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杰
美國素來標榜著天賦人權和平等的原則和傳統(tǒng),但是這個傳統(tǒng)在20世紀初卻受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這是由于社會上產(chǎn)生了越來越大的禁酒呼聲,并逐漸產(chǎn)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因此美國國會于1917年12月18日提出,并于1919年1月16日批準了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又稱禁酒法案[ 禁酒法案自美國建國伊始就有州陸續(xù)提出和通過的,此處及文章中指的是憲法第十八修正案的全國性的禁酒法案,該法案又被稱為“伏爾斯泰德法案”。為避免歧義文中“禁酒法案”特指第十八修正案,其余的酒類管制統(tǒng)稱為“禁酒法令”。]。這項法案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向來標榜自由、人權的美國政府,也會干涉?zhèn)€人生活習慣?但是換個角度來看,禁酒法案的通過并不是單純的針對飲酒問題,而是揉合了美國社會中眾多復雜的因素[ [美]保羅·布萊斯特著,張千帆等譯:《憲法決策的過程:案例與材料》,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頁。.],猶如一面鏡子,反射出了美國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也折射出了美國社會變遷的過程。
美國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受到遷移到大西洋沿岸的外來移民浪潮漲落的支配。[ [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頓著,劉緒貽譯:《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頁。]美國內戰(zhàn)結束后,統(tǒng)一的南北方有了一致的發(fā)展市場,美國的工業(yè)化也基本實現(xiàn),亟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和消費市場。而此時的歐洲處于一戰(zhàn)前夕陰云密布,使得許多歐洲移民看來美國就代表著人類社會的烏托邦和理想國,于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涌入了大量的歐洲移民。這新的一輪移民浪潮,得益于交通工具的進步,不僅在人數(shù)上有著很大的增長。而且在移民來源的國家和地區(qū)也有著巨大的變化,以西歐和北歐的移民主體地位被南歐和東歐的大量移民所取代,這些移民來自新的地區(qū)、有著新的形勢和特點、處在美國發(fā)展轉折的新時期,與早期的移民有著鮮明的對比和區(qū)分。
隨著“老移民”的人數(shù)不斷下降,人數(shù)持續(xù)上升的“新移民”很快占據(jù)了移民主流。直到1914年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和1917年“文化檢測”法案影響,新、老移民數(shù)量均出現(xiàn)大幅下降,但“新移民”總數(shù)仍占移民群體的絕對多數(shù)?!靶乱泼瘛钡臅r代浪潮已經(jīng)到來了。新來者總是會被充滿敵意的看待,無論在哪個國家的文化中都有著這樣的影子,美國也不例外。仿佛成為了一種心理上的傳統(tǒng),移民者總是被定居者視為威脅。這些“新移民”來到美國面對的是和“老移民”完全不一樣的時代背景,工業(yè)化的時代已經(jīng)降臨,他們無法像之前的移民那樣開墾土地,辛勤勞動,立足美國。只能順應著工業(yè)化時代的大潮流,在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壓榨下,進行著血汗勞動,這些工作通常都因為其工資低、工作時間長、工作內容繁重、工作環(huán)境惡劣而被美國人看作是社會下層的勞動,“新移民”也因此受到了社會中上層的排斥,并且給美國社造成了他們骯臟、貧困的印象。
由于各個民族有著文化的差異,飲酒習俗帶來了許多的矛盾和沖突。對于美國廣大受著傳統(tǒng)清教影響的人來說,酗酒是一種天生之惡、是一種不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酗酒的人是應該被唾棄和懲罰的。但是對于很多移民群體來說,能飲酒是一種英雄般的氣概,充滿著男性的力量象征,能喝酒的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值得尊敬。在移民群體中,斯拉夫人、愛爾蘭人和意大利人這些“新移民”中的主要群體更喜歡酗酒,并且往往三五成群,把飲酒視為正常的娛樂活動,習以為常。1898年記錄的兩萬多份判決中,有著約一萬人是愛爾蘭人,其中高達7000人更是因為酒后鬧事被捕。[ Norman Clark,Deliver Us Form Evil: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Prohibition.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 64, No. 3 (Dec., 1977), pp. 816-817.]本土的美國人認為他們的道德觀念以及社會文化受到了威脅,敵視對立“新移民”的社會氛圍也因此加劇,因而支持禁酒法案無疑是一個打擊和排斥這些喜愛飲酒的移民的好方法。此外,酒館數(shù)量在此的大幅增加,酒館被當做聚合本民族的移民們的地點,這些移民酒館大多具有鮮明的民族氛圍,針對特殊群體開放。如“波西米亞酒館”、“都柏林酒館”等等,這樣的地方有著移民們熟悉的文化環(huán)境,對這些遠離故土的人來說,喝著家鄉(xiāng)的酒,用本族語言聊天,給了他們極大地心理安慰和安全感。這使得酒館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其本身的作用,成為了“新移民”們一個溫馨的港灣。
當禁酒法令在各州愈發(fā)嚴格,并最終上升到第十八修正案的禁酒法案時。這些“新移民”群體的有組織的犯罪走私團伙數(shù)量也達到了近乎頂峰,大量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黑社會團伙都是以販賣走私酒類起家的。以紐約和芝加哥為代表的大城市里的部分“新移民”看到了酒類在移民和社會底層中的龐大需要,相繼催生了意大利、愛爾蘭等族裔黑幫團伙,進行非法的酒類走私,獲得巨大的利潤。這樣的走私活動給黑幫積累了大量財富,并且組織性也極大提升,開始影響大城市里美國的政府和政治生態(tài),這樣的現(xiàn)象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社會整體對“新移民”的厭惡,大量美國市民加入到了抵制“新移民”以酒類來敗壞腐蝕整個美國社會的行動中,這些美國市民寧肯犧牲自己飲酒的權利,也要推動全國范圍的禁酒法案來抵制“新移民”的入侵。在禁酒的社會氛圍中,對禁酒美好的理想往往掩蓋了對“新移民”歧視的思想,而當“新移民”群體在城市中人口比例不斷上升,本土主義思想也開始逐漸浮現(xiàn)出來。禁酒主義者將禁酒法案視為對抗遏制“新移民”的有力武器,他們希望通過法案的形式來增強廣大美國人對移民群體的敵視和對抗,并通過這樣的方式讓這些野蠻的、有著酗酒惡習的移民者拋棄固有價值觀和生活習慣,成為符合美國傳統(tǒng)道德社會文化的移民。為此,禁酒精英們不惜污化移民群體,引動美國廣大不安的中產(chǎn)階級加入到敵視歧視”新移民“的社會禁酒氛圍中來,將對美國傳統(tǒng)社會道德標準有所威脅的外來群體文化以法案的方式開始加以抹殺。他們高呼“支持禁酒就是美國人,反對禁酒就是外國人”這樣的直白口號,來試圖以此監(jiān)督移民們的飲酒習慣,并以此獲得了美國社會的支持,最終成為了影響禁酒法案形成的一大推動力。
這些因素使得禁酒的社會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如此的社會氛圍引得政治上的阻礙都顯得十分渺小,在社會禁酒和反移民群體的推動下,全國性禁酒法案的通過已經(jīng)基本沒有什么障礙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到來和美國的參戰(zhàn),使得社會對“新移民”的敵視達到了極致,也就為禁酒法案通過帶來了更大的通過可能。禁酒主義精英將禁酒與愛國聯(lián)系的更為緊密,既可以為戰(zhàn)爭節(jié)約糧食等物資,也把矛頭順理成章的指向了部分“新移民”,因為有著不少的酒商和酒館業(yè)主都是意大利人和德國人,這讓這些移民自然的成為了抨擊對象。禁酒的力量再一次擴大了,國會受到了更大的社會壓力,于是在1919年,國會通過了第十八條憲法修正案。隨后在眾議院的投票中,法案也以47比8通過,美國的禁酒時期到來了。許多的禁酒主義者歡呼雀躍,他們斷言美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了保護,社會上的“新移民”飲酒帶來的問題得到了扼殺,這項禁酒法案已經(jīng)為矛盾的沖突和解決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墒撬麄兒鲆暳恕靶乱泼瘛币呀?jīng)影響了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單純的本土保護主義歧視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禁酒法案的出臺也并未將移民酗酒問題和美國的社會矛盾解決。
注釋
[1]禁酒法案自美國建國伊始就有州陸續(xù)提出和通過的,此處及文章中指的是憲法第十八修正案的全國性的禁酒法案,該法案又被稱為“伏爾斯泰德法案”。為避免歧義文中“禁酒法案”特指第十八修正案,其余的酒類管制統(tǒng)稱為“禁酒法令”。
[2][美]保羅·布萊斯特著,張千帆等譯.憲法決策的過程:案例與材料[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頁。.
[3][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頓著,劉緒貽譯.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頁。
[4]Norman Clark,Deliver Us Form Evil:An Interpretation OfAmerican Prohibition.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 64, No.3 (Dec., 1977), pp. 81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