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學,廖 瑜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非思政類課程也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高校各級各類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藝術史論課程主要講述中外藝術學理論和中外藝術史方面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將藝術史論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找好藝術史論課程中思政教育的融入點,深化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藝術史論課堂教學改革,能夠充分發(fā)揮藝術史論課程的育人功能,助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秶衣殬I(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也要求,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規(guī)范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衡量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成效,不僅要看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也是很重要的考核指標。高職藝術史論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推進“三全育人”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提升新時代美育教學質量的需要。當前,藝術院校部分學生存在技藝化、功利化的傾向,這與傳統(tǒng)美育教學長期注重專業(yè)技能訓練,淡化理想、信念、思想等方面的引導有密切關系。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要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切實改變高校美育的薄弱現(xiàn)狀。藝術史論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有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進課程、進課堂、進頭腦,提升高校藝術人才培養(yǎng)質量。
(3)深化藝術史論課程育人效果的需要。藝術史論課程作為人文社科類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育人資源。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唐代的三彩駱駝俑介紹唐代對外文化交流的舉措與影響,讓學生了解“一帶一路”的歷史,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藝術史論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不僅可以為史論課程增添趣味,還可以在文化自信、愛國情懷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浸潤。
在傳統(tǒng)的藝術史論課程教學中,重智育、輕德育,重教學、輕育人的教學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少教師把教學內容單純理解成專業(yè)知識,把學生當成等待灌輸知識的容器,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這種“見物不見人”的課程價值取向淡化了育人功能,削弱了課程對學生思想品德的陶冶作用,導致課程目標與學習要求的分離,與現(xiàn)在提倡的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差距。另外,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推廣,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課堂教學肩負著“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德育使命,但如何挖掘史論課程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教學過程,實現(xiàn)兩者的浸潤式融合,成為擺在史論課程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這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需要史論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經(jīng)驗、掌握規(guī)律。
(1)立足課程育人,更新教學目標。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以專業(yè)知識為載體,根據(jù)“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教學導向,巧妙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在幫助學生“專業(yè)成才”的同時,也要促進學生“精神成人”。因此,藝術史論課程要強化“課程育人”理念,把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工匠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為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有社會責任擔當?shù)暮细竦纳鐣髁x建設者和接班人。
(2)剖析教材內容,深挖思政元素。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在于深挖課程知識體系中的思政元素,找好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從而達到“思政有內容、聯(lián)系有依據(jù)、教育有效果”的目標。例如,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中外工藝美術史”課程涉及大量傳統(tǒng)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內容,傳統(tǒng)手工技藝所蘊含的文化性、傳承性、創(chuàng)新性,以及傳統(tǒng)工匠體現(xiàn)出來的愛崗敬業(yè)、精益求精、技道融合、尊師重教等精神,非常適合在高職院校弘揚和傳播,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剖析教材,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對學生實施德育。
(3)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實現(xiàn)鹽溶效應。如何讓課程教學既有“思政味道”,又沒有“思政痕跡”,正如鹽溶于水,不見鹽卻有咸味,這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功力是一種考驗。目前課程思政教學常用的方法有專題嵌入式、畫龍點睛式、元素化合式、隱形滲透式等。以專題嵌入式為例,教師可以將思政教育嵌入藝術史論課程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專業(yè)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例如,講授刺繡發(fā)展史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邀請湘繡藝術大師走進課堂現(xiàn)場展示技藝,分享從業(yè)心得,讓學生零距離接觸湘繡藝術瑰寶,接受傳統(tǒng)藝術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工匠精神、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意識的教育,使課程思政目標與知識、情感目標有機融合。
(4)提升教師素養(yǎng),轉變教學觀念。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所以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提升育人本領。首先,教師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提升思想政治素養(yǎng),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同,強化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教師要在師德師風方面嚴于律己、為人師表,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最后,教師要堅持問題導向,圍繞課程思政建設,多鉆研多學習多交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水平和育人能力。
(5)健全評價體系,加強示范引領。首先,要優(yōu)化學生學業(yè)評價體系,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納入課程評價范疇,構建基于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多元動態(tài)的考核評價機制。其次,要健全教師考核評價體系,把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情況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務(職稱)評聘、評優(yōu)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條件,將教師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成效納入院系部績效考核評價。此外,應發(fā)掘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涌現(xiàn)出來的典型案例、先進事跡,利用校園網(wǎng)、校報、微信、微博等廣加宣傳,為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營造良好的氛圍。
總之,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的主渠道、主陣地,每一門課程都肩負著育人功能。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致力于培養(yǎng)德藝雙馨型高素質人才。藝術史論課程在課程體系中肩負著“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重要使命,教師要深化藝術史論課程教學改革,發(fā)揮課程育人功能,促使藝術史論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努力為中國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大批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