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桂珍
(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zhèn)中心小學,廣東 東莞 523770)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并且要求其成為教育的一環(huán),“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融入社會發(fā)展,融入學生的生活,引領學生學習、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有道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學階段是孩子求知欲最旺盛、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抓住這個黃金階段,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才能事半功倍,獲得最好的效果。對孩子實施勞動教育應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據(jù)不同的條件和不同的年齡階段設計不同的任務式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接受勞動教育。對于低年級學段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勞動認知,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勞動能力,讓學生懂得勞動的重要性、必要性;對于高年級學段的學生,教師要讓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通過親身參與勞動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態(tài)度。學校應將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勞動教育進行有效融合,實施主題式教學。本文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對其所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進行探討。
學校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年級設置各種勞動服務崗位,引導學生選擇崗位,并明確崗位責任要求,做到“人人有崗”,定期檢查、評測。學生在校園勞動實踐活動中,可以體驗各種勞動的復雜性、瑣碎性和重要性,體驗教師及員工工作的辛苦,懂得要尊重老師、門衛(wèi)、園藝工人、清潔工人的辛勤付出,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學校基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從一年級至六年級設置各式各樣的勞動崗位,做到班班有勞動崗位,人人參與校園勞動,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校園勞動的內容包括各班的衛(wèi)生包干區(qū)域,以及關閉教室的門窗、關閉電燈和風扇、澆花、管理班級圖書角、值日生日常檢查工作等。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崗位,為學校師生提供勞動服務。學校、班級應對各個崗位的服務質量定期進行評比,并樹立榜樣,號召大家學習。
《弟子規(guī)》中說:“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它非常凝練、具體地向學生提出了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用品整理的要求。這些要求都需要學生通過勞動實踐來實現(xiàn)。學生勞動教育觀的培養(yǎng)首先在于習慣的養(yǎng)成,如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會的事情學著做。教師可采取“訓練指導——檢查評比——形成習慣”的方式,督促學生自主勞動,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在家里,學生要做好個人衛(wèi)生清潔,如洗臉、刷牙、洗澡、修剪指甲、穿鞋襪、整理書桌和臥具,主動學習擇菜、洗菜、收拾碗筷、擦抹桌椅、洗滌餐具、洗衣服等。學校開設日常生活技能、個人衛(wèi)生技能、學校生活技能,以及烹飪、毛織、插花、手工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和社會適應能力。根據(jù)現(xiàn)代生活的需要,學校還開設了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生活技能課程,如手機使用、乘坐現(xiàn)代交通工具、自助取款、STEAM 課程和創(chuàng)客課程等。
學校開設種植勞動課程,利用校園圍墻旁邊的長條形雜草空地,開辟出一塊種植園地,并將其分配給全校24 個班級,讓24 個班級的學生分片管理,自主種植各種水果和蔬菜,如香瓜、西紅柿、蘿卜、茄子、辣椒、大蒜、韭菜、黃瓜、豆角、花生、番薯等。在種植過程中,教師一邊指導學生勞作,一邊讓學生觀察自己的“作品”,并做好觀察記錄,以磨煉學生的意志。通過參與種植活動,學生能夠了解開墾荒地、播種、拔草、澆水、施肥和收獲果實的全過程,領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諦。在種植勞動中,學生能夠觀察作物的生長過程,感受作物的美麗和勃勃生機,品嘗果蔬的甘甜美味,在充分享受自己勞動成果的同時,獲得“蔬果滿園新,皆為親手種”的美妙感受。有學生感慨地說:“我沒想到經過這么多天的勞動和等待,桌上才有一小盤蔬菜,我再也不會挑食了?!边€有學生說:“我們這么多人種一小塊地都覺得要累趴了,農民伯伯長年累月、年復一年地種植大片的農作物,那該多辛苦呀!我太佩服他們了?!币灿袑W生說:“勞動時覺得很累,但看著自己親手種的作物長得這么漂亮,吃著自己種的瓜果蔬菜,覺得非常美味,別提多開心啦!”聽了同學們的議論,筆者說道:“是呀,勞動創(chuàng)造一切。辛勤的付出自有美好的回報。土地、大自然就是這樣的慷慨大方。”
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和豐收的喜悅的同時,會懂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也會感受到勞動的樂趣與成就感。在勞動和享受的過程中,學生對勞動的情感和態(tài)度慢慢發(fā)生著改變,在勞動中再也不拈輕怕重、嫌臟怕苦,而是“擼起袖子加油干”,干得熱火朝天。
學校應通過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服務精神,讓學生感知勞動的重要性,自覺樹立奉獻社會、服務他人的勞動意識,而這種服務意識和技能需要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中不斷強化。學校應該努力創(chuàng)設為社區(qū)、為社會服務的實踐平臺,讓勞動教育走出家庭,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筆者所在學校要求每位學生每個寒暑假都參加志愿者活動,并發(fā)放志愿者勞動服務卡,要求登記志愿工作的時間、地點、勞動時長和相關的評議等。志愿服務的內容包括導購、垃圾分類宣傳、交通協(xié)助、圖書館圖書管理等。學校還利用重陽節(jié)開展敬老活動,組織學生去敬老院打掃衛(wèi)生;利用“3·12”植樹節(jié)組織學生參加義務植樹、綠化勞動;利用“學雷鋒日”開展“學雷鋒,見行動,做好人好事”活動;利用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幫助果農采摘荔枝,學做窯焗番薯,學磨豆?jié){。學生通過參加志愿服務勞動,可以學習各種勞動、生活技能,形成服務意識,對勞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勞動精神往往能夠在各行各業(yè)的勞模身上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如掏糞工人時傳祥、“當代雷鋒”郭明義等勞動模范都反映出時代精神,映照出高貴的個人品格。學校可以挖掘身邊的素材、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人物,如環(huán)衛(wèi)工人、建筑工人、執(zhí)勤保安等立足于勞動崗位的優(yōu)秀人物,采用“請進來”的方式,讓他們現(xiàn)身說法,為學生開講座,激發(fā)學生的勞動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精神。這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感情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設計合適的主題活動非常重要。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充分感受、體驗和探究,培養(yǎng)學生參與勞動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勞動動機。在參與各項勞動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體驗到快樂,形成內驅力,堅定自信心,克服困難,努力達成事先設定的目標。
隨著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不斷深化活動主題,引導學生參加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練,可以提升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識。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知識一定是真知識,在實踐中形成的勞動技能一定是真本領。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勞動,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定良好的發(fā)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