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萍
(濰坊新紀元學校 山東 濰坊 261000)
受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學而優(yōu)則仕”在中國文人的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地位,自古以來,大批的文人以出仕做官,達則兼濟天下為己任,胸懷治國齊家平天下的遠大抱負。若值政治黑暗時局動蕩,自身的理想必然難以實現(xiàn)。在政治腐敗和仕途面前碰壁之后,大多數(shù)人會萌生歸隱的念頭。所以仕隱情結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難解并深為之擾的一個情結。作為他們中的一員,陶淵明也不例外,且體現(xiàn)在他身上的這種獨特、鮮明又執(zhí)著的仕隱觀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
原因之一,陶淵明極崇尚自然與自由,追求瀟灑無羈絆,“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1]性格也極清高剛烈,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就表示出了陶淵明對于官場的腐敗的藐視與不屑。原因之二,在《與子儼等疏>中,陶淵明向后人自述了他“逃離”官場的最為可信的理由:“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陶淵明在這封帶有告誡色彩的書信中,向自己的兒子們指出,官場上的自己性格剛直,無逢迎取巧之能,與社會人事多不相合,那樣下去必然會招致禍患。還有比較出名的“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静恢哺咴?。今日復何悔”[2]其中含蓄的表達出自己對官場的無奈并有了退出的打算。
當世俗與自己的本性發(fā)生沖突時,陶淵明意識到不應該讓本性適應世俗,要想回到自有平靜的日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歸隱!于是,陶淵明辭掉彭澤縣令,下定決心開始了隱居的生活。
如何不讓人動容?
當學生面對生活學習中的種種困難時,陶淵明的率真,對自由的追求定充滿內(nèi)心。
在翻看資料時發(fā)現(xiàn)不少研究者認為,陶淵明的歸隱思想是逃避政治的無奈之舉,并被認為是選擇消極避世生活方式的文人代表。但我認為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不同于普通的歸隱生活,通過陶淵明遺留下的作品可以看出陶淵明的隱士生活做到了超世不絕俗。陶現(xiàn)余作品有詩120余首,文6篇,賦三篇,以詩的成就最大。這些作品中《歸園田居》《飲酒》等組詩可以展現(xiàn)出他歸隱后的生活狀態(tài),如《歸園田居》其三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他對農(nóng)耕生活有了體驗。他認為“開春常理業(yè),歲功聊可觀”“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等陶淵明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對農(nóng)耕的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正因為此,他的人生歷程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這是其他文人比不上的。其他方面,我們所熟知的陶淵明與老農(nóng)共話桑麻,更表現(xiàn)出他在人際關系上的特殊體驗。歸隱中的陶淵明并沒有忘記讀書,在《五柳先生傳》中“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只是一種真讀書的狀態(tài),與先哲對話并樂在其中。從這三方面可以看出,陶淵明的隱士生活是十分充實的,有意義的。在平淡的生活里有著詩化的追求。
陶淵明的不絕俗在于他平淡而醇美的田園生活,美在心境。而他對充實的詩化的人生追求超越了凡世的境界。陶淵明用詩話田園對自己的生命做了完整的闡釋。
是田園生活選擇了陶淵明,還是陶淵明選擇了田園生活?
田園生活對于陶淵明來說是實現(xiàn)了自我的救贖,亦是寄托。后世的人多被陶詩的平淡豁達的境界所吸引。陶詩中大多以矛盾解決的狀態(tài)示人,
如著名的《飲酒》詩之六: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詩的常被看為是陶詩的代表作,沒有了塵世的蕪雜、喧囂,人的形象洗去了文明的鉛華,詩人的身心獲得了完滿的釋放。但作為一個人,陶淵明也有不得意,痛苦,哀怨的時候,有受到矛盾困擾的時候。當矛盾出現(xiàn)時,于是陶淵明尋求寄托。陶淵明說:“人生若寄”,他沒有將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等神秘的存在,也沒有把人生寄托于來世而是寄托于酒,寄托于詩,當然最大的寄托是田園,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田園,陶淵明知道人生短暫,我們要學會珍惜。這是我從陶淵明身上看到的人生哲學。也是學生讀到陶淵明詩感受到的。
正如他人所說:陶淵明所開創(chuàng)并代表的這種以“美”和詩意為生命的填充物的生存范式,突出的是人在自然和人生中的一種自由和豁達,以及人對自然和人生一種真誠而熱烈的愛,代表了世俗中最高的生存智慧。[4]
讀詩,讀史,讀人。陶淵明的詩可以帶給學生靜而美的享受,這是份少有的怡然自得,以手寫我心,陶淵明也是少有的真情實意的詩人。讀詩亦是讀人,在詩里學生仿佛可以看到一個手執(zhí)智慧之燭的陶淵明執(zhí)著的在黑暗而崎嶇的道路上摸索,終于在生活跟心靈上都找到了棲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