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超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qū)淮河中學)
所謂審題,指的是讀題后要仔細思考、深入分析,進而弄懂題目給出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之間的關系。事實上,低段學生由于識字量少、對生活經(jīng)驗缺乏認知、思維發(fā)展還不成熟等,往往對題意理解不夠,更無法準確解答題目。對此,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讀題,談談想法,對題目中的關鍵字詞進行標記。
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有限,一道題目中出現(xiàn)幾個陌生漢字會大大增加學生讀題和審題的難度。針對這種情況,數(shù)學老師要注意把數(shù)學里經(jīng)常碰到,但尚未學習過的漢字教給學生,幫助學生識字。例如,人教版《數(shù)學》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內(nèi)容“找規(guī)律”,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什么叫作“規(guī)律”,才能進行接下來的學習。人教版《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學生要認識“銳”“鈍”字,教師要重點解釋兩個字的區(qū)別,避免學生錯把“銳角”寫成“鈍角”。學生在平時的家庭作業(yè)中,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也不能盲目跳過,應該查閱字典或向父母請教,加深印象。
大部分的低段學生在讀題的過程中只是粗略地看一遍,對題目中的“關鍵信息”理解不到位,也很容易漏掉重要信息,甚至做了很多題以后就想當然地去解題,從而導致解題錯誤。
例如:老師帶著3名同學放學后打掃教室,教室里有2扇窗戶,每扇窗戶上有6塊玻璃,請問每個人要擦幾塊玻璃?
這道題,有的同學沒有注意到老師也是其中的一員,而是只注意到了3名同學,最后直接除以3個人,導致計算錯誤。
因為低段學生接觸數(shù)學題目不久,閱讀能力上還需要提高,所以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讀題的過程中精準把握每一個字,認真思考題目的含義,從而幫助學生進行解題。另一方面,教師要給學生進行讀題示范,如何去看圖示、如何去讀字詞、如何去停頓、如何去提煉數(shù)字等。這些內(nèi)容都要進行示范,引領學生感悟讀題方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數(shù)學也應該做到這點。
低段學生在讀題時缺少方法和技巧,很多時候不得要領。因此,教師在引領學生掌握讀題方法時,要著重從眼、心、手三方面來配合。讀題時,一方面要用眼看、用心想、用手圈點,根據(jù)題意,還可以畫出草圖,理解題意。通常一道題在初次閱讀時,并不能準確把握題意,需要學生再次閱讀,反復推敲,弄清每個要點,把握題意中的“關鍵信息”。如對題目中的條件,用引號標記;對于關鍵字用圓圈標記等。在讀題指導前期,學生感覺很新奇,教師在讀題時要增強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明明家7月份電費是208元,8月份電費是316元,請問明明家這兩個月電費大約是多少錢?
看似一道非常簡單的計算題,但有些同學沒有注意到“大約”就是“估算”的意思,不需要很精確,甚至做錯以后部分同學仍然不知道錯在什么地方。所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審題時,用圓圈把“大約”兩個字標記出來,為后續(xù)的解題做鋪墊。
審題的最后一步是將讀題和理解的部分相結合,以此判斷最終解決題目的方法。這一步對于學生來說是最難的,因為這需要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獨立完成,是審題能力最終的深化,要求學生具有充分的數(shù)學基礎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減少自己解題的時間,根據(jù)題目類型迅速判斷出正確的信息和思路。數(shù)學語言有時候在學生的眼里是十分復雜的,需要老師進行細致的講解,從而理解數(shù)學語言所代表的意義,學生才能真正地學會解決數(shù)學問題。
檢查是一種反思行為,更是一個能動、審慎的認知加工過程,它對學生的審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師應對學生提出具體的檢查要求并反復指導學生檢查,否則學生的檢查就會流于形式,毫無作用。例如,教師要求學生檢查時眼睛要盯題,手里要拿筆,在草稿本上將題目用圖形表示,計算題不看答案再算一次,把填空題或者判斷題再認真讀一次以檢查題目中是否有隱藏信息或多余信息等。通過這些做法,學生明白檢查不是一句空話,它是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的。長期堅持,學生才能養(yǎng)成檢查的習慣。
總之,在低年級學生數(shù)學審題能力養(yǎng)成上,教師要先讓學生讀題,了解題意,再通過多次閱讀,標記條件、問題和關鍵信息,再把握好數(shù)量關系,多角度提煉解題思路,提高數(shù)學解題能力。審題能力作為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基礎,需要學生在日常的訓練中不斷地積累與總結,教師須將整體過程完善,從而保證學生能夠跟上逐步加深的數(shù)學基礎知識內(nèi)容,并且在考試過程中做到科學審題,建立有效的數(shù)學思維,從而達到提升數(shù)學成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