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泳
(江蘇省鐵道學會,江蘇南京210023)
許久以來,一些民俗專家、學者包括不少文人墨客紛紛著書立說,稱南京人天生有一股六朝煙水氣,或曰煙火氣。其實,追根溯源,將老南京的煙火氣描寫到極致的,非《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莫屬。
吳敬梓(1701—1754 ),字敏軒,又字文木,號粒民,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又因早年由原籍安徽全椒移居江蘇南京秦淮河畔,因此又稱“秦淮寓客”。吳敬梓自幼天資穎異,尤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然因其為人向來疏狂不羈,不善治生,沒過多久,坐吃山空,舊產(chǎn)揮霍殆盡,以至于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窘境。雍正十三年(1735),安徽巡撫趙國麟舉以應“博學鴻詞”,吳敬梓雖參加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卻因病未能延試。嗣后遂移家南京,被舉為文壇盟主。隨后又邀集志同道合者,整日談詩論文,切磋學問,樂此不疲。接著又興建先賢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230 人。由于資金短缺,遂出售所居屋以成之,家道從此更加貧困。及至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居揚州,尤落拓縱酒,窮愁潦倒。后卒于客中。
吳敬梓在其而立之年由安徽全椒移居南京后,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其間,他特別鐘愛南京這塊充滿人間煙火味的地方,這里實際上成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以致他的后半生大部分時光都在南京度過。他對南京由喜愛而漸生情愫,對南京的城市面貌和風土人情相當熟諳,可以說了然于胸。他所潛心搜集到的關(guān)于南京的林林總總的生活素材在他心底經(jīng)過長期積淀、發(fā)酵,日后相關(guān)文字自然而然地在他的筆下如涓涓細流般泉涌而出,寫出了傳諸后世的不朽名著——《儒林外史》。
如今,翻開《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你會發(fā)現(xiàn),小說洋洋灑灑寫了56 回,以南京為背景的內(nèi)容竟有25 回。其筆觸所及,囊括了舊時南京的市井巷陌、風尚習俗、文化性格、飲食起居、休閑玩樂等,反映了南京風土人情的各個方面,為現(xiàn)今人們了解、探究作為六朝古都南京的前世今生,留下了相當豐厚且彌足珍貴的文化史料。
吳敬梓像(吳敬梓紀念館)
千百年來南京地方物產(chǎn),特別是南京飲食尤為豐富。吳敬梓在他的塵世風俗長卷《儒林外史》里不惜濃墨重彩加以描述渲染,饒有興致地如數(shù)家珍,津津有味,娓娓道來,從主食到菜肴,從茶酒到糕點以及咸貨、干果等,無所不包,無不涉及。讀著讀著,你的思緒不小心就會直奔高古,飄逸到六朝前后,縱覽舊時南京,百年塵夢化為人間煙火。明清時,南京的糧食主要來自于安徽和州、廬江和江寧濱江沙洲。在《金陵物產(chǎn)風土志》中曾有記載:沙洲南北二十“膏沃甲一郡……田多而近郭者,碾米入市,其聚處謂之行,皆在聚寶門外;或泊米船河下,不入行,行人經(jīng)與量,日河斛稻?!必i亦取自南鄉(xiāng)。彼時南京人用的柴,主要通過兩個渠道:自西水關(guān)來者為洲柴,船運人沿河求售,至上浮橋而至。自南門來者有櫪、樗、楮、橡、松毛。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24回敘述說,聚寶門每日運進來不止千牛萬豬,“糧食更無其數(shù)”。盡管此話有夸大和言過其實之嫌,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當時南門對于南京民生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與地位。第35 回寫玄武湖:“湖內(nèi)七十二只打魚船,南京滿城每早賣的都是這湖魚”,這里講述的應該是清代的真實情形。明代,玄武湖系黃冊庫藏重地,百姓不得出入。及至清代,玄武湖開放湖禁,玄武湖遂一躍成為南京商品魚的主要產(chǎn)地?!督鹆晡锂a(chǎn)風土志》亦曾對此有過詳盡記載:“漁人網(wǎng)得諸魚,魚販者受之,以轉(zhuǎn)鬻于市,南市在沙灣,中市在行口,北市在北門橋,夾道布列,皆魚盆也?!边@其實亦可從另一側(cè)面佐證了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關(guān)于此事所言不虛。
《儒林外史》中寫到的南京菜肴計有20 多種,提及最多的是鴨子。南京人食用鴨子,有多種做法:“生鬻于市謂之水晶鴨。舉叉火炙皮紅不焦,謂之燒鴨。涂醬于膚者,使味透,謂之醬鴨……淡而旨,肥而不濃,至冬則鹽漬日久,呼為板鴨……”其實,早在清初,南京江寧湖熟的板鴨就已成為遐邇聞名的南京特產(chǎn)。據(jù)《江寧新志》記載:“購覓取肥鴨者,用微暖老汁浸潤之,火炙,色極嫩,秋冬尤佳,俗稱板鴨。其汁數(shù)十年者,且有子孫收藏,以為恒業(yè)?!瓕幪禺a(chǎn)也?!痹趨蔷磋魉度辶滞馐贰防?,可以看到板鴨高頻率地出現(xiàn)在南京市民的日常宴席上,幾乎“無鴨不成席”,以致后來南京人留客吃飯需要添個菜,總會去鹵菜店斬點鴨子回來,這其實是南京人從那時起就代代相傳的習俗。
至于魚品則以鰣魚最為鮮美。作為江鮮的鰣魚只產(chǎn)于長江下游,四月方出,產(chǎn)量少,“物以稀為貴”。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44 回里寫莊濯江送杜少卿的端午節(jié)禮中有一尾鰣魚、兩只燒鴨,堪稱經(jīng)典的南京風味。
作為積淀著六朝之風雅的古都,南京這座城市的煙水氣,還可從市民們飲茶的方式上凸顯出來。由于秦淮河水為染絲漂洗污染,舊時南京城里飲用水主要依賴井水和雨水。雨水因含礦物質(zhì)少,因此,舊時南京人通常用來煮茶。平素茶館和居民們皆用大缸儲存之。據(jù)《金陵物產(chǎn)風土志》里記述:“判分晝夜,讓過梅天,炭火粹之,疊換缸甕,留待三年,芳甘清洌。”故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寫到飲茶,都要用上好雨水煨煮。
飲茶的風氣在南京一向頗盛,這恐怕正是舊時南京人身上的所謂“煙水氣”使然。正如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24 回描述的:“大街小巷,合共起來,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處。不論你走到一個僻巷里面,總有一個地方懸著燈籠賣茶,插著時鮮花朵,烹著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滿了吃茶的人。”
而最讓人沉醉其中的恐怕還數(shù)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41回開頭部分所言:“話說南京城里,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漸漸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樓子,換上涼篷,撐了進來。船艙中間,放一張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擺著宜興沙壺,極細的成窯、宣窯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備了酒和肴饌及果碟到這河里來游,就是走路的人,也買幾個錢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
吳敬梓筆下所有這些煙水氣,其實都延續(xù)了六朝建康城的余韻。時至今日,在南京老門東、老門西以及城南其他一些老舊小區(qū),人們依舊可以瞥見類似于吳敬梓筆下時常出現(xiàn)的畫面:午后老樹濃蔭下,青磚黛瓦雕花窗邊,老頭兒手持搪瓷大把缸,粗茶牛飲。搭配的茶點多半是茶干,即豆腐干,也有麻油馓子、熱老菱、花生米等老南京人的所謂傳統(tǒng)茶食。不時還能見到騎著三輪車的小販穿梭于城南那些墻壁上滿是斑駁青苔、顯得狹長逼仄的背街小巷,為明清時就開始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南京“土著”或曰“老南京人”供應糖粥藕、熱老菱、甑兒糕、赤豆元宵、鴨血湯、糖芋苗……濃濃的老南京煙火氣四下里飄溢,不絕如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