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蘇
(河南省安陽市內(nèi)黃縣六村鄉(xiāng)第一小學)
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出偽君子。
——蘇聯(lián)教育家 蘇霍姆林斯基
“情感”,《現(xiàn)代漢語詞典》定義為:“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等。”
西方心理學中,“情感”與“情緒”一般不作嚴格區(qū)分,故《牛津英語詞典》將“情感”定義為:“任何心理、感覺、感情的激動或騷動;泛指所有激烈或興奮的心理狀態(tài)。”
《辭?!凡捎昧伺c外國兼容的提法,“情緒”注釋④解釋說:“從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tài)度中產(chǎn)生的主觀體驗,情感與人的社會性需要有關,是人類特有的高級而復雜的體驗,具有較大的穩(wěn)定性和深刻性,如道德感、美感、榮譽感等?!?/p>
情感教育以及相應情感智商,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之后,被報刊等媒體炒得火熱,有關“情感智商”的書籍在書店亦賣得火爆。美國哈佛大學博士、行為與腦科學專家丹尼爾·戈爾曼在他的《情感智商》一書中介紹:“若以智商預測未來的成功,例外大大地多于一般。智商至多只能解釋成功因素的20%,其余80%則歸于其他因素?!倍豆餎Q情感設計》一書的編者楊博一則認為:“情感智商是任何一個成功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人生決勝的關鍵”“智商只決定20%的人生:情感智商則主宰人生的80%”。
中國教育界有識之士認為,情感智商雖然未必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但有關研究表明:情感教育確實對一個人的學業(yè)、事業(yè)的成功,對一個人的家庭、愛情、人際關系都起若干重要作用。我們可以以情感教育為突破口,推進語文教學、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
情感教育,并非國外的發(fā)明和專利。我國自有教育以來,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就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方面的教育。
中國教育以語文教育為發(fā)端,而語文教育中,則貫穿了思想和情感教育的因素。大教育家孔子主張學思結(jié)合,見善必從,知過必改,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情感健康的人。?jù)《論語·憲問篇》記載,孔子的高足子路問夫子怎樣才算是“成人”,孔子回答說:“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卑凑湛鬃拥挠^點,只要不見利忘義,不見危而逃命,窮困了也還守得住節(jié)操,就可算得是成“人”了。由此可見,大教育家孔子是很重視思想情感教育的。
就人類生活而言,遇事不只想到自己,能為別人著想,從道義上考慮,是一個道德的人應有的基本品質(zhì),也是一個不斷上進的人的基本品性。
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孟子則主張教育應培養(yǎng)“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主張用艱難困苦來磨煉一個人的意志。他在《孟子·告子下》篇中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币庵酒焚|(zhì)的鍛煉,就是情感教育的內(nèi)容之一,經(jīng)過艱難困苦的磨礪,增強了學生的能力,這既是學業(yè)上、工作上的能力,也是情感上的能力。
北宋理學家張載,以其勤苦鉆研、嚴謹治學的親身實踐,總結(jié)了思想、情感與學業(yè)的關系:“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zhì)。不爾皆為人之弊,卒無所發(fā)明,不得見圣人之奧。”(《張子全書·義理》)
這兩段引文表述了張載的兩個觀點:1.一個人若志向不遠大,沒有對理想的追求,這人將一事無成。2.求學者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情感氣質(zhì),否則,他學不到真正的學問。
南宋大學者朱熹、明代教育家王守仁主張教育應以“明人倫”為本,“人倫”即人與人間的關系準則。他們提倡的尊老愛幼、團結(jié)和睦、文明禮貌、言而有信等倫理道德,至今仍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道德準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第一,數(shù)千年中國教育史證明:情感教育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語文教學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
第二,語文學科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人文思想,廣泛地記載了人類社會的事理情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人格品質(zhì),應該用這些超越時空的材料塑造下一代的靈魂,培養(yǎng)出高素質(zhì)的優(yōu)秀人才。語文教學可以而且應當在情感教育方面大有作為。
語文學科蘊涵著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融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為一體,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綜合性教育功能。語文教學不但能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在思想教育、情感培養(yǎng)方面,也大有文章可作。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挖掘課文在情感教育方面的材料,利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我們愛祖國》是一首詩,全詩以優(yōu)美的語言,明快的節(jié)奏,展現(xiàn)了祖國的各個方面的風貌,表現(xiàn)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本文通過引導學生聯(lián)系詩歌內(nèi)容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體驗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愛。同時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悠久的歷史文明和蓬勃的發(fā)展,激發(fā)孩子們的愛國之情,為祖國而驕傲、自豪。
同類作品如小學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觀潮》《小英雄雨來》《少年中國說》《清貧》等,都可以以愛國主義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理想情操教育,產(chǎn)生強健持久的學習動力。
《一碗陽春面》是日本作家栗良平的短篇小說。小說講述了在父親去世后,母子三人拮據(jù)的生活,艱難的處境。大年三十晚上十點,母子三人去面館共同吃一碗陽春面,雖然生活拮據(jù),但他們沒向困難和挫折低頭,而是積極樂觀地奮斗,頑強抗爭,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最終戰(zhàn)勝了困難。
這是一篇很好的勵志教育材料,拿它與我們身邊為一點兒雞毛蒜皮小事就傷心失望,為學習中一點兒困難就害怕退縮的同學相比,我們會覺得自己十分渺小。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沒有挫折和失敗,我們應該學會在失敗中生存,在挫折中前進,做人應該有堅強的意志、堅韌的性格,勇于戰(zhàn)勝困難,做生活的強者。
此類作品較多,如小學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女媧補天》《挑山工》《軍神》等。歷代志士仁人、民族精英,為了理想的追求和事業(yè)的成功,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我們還有什么借口茍且偷安,畏懼困難?
“代溝”是兩代人之間世界觀、人生觀及生活理想的差異。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我們可以看到現(xiàn)在的青少年和父母、師長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代溝”,孩子們越來越不愿意與大人們溝通交流,他們認為自己已經(jīng)長大,產(chǎn)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
“代溝”的產(chǎn)生,主要是兩代人生長環(huán)境的差異和缺乏正確的溝通。學習張潔的《挖薺菜》,當我們聽見張潔情深意切的話語,每個同學都會被父母愛子女的真情所打動,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葉至誠有一篇回憶散文《幾件小事——記父親葉圣陶》,文章通過葉老教育子女的幾件小事,說明人生活在社會之中,除自己之外,還有他人,要時時處處替他人著想,從小要學會關心他人,幫助別人。
其他如《掌聲》《將相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都是很好的人際關系教育材料。
我曾經(jīng)親身經(jīng)歷過這樣一件事。在我教學的過程中,有一名學生,他算是班級中最為調(diào)皮的、令人頭疼的學生了。他雖然頭腦靈活,但自制能力太差,經(jīng)常上課搗亂、“開小差”。后來我主動與他溝通交流,問他為什么不好好學習。通過了解,我知道了,他是因為家中沒有人管,從而變得懶惰、自制力差。我鼓勵他,如果他學會控制自己,不再搗亂,好好學習,那么我將給他獎勵,并在全班進行表揚。后來,他真的在我的鼓勵下慢慢變好。這也是我經(jīng)常教育學生的方法,學生努力排除干擾、抑制不良誘惑的自制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現(xiàn)今的社會,校外的燈紅酒綠,實在精彩;校內(nèi)的寒窗苦讀,十分無奈。教育學生能夠自制自律、自尊自強,抵制形形色色的不良誘惑,不受干擾,努力學習,是一個很困難又很關鍵的情感教育問題。
有一篇非常及時的文章,就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的《哨子》,此文最早見于1982年《讀者文摘》,后被選入初中教材??茖W家童年時候被哨音吸引,花了幾倍的錢買了一只哨子,最后感到得不償失,十分傷心。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人生充滿了誘惑,要權衡利弊,抵制不良誘惑。否則,就將上當受騙,貽誤自身。
其他如《我不能失信》《尊嚴》等都是很好的自控能力教育材料。
古今中外的教育研究表明,天才和蠢材極少,絕大部分人都屬于智商平常的普通人。一個人學習的好壞與態(tài)度是否端正、方法優(yōu)劣有關。在這方面,古代名人名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的著作,可供我們學習和借鑒。
作文猶做人?!丁凑撜Z〉六則》集中體現(xiàn)了古代圣人孔子的人格力量?!懊舳脤W,不恥下問”是說學習態(tài)度的,也是反映孔子謙遜好學的人格精神的?!叭诵?,必有我?guī)熝伞笔钦f求學態(tài)度的,更是反映孔子做人品質(zhì)的?!皩W而時習之”是講學習方法的,更是表現(xiàn)孔子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學習意志的。
教師在“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同時,也應該把前人“道存師存”“不恥相師”的求學態(tài)度,實事求是、不恥下問的精神傳授給學生,讓其潛移默化,成為后學者的精神品質(zhì)。教科書中這類作品很多,如《全神貫注》《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鐵杵成針》《不懂就要問》等。
語文教學中可以進行情感教育的材料和角度還有很多。第一,深挖素材,用素材構(gòu)建情感教育;第二,分組合作,提升學生參與度和學習興趣;第三,角色扮演,體驗人物內(nèi)心想法等。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貫徹情感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語文教材的理解能力,還能在不斷實踐中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本文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論及。教師可根據(jù)教學的材料和類型,選取適當?shù)那腥朦c,相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