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蘭
(山東省惠民縣石廟鎮(zhèn)第二中學 山東 惠民 251700)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方法比較單一,很難激發(fā)起學生的物理興趣。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創(chuàng)新物理實驗的形式,改變以往的教學氛圍,在生動趣味的教學中幫助學生快速獲取知識,鍛煉學生的實驗探索能力。目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實驗教學的效果,教師應積極改革物理實驗教學,優(yōu)化實驗教學的內容,從而促進初中物理實驗效果的提高。
首先,初中教學任務較重,學生做實驗的時間有限,許多物理教師只追求教學效率,在教學中為學生灌輸物理知識,忽視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沒有精心設計實驗內容,導致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差,降低了實驗教學的效果。其次,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往往都是教師演示、學生觀看的方式,沒有為學生提供親自操作的機會,導致學生體會不到物理實驗的樂趣,也無法近距離地觀看實驗現象,不僅影響了學生探索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還抑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最后,實驗教學能鍛煉學生操作能力,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在考試前突擊練習,考什么就練什么,沒有為學生留出自主探索和實驗的機會,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不佳。
2.1 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興趣能為學生提供實驗探究的動力,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實驗教學中。在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中都是教師演示、學生觀看的形式,雖然直觀地展示了實驗知識,但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無法激發(fā)出學生對物理實驗的興趣。為了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效果,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趣味的實驗情境來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實驗操作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對實驗結果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快速理解實驗教學的內容。例如在《液體的壓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實驗視頻,讓學生思考用釘子在裝滿水的塑料袋底部扎一個小孔,水會從底部流出說明了什么,在塑料袋的四周扎小孔,水會從四周噴出說明什么,在塑料袋里裝滿其他液體得出的實驗結果是一樣的又說明什么,使學生認識到液體地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壓強,激發(fā)起學生對液體壓強的探究興趣。接著提問學生液體壓強有什么規(guī)律,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制定實驗方法,以此來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激發(fā)起學生對物理實驗的好奇心,積極參與到實驗操作中。
2.2 合作設計方案,提高實驗質量。合作學習能加深學生的實驗印象,深刻掌握物理實驗知識,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實驗內容和學生實驗能力劃分學習小組,指導學生詳細了解實驗目標、實驗要求和實驗方法,在合作學習中解決學生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驗習慣。以《牛頓第一定律》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難點,教師應利用合作學習完成教學任務。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滑板車、汽車等生活案例提問學生,停止對物體施加壓力后,它們是否還會運動,為什么最終都會停下來,再出示亞里士多德的觀念,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阻力對物理運動有怎樣的影響,如果物理沒有阻力會怎樣,鼓勵學生合作制定實驗計劃,共同思考實驗中哪些是變量,哪些是定量,需要注意觀察什么等,利用毛巾、棉布、木板等材料證明阻力越小,物理運動的距離越遠。接著讓學生結合實驗結果思考如果小車在比米板更光滑的水平面上運動,是不是前進更遠,如果小車不受阻力影響會不會一直運動,在合作交流中加強學生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保證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效果。
2.3 貼近實際生活,鼓勵課外實驗。新課改指出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要利用學生生活中的素材,突出物理和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學生生活中有許多物理現象,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觀察實際生活,分析身邊的實驗現象,探索其中的實驗原理,并且布置課下完成的實驗作業(yè),讓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開展物理實驗,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實驗經驗,提高學生對實驗知識的認識。例如在《溫度》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利用溫度計測量熱水、溫水和涼水的溫度,理解溫度的概念、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溫度計,了解溫度計的內部結構,提高學生的物理實驗探索能力。
綜上所述,想要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效果,必須要調動學生實驗興趣,教授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下開展物理實驗教學。因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出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鍛煉學生實驗能力,鼓勵學生在課下自主實驗,增強學生物理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