謝玄暉、王元長皆沒于當代,沈休文與是時作手何仲言、吳叔庠、劉孝綽等并入梁朝,故通謂之齊梁體。自永明以迄唐之神龍、景云,有齊梁體,無古詩也。雖其氣格近古者,其文皆有聲病。陳子昂崛起,始創(chuàng)辟為古詩,至李、杜益張而大之,于是永明之格漸微。今人弗考,遂概以為古詩,誤也。[2]
對古詩沒有具體定義而又往往以先唐的非近體詩為古詩的現(xiàn)象說明,很多古人對古詩沒有特別明晰的定義。這對于一般研究文學史現(xiàn)象而言尚可,但對于詩體學研究則不可,對于從詩體學角度研究杜甫詩歌尤為不可,因為杜甫對不同詩體的把握有著自己的理解,所謂“不與齊梁作后塵”,可知杜甫的古詩絕不包括“齊梁體”詩。丁儀在《詩學淵源》卷五中從聲律上規(guī)范了古詩的指向:
蓋五言不粘者,漢魏古詩也;有粘有不粘者,梁齊也;上下全粘者,初唐也。初唐者,雖意轉(zhuǎn)而體仍不變也;齊梁則或四或六,隨意而變者也。作者但能避去律句,上下平仄相對可矣。而齊梁一體,則轉(zhuǎn)宜律句多,雜古句便非齊梁,蓋唐人于齊梁無一用古句者。然律而又異于律,與初唐古詩不同。初唐古詩雖上下相粘而平勻,上句第五字皆落仄,無用乎韻者,且古句律句互參者也。[3]
丁儀所言,大略符合杜詩對詩體的認知。其實不惟粘對問題,用韻方面(杜甫古詩一般一韻到底,轉(zhuǎn)韻者相對較少),對仗方面(杜甫古詩一般不用對仗),杜甫都是以漢魏古體為努力方向的。由于本文為自己課題“杜甫詩歌的詩體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旨在研究杜甫在詩歌分體方面的貢獻,故要以更細的規(guī)范作為衡量標準,而杜甫既然已經(jīng)聲稱“不與齊梁體作后塵”,所以,接近漢魏特征的古詩才是杜甫古詩的典型標志。以目前學界研究唐代文體學的大致學術(shù)取向作參照,比如以陳伯?!短圃娫u論類編》作參照,我們作杜甫詩歌的詩體研究,“古詩”拋開騷體詩、樂府詩、歌行體詩等擁有特別名稱的詩歌,也即杜甫古體詩的研究,我們限定在除去“騷體、樂府、歌行”三類之外的杜甫古詩。
這樣定義杜甫古體詩歌的范圍源自《昭明文選》,但又與《昭明文選》略有不同?!墩衙魑倪x》在分類方式處理上,是將騷體詩單獨列類,而將樂府詩和其他詩歌放置于詩甲詩乙詩丙詩丁詩戊詩己詩庚。但令人奇怪的是,“詩戊”很顯然與其他類別不同,其他類別分別涉及獻詩、詠史、招隱、詠懷、贈答、行旅等有具體的詩歌內(nèi)容,內(nèi)容指向清楚,只有“詩戊”的樂府詩不是按照內(nèi)容指向進行分類,而且,樂府詩作為一種與音樂有緊密聯(lián)系的詩歌,在后來的詩歌發(fā)展史上發(fā)展成為一種專有的詩體名稱,內(nèi)容含量非常大,不是某一兩個詞匯能夠容納的,即使在《昭明文選》中也是如此,故此,《昭明文選》的分類方法在這一點上值得商榷,“詩戊”的樂府一類自應與“騷體”一樣單獨列類。如此方顯科學。今人陳伯海在唐詩學研究領(lǐng)域卓有成就,其《唐詩匯評·歷代唐詩論評輯要》《唐詩評論類編》在進行詩體評論分類時就是把樂府、歌行、古詩、律詩、絕句、雜體作為分別方法,筆者比較認同這種分類方法。那么,我們所說的杜甫的古體詩就是指《昭明文選》中除卻騷體和樂府的其他類型的詩歌。
以此為標準審視,杜甫古詩以五古為主,七言較少。其古詩共計277首,五言245首,七言32首。究其原因,古詩在漢魏是以五言為主,七言在那時還不很成熟。從杜甫的創(chuàng)作實績和創(chuàng)作愿景來看,當他認為四杰“劣于漢魏近風騷”“不與齊梁作后塵”時,他內(nèi)心對漢魏古詩的認同就已經(jīng)擺在那里了。由于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的源流不同,其在寫作上也多有不同,總體而言,如許學夷所言,因“五言古源于《國風》,其體貴正”[4],以此審視杜甫的五言古詩,其語言形態(tài)的體制特征基本可以概括為:無聲律規(guī)范,多用非律句;以不轉(zhuǎn)韻為常例,但仄聲韻尤其是入聲韻詩歌轉(zhuǎn)韻較多;有意回避對仗,只偶有對仗。其七言古詩雖律句、對仗稍多,但許學夷之概括仍基本適用。
杜甫古體詩的語言模式向漢魏回歸,非常自由,基本不遵守律詩規(guī)范,甚至有意回避。
古體詩的聲律,魏晉時期不太講究,唐時受律詩影響,有些古體詩中會雜有較多律句,這是時代使然,丁儀在《詩學淵源》卷五所概括的情況大致可以見出古體詩聲調(diào)在唐宋時期的變化:
古詩自兩漢至魏晉間不拘句法,故五仄五平相連成句,數(shù)見不鮮。至宋中葉漸涉聲調(diào),四平者必間以仄,四仄者必間以平。五平五仄之句,唯擬古之作尚仍其舊耳。[5]
杜甫是律詩大家,于詩律方面成就卓然,但他對古體詩的“古”字追求很真,極少動用律體語言為他的古體詩服務。其實動用律體為古體詩服務,在初唐極為常見,在高適、岑參詩里亦常見,而杜甫在進行古詩創(chuàng)作時,有意向沒有聲律束縛的漢魏古體詩歌回歸,可見杜甫有意突出古體詩的特征。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全詩24句,僅“羲和鞭白日”“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三句為律句。
又如《玉華宮》:
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瓦。
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
不知何王殿,遺構(gòu)絕壁下。
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
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萬籟真笙竽,秋色正蕭灑。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
美人為黃土,況乃粉黛假。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當時侍金輿,故物獨石馬。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
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
冉冉征途間,誰是長年者。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
全詩16句,有12句為非律句。
又如《桔柏渡》:
青冥寒江渡,駕竹為長橋。
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竿濕煙漠漠,江永風蕭蕭。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
連笮動裊娜,征衣颯飄飖。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急流鴇鹢散,絕岸黿鼉驕。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西轅自茲異,東逝不可要。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高通荊門路,闊會滄海潮。
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
孤光隱顧眄,游子悵寂寥。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無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全詩16句,只有“無以洗心胸”一句是律句。
七言古體詩亦盡量少用律句。如《釋悶》: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復臨咸京。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
失道非關(guān)出襄野,揚鞭忽是過湖城。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豺狼塞路人斷絕。烽火照夜尸縱橫。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天子亦應厭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但恐誅求不改轍,聞道嬖孽能全生。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江邊老翁錯料事,眼暗不見風塵清。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全詩12句,僅“揚鞭忽是過胡城”一句為律句。
再如七言古體詩《發(fā)閬中》: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盡日無村塢。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江風蕭蕭云拂地,山木慘慘天欲雨。
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
女病妻憂歸意速,秋花錦石誰復數(shù)。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別家三月一得書,避地何時免愁苦。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此詩8句,僅有“溪行盡日無村塢”“女病妻憂歸意速”兩句是律句。
杜甫少數(shù)古體詩出現(xiàn)的律句稍微多一些,但絕對沒有出現(xiàn)占據(jù)主體的情況。這說明他是有意擺脫聲律束縛,最大限度地使用自然音節(jié)來組構(gòu)詩句,這個做法給抒情表意帶來了方便。
近體詩(律絕、律詩、排律)一般只押平聲韻,韻字在偶數(shù)句的末尾,單數(shù)句是以仄聲字收尾的(首句入韻者除外),一聯(lián)中兩句的尾音呈現(xiàn)為一抑一揚的節(jié)奏。杜甫的平聲韻(包括鄰韻通押)古體詩,注意在單數(shù)句的末尾使用平聲字,這樣一來就打亂了抑揚節(jié)奏,從而與近體詩區(qū)別開來。杜甫的古體詩這樣的做法隨處可見。例如《鳳凰臺》:
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
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
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
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
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
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
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
所貴王者瑞,敢辭微命休。
坐看彩翮長,舉意八極周。
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
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
再光中興業(yè),一洗蒼生憂。
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
此詩單數(shù)句14句,其中句末字為平聲者8句(第1、5、7、9、15、19、21、23)。
偶數(shù)句押平聲韻,整體讀來,失去近體詩句的抑揚之感。又如《觀薛稷少保書畫壁》:
少保有古風,得之陜郊篇。
惜哉功名忤,但見書畫傳。
我游梓州東,遺跡涪江邊。
畫藏青蓮界,書入金榜懸。
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騫。
郁郁三大字,蛟龍岌相纏。
又揮西方變,發(fā)地扶屋椽。
慘澹壁飛動,到今色未填。
此行疊壯觀,郭薛俱才賢。
不知百載后,誰復來通泉。
此詩單數(shù)句10句,其中句末字為平聲者4句(第1、5、9、17)。又如《除草》:
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其毒甚蜂蠆,其多彌道周。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憂。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霜露一沾凝,蕙葉亦難留。荷鋤先童稚,日入仍討求。轉(zhuǎn)致水中央,豈無雙釣舟。頑根易滋蔓,敢使依舊丘。自茲藩籬曠,更覺松竹幽。芟夷不可闕,疾惡信如讎。
此詩單數(shù)句10句,其中句末字為平聲者4句(第1、5、9、13)。這些以平聲字收尾的單數(shù)句散落在詩篇中,從整體上打破了抑揚節(jié)奏,使古體詩的面貌得以鮮明。這些以平聲收尾的單數(shù)句出現(xiàn)的頻率或多或少,但只要有一句出現(xiàn),就能起到這個作用。我們調(diào)查杜甫平韻(包括鄰韻通押)古體詩發(fā)現(xiàn),很少有全篇未用單數(shù)句平聲收尾的作品。
古體詩的用韻,王力先生說“以用本韻較為常見”,他對這種情況的估計是“大約可占過半數(shù)”[6],可見古詩在押韻上的規(guī)矩并沒有大到像律詩那樣。所謂“用本韻”就是整首詩只用一個韻部。我們對杜甫277首古體詩用韻情況做了細致調(diào)查,結(jié)論如下。其中五言古體詩245首,使用本韻者156首,占64%,接近2/3了。可見,杜甫寫五言古體,確乎以尊古為正,漢魏古詩就是以一韻到底為常。七言古體詩情況不同,在32首中,用本韻者12首,占38%。如果從五言、七言古體詩整體去看,使用本韻者為61%。剩下的39%是鄰韻通押和平仄轉(zhuǎn)韻的作品。下面對五言古體詩和七言古體詩的用韻情況做出具體分析。
1.平聲韻一韻到底
這類情況作品最多。如《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押上平十一真韻,《贈衛(wèi)八處士》押下平七陽韻,《赤谷》押上平四支韻,《鹽井》押下平一先韻,《寒硤》押上平十四寒韻,《石龕》押上平八齊韻,《泥功山》押上平一東韻,《鳳凰臺》押下平十一尤韻,《木皮嶺》押上平十三元韻,《飛仙閣》押下平四豪韻,《五盤》押上平六魚韻,《貽華陽柳少府》押上平十三元韻,《毒熱寄簡崔評事十六弟》押下平十一尤韻,《泛溪》押上平聲八齊韻,《大雨》押下平四豪韻,《溪漲》押上平六魚韻,《陳拾遺故宅》押下平一先韻,《謁文公上方》押上平六魚韻,《觀薛稷少保書畫壁》押下平一先韻,《通泉縣署屋壁后薛少保畫鶴》押上平十一真韻,《陪章留后惠義寺餞嘉州崔都督赴州》押下平十蒸韻,《山寺》押上平十灰韻,《棕拂子》押下平十蒸韻,《寄題江外草堂》押下平一先韻,《閬州東樓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縣,得昏字》押上平十三元韻,《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押下平八庚韻,等等,皆一韻到底。我們統(tǒng)計,杜甫五言古體詩押平聲韻一韻到底者共計96首, 占總數(shù)的39%,在諸多押韻方式中居于首位。
2.平聲韻鄰韻通押
通常是以某個韻部為主,少量的韻字在鄰韻上。例如《八哀詩·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琎》主押上平十一真韻,只“勤”字在上平十二文韻;《喜晴》主押下平六麻韻,只“佳”字在上平九佳韻;《別蔡十四著作》主押上平十一真韻,只“勤”字在十二文韻;《送高三十五書記》主押上平四支韻,“飛”“威”在上平五微韻;《大云寺贊公房四首》其二主押上平十一真韻,只“芹”字在十二文韻。少數(shù)作品通押的韻部較多,或通押的韻字數(shù)量較多。例如《彭衙行》將上平十五刪、上平十二文、上平十四寒、上平十三元、下平一先五個韻部相押;《同元使君舂陵行》主押下平八庚韻(9個韻字),通押下平九青韻,就有6個韻字。據(jù)我們調(diào)查,平聲韻鄰韻通押的作品只有29首,僅占總數(shù)的12%,遠不及一韻到底者數(shù)量多。
3.仄聲韻一韻到底
有三種情況:一首詩或押上聲韻的某個韻部;或押去聲韻的某個韻部;或押入聲韻的某個韻部。例如《玉華宮》押上聲二十一馬韻,《九成宮》押上聲二十五有韻,《枯棕》押上聲二十五有韻,《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押上聲二十五有韻,《奉贈射洪李四丈》押上聲十九皓韻,《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押去聲十五翰韻,《宿鑿石浦》押去聲八霽韻,《次空靈岸》押去聲十八嘯韻,《宿花石戍》押去聲七遇韻,《九日寄岑參》押去聲二十六宥韻,《赤谷西崦人家》押入聲一屋韻,《鐵堂峽》押入聲九屑韻,《早發(fā)射洪縣南途中作》押入聲十四輯韻,《過郭代公故宅》押入聲十藥韻,《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押入聲十三職韻,《三韻三篇》其三,押去聲十八嘯韻,《屏跡三首》之《衰顏甘屏跡》押去聲二十一個韻,都是一韻到底的。這種用韻的作品有61首,占總數(shù)的25%。
4.仄聲韻鄰韻通押
共56首,占總數(shù)23%。有以下四種情況。
(1)上聲韻鄰韻通押。通常是以某個韻部為主,個別處使用鄰韻。例如,《贈李白》主押上聲十九皓韻,“巧”字在上聲十八巧韻;《八哀詩·故右仆射相國張公九齡》主押上聲二十三梗韻,“鼎”“艇”則在上聲二十四迥韻;《晚登瀼上堂》主押上聲二腫韻,“動”“孔”則在上聲一董韻。只有少數(shù)作品使用鄰韻韻字比較多,例如《火》主押上聲七麌韻,通押上聲六語韻,用了4個韻字。
(2)去聲韻鄰韻通押。通常是以某個韻部為主,個別處使用鄰韻。例如:《枯楠》主押去聲四置韻,“氣”“畏”則在去聲五未韻;《逃難》主押去聲十五翰韻,“暖”字則在上聲十四旱韻; 《早發(fā)》主押去聲二十四敬韻,“醒”字則在去聲二十五徑韻。只有少數(shù)作品通押的韻部較多,或通押的韻字數(shù)量比較多。如《信行遠修水筒》用去聲十一隊、九泰、八霽通押,《病柏》用去聲九泰、十賄、十一對韻通押,《萬丈潭》主押去聲十一隊韻(7個韻字),通押去聲九泰韻7個韻字。
(3)入聲韻鄰韻通押。與上聲韻鄰韻通押、去聲韻鄰韻通押稍有不同的是,入聲韻鄰韻通押,其中一部分作品仍是以某個韻部為主,個別處使用鄰韻;另一部分作品特別是長篇作品是用多個韻部相押。前者如《青陽峽》主押入聲十藥韻,“岳”字則在入聲三覺韻,《喜雨》主押入聲九屑韻,“越”字則在入聲六月韻,《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主押入聲十一陌韻,“析”字則在入聲十二錫韻。后者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用入聲四質(zhì)、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六個韻部相押,《北征》用入聲四質(zhì)、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二錫七個韻部相押,《七月三日亭午已后校熱退》用四質(zhì)、五物、六月、七曷、九屑五個韻部相押。
(4)上聲韻與去聲韻相押。上聲與去聲同屬仄聲,雖有區(qū)別,但聲音近似。杜甫古體詩有極少數(shù)作品出現(xiàn)二者相押的情況,筆者查到以下8首:《故秘書少監(jiān)武功蘇公源明》多數(shù)韻字在上聲十六銑韻,唯“愿”字在去聲十四愿韻,“罥”在去聲十七霰韻;《雨》多數(shù)韻字在去聲四寘、五未韻,唯“駛”字在上聲四紙韻;《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多數(shù)韻字在去聲四寘、八霽韻,唯“駛”字在上聲四紙韻;《雷》多數(shù)韻字在上聲七麌韻,唯“污”字在去聲七遇韻;《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多數(shù)韻字在去聲十五翰韻,唯“旱”字在上聲十四旱韻;《逃難》多數(shù)韻字在去聲十五翰韻,唯“暖”字在上聲十四旱韻;《送高司直尋封閬州》多數(shù)韻字在去聲七遇韻,唯“柱”字在上聲七麌韻;《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呈陸宰》多數(shù)字在去聲四寘韻、五未韻,唯“戺”字在上聲四紙韻。上、去相押,反映出杜甫對古體詩押韻持寬松態(tài)度,而作品不多也表明他對此舉有所慎重。
(5)仄聲韻與平聲韻互相轉(zhuǎn)換。在一首詩中,出現(xiàn)仄聲韻與平聲韻互相轉(zhuǎn)換情況的作品只有以下3首,即:《戲簡鄭廣文兼呈蘇司業(yè)》從去聲二十二駕韻轉(zhuǎn)到下平聲一先韻,《麗春》由去聲二十五徑韻轉(zhuǎn)到上平四支韻,《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酚缮下暥逵许嵽D(zhuǎn)入下平四豪韻。這種押韻方式在漢魏古詩中是沒有的。顯然,杜甫對這種非傳統(tǒng)的押韻方式是持謹慎態(tài)度的,作品僅占五言古體總數(shù)的1% 。正由于數(shù)量少,往往被古今學者所忽略,如清人葉燮《原詩》中說:“五古,漢魏無轉(zhuǎn)韻者,至晉宋以后漸多,唐時五古長篇,大都轉(zhuǎn)韻矣。惟杜甫五古,終集無轉(zhuǎn)韻者。”[7]上述這三首詩,前兩首是短篇,第三首《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共計38韻,380字,無疑是個長篇。葉燮的失誤在于他未能通讀杜詩。可見,治學第一要務在于對作家文本的通讀通解。
杜甫七言古體詩共32首,其中,平仄韻轉(zhuǎn)換者17首,占總數(shù)50%。其次是押平聲韻者7首,平聲韻通押者1首,押仄韻者5首,仄聲韻通押者2首。
同五言古體詩用韻相比,七言古體詩其突出特點是大量采用平仄韻轉(zhuǎn)換的押韻方式。以八句短章為多,計有10首,其中《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大覺高僧蘭若》《夜聞觱篥》《發(fā)劉郎浦》《自平》《漁陽》《青絲》《近聞》《引水》等9首皆以中間為界,分前后兩個押韻單元,前4句與后4句平仄韻轉(zhuǎn)換,且每個押韻單元的第一句(全詩第一句、第五句)也入韻。例如《發(fā)劉郎浦》:
掛帆早發(fā)劉郎浦,疾風颯颯昏亭午。
舟中無日不沙塵,岸上空村盡豺虎。
十日北風風未回,客行歲晚晚相催。
白頭厭伴漁人宿,黃帽青鞋歸去來。
前四句押上聲七麌韻,后四句押上平十灰韻。
又如《青絲》:
青絲白馬誰家子,粗豪且逐風塵起。
不聞漢主放妃嬪,近靜潼關(guān)掃蜂蟻。
殿前兵馬破汝時,十月即為齏粉期。
未如面縛歸金闕,萬一皇恩下玉墀。
前四句押上聲四紙韻,后四句押上平四支韻。
另有《復陰》一首押韻特殊,前四句押入聲十三職韻,五六兩句押上聲二十五有韻,七八兩句押上平一東韻。頻繁換韻,僅此一例。
除了八句短章10首,還有7首呈現(xiàn)為多句形式,有的16句、18句、24句,《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近呈蘇渙侍御》多達46句,其詩如下:
久客多枉友朋書,素書一月凡一束。
虛名但蒙寒溫問,泛愛不救溝壑辱。
齒落未是無心人,舌存恥作窮途哭。
道州手札適復至,紙長要自三過讀。
盈把那須滄海珠,入懷本倚昆山玉。
撥棄潭州百斛酒,蕪沒瀟岸千株菊。
使我晝立煩兒孫,令我夜坐費燈燭。
憶子初尉永嘉去,紅顏白面花映肉。
圣朝尚飛戰(zhàn)斗塵,濟世宜引英俊人。
黎元愁痛會蘇息,夷狄跋扈徒逡巡。
授鉞筑壇聞意旨,頹綱漏網(wǎng)期彌綸。
郭欽上書見大計,劉毅答詔驚群臣。
他日更仆語不淺,明公論兵氣益振。
傾壺簫管黑白發(fā),舞劍霜雪吹青春。
宴筵曾語蘇季子,后來杰出云孫比。
茅齋定王城郭門,藥物楚老漁商市。
市北肩輿每聯(lián)袂,郭南抱甕亦隱幾。
無數(shù)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
鳥雀苦肥秋粟菽,蛟龍欲蟄寒沙水。
天下鼓角何時休,陣前部曲終日死。
附書與裴因示蘇,此生已愧須人扶。
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jù)要路思捐軀。
此詩1至18句用入聲韻一屋二沃通押,19至30句轉(zhuǎn)押上平十一真韻,31至42句轉(zhuǎn)用上聲韻四紙、五尾通押,42至46句轉(zhuǎn)押上平七虞韻。詩的整體韻律呈現(xiàn)為仄—平—仄—平,有抑揚起伏之美。
杜甫七言古體詩大量轉(zhuǎn)韻,這是在唐人歌行影響下形成的特征。這種做法也得到了后人的認同,如毛先舒《詩辯坻》所云:“詩作七古,宜從唐人詩韻,乃為無弊。五古須論體材風雅,宜用先秦韻,漢魏稍密,晉宋漸近于唐韻矣?!盵8]
需要提及的是,杜甫古體詩存在著一定數(shù)量的重復使用韻字現(xiàn)象。這一點也能看出與近體詩的不同。杜甫的律絕、律詩沒有重復使用韻字的現(xiàn)象,即便是篇幅較長的排律也控制得十分嚴格。杜甫排律共計129首,只有7個韻字重出,而且有6個重出的韻字意思不同,只是字面相同罷了。而他的古體詩卻重出了較多的韻字,據(jù)我們不完全統(tǒng)計,以下詩篇有韻字重出:《極草嶺》“見”字兩出,《青陽峽》“漠”字兩出,《杜鵑》“鵑”字五出,《石硯》“見”字兩出,《牽??椗贰爸小弊謨沙?,《園人送瓜》“草”字兩出,《甘林》“稀”字兩出,《八哀詩·故右仆射相國張公九齡》“境”字兩出,《八哀詩·故著作郎貶臺州司戶滎陽鄭公虔》“蕩”字兩出,《昔游》“臺”字兩出,《壯游》“浪”字兩出,《遣懷》“呼”字兩出,《宿鑿石浦》“系”字兩出,《北征》“栗”字兩出,“卒”字兩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卒”字三出,“折”字兩出。這些重出的韻字大多意思相同。確實如嚴有翼《藝苑雌黃》所言:“古人用韻,如《文選古詩》、杜子美、韓退之,重復押韻者甚多。”[9]由此也可以看出,杜甫對于古體詩的押韻是持寬松態(tài)度的。
對偶是漢語文章特有的現(xiàn)象,早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如“云從龍,風從虎”(《易經(jīng)》),“滿招損,謙受益”(《尚書》),“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jīng)》),等等。在漢魏古詩中,使用對偶較為頻繁,例如《古詩十九首》之“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婦”“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著以長相思,緣以結(jié)不解”等,對偶的密度較大。對偶與對仗是兩個含義有別的概念。對仗是有聲律介入的對偶,對偶只求詞性對應相同,而無聲調(diào)上的要求;對仗是唐代近體詩格律的要素之一,不但要求詞性對應相同,而且要求聲調(diào)對應相反,還不得重復用字。在近體詩繁盛的唐代,詩人們創(chuàng)作古體詩難免要受到律詩講求對仗的影響。而杜甫對漢魏古詩的追仿是很到位的,他創(chuàng)作古體詩多用對偶,而盡力避開對仗,有許多作品通篇無對仗。
先來看五言古體詩,如《游龍門奉先寺》《望岳》(岱宗夫如何)《戲簡鄭廣文虔兼呈蘇司業(yè)》《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贈李白》《示從孫濟》《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幽人》《佳人》《立秋后題》《聽楊氏歌》《寄薛三郎中》《宿青溪驛奉懷張員外十五兄之緒》等等,皆終篇無一對仗。
有些詩只有一組對仗,如《同諸公登慈恩寺塔》24句,只有“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行,平仄兩讀)一組對仗,《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60句,勉強有“客來洗粉黛,日暮拾流螢”一組對仗,《夏日李公見訪》20句,只有“墻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一組對仗,《別董颋》20句,只有“已結(jié)門廬望,無令霜雪殘”(令讀平聲)一組對仗,《別李義》46句,只有“子建文筆壯,河間經(jīng)術(shù)存”一組對仗,《同元使君舂陵行》44句,只有“賈誼昔流慟,匡衡常引經(jīng)”一組對仗,《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6句,只有“北驅(qū)漢陽傳,南泛上瀧舠”一組對仗。
只有極少數(shù)詩篇出現(xiàn)對仗稍多一些,如《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44句,有“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為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三組對仗;《覽柏中允兼子侄數(shù)人除官制詞因述父子兄弟四美載歌絲綸》30句,出現(xiàn)“高名入竹帛,新渥照乾坤”“同心注師律,灑血在戎軒”“金甲雪猶凍,朱旗塵不翻”“圣主國多盜,賢臣官則尊”四組對仗;《壯游》112句,有“王謝風流遠,闔閭丘墓荒”“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坐深鄉(xiāng)黨敬,日覺死生忙”“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國馬竭粟豆,官雞輸?shù)玖弧薄芭e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河朔風塵起,岷山行幸長”“之推避賞從,漁父濯滄浪”十組對仗。
七言古詩起源于漢魏,但真正發(fā)展起來是在唐代。唐代的七言古詩受律詩影響很大,但杜甫尊古的痕跡依然明顯,有不少七言古詩無對仗,如《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秋風二首》(其一)《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夜歸》《寄從孫崇簡》《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等等,均無對仗。
有些詩歌通篇只有一組對仗,如《大覺高僧蘭若》8句,只有“一老猶鳴日暮鐘,諸僧尚乞齋時飯”一組對仗;《發(fā)劉郎浦》8句,只有“舟中無日不沙塵,岸上空村盡豺虎”一組對仗,《寄柏學士林居》16句,只有“赤葉楓林百舌鳴,黃泥野岸天雞舞”一組對仗;《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近呈蘇渙侍御》46句,只有“盈把那須滄海珠,入懷本倚昆山玉”一組對仗。
極個別詩篇出現(xiàn)對仗多一些,如《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24句,出現(xiàn)“嘆我凄凄求友篇,感時郁郁匡君略”“瀟湘水國傍黿鼉,鄠杜秋天失雕鶚”“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處覓王門”“文章曹植波瀾闊,服食劉安德業(yè)尊”四組對仗。
杜甫古體詩盡力避免使用對仗,而對偶句卻大量使用。例如《望岳》“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第一組詞性對應相同,而平仄未能對應相反。第二組詞性對應相同,而出句非律句。又如《游龍門奉先寺》“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天窺象緯逼,云臥衣裳冷”,第一組詞性對應相同,而平仄未能對應相反。第二組詞性對應相同,而平仄未能對應相反。杜甫用以回避對仗的做法就這兩條:或是使用非律句,或是打破對仗的聲律規(guī)則。再以《入衡州》為例,來看他使用這些方法造成了大量的對偶句:“漢儀甚照耀,胡馬何猖狂”“君臣忍瑕垢,河岳空金湯”“偏裨限酒肉,卒伍單衣裳”“銷魂避飛鏑,累足穿豺狼”“隱忍枳棘刺,遷延胝趼瘡”“蕭條向水陸,汩沒隨魚商”“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剛腸”“參錯走洲渚,舂容轉(zhuǎn)林篁”“片帆左郴岸,通郭前衡陽”“旗亭壯邑屋,烽櫓蟠城隍”“中有古刺史,盛才冠巖廊”“扶顛待柱石,獨坐飛風霜”“劇孟七國畏,馬卿四賦良”“門闌蘇生在,勇銳白起強”。這些句子的共同之處,是對句大量使用三平調(diào),或出句、對句使用非律句,都是出于打破近體詩聲律的用心。少用對仗以避免近體詩的干擾,多用對偶以追隨古詩的風貌,杜甫在堅持古體詩的面目上是破費一番苦心的。
總之,杜甫古體詩在聲律、用韻、對仗這幾個方面,較為嚴格地遵循了傳統(tǒng)做法,從而與近體詩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風貌,與他的律詩的追求是不完全一致的,甚至是有意回避二者的一致性,這說明,在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詩體的意識是清晰的、明朗的,行為是堅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