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誠煌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盤亭中心小學,福建浦城 353414)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薄吧菊n堂”就是在這一理念下提出并發(fā)展起來的。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和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開拓思維,發(fā)展能力,真正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要達到的要求和標準。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發(fā)展水平,這樣才能合理達成目標。在“生本課堂”下,教師不僅要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更要將其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自己需要完成什么任務、達到什么要求,這樣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達成目標的同時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教學目標是站在教師的角度來設計的,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關注的是本節(jié)課自己要達成哪些目標,如何才能達成這些目標。對小學生來說,學習目標的確立,可以由學生自行完成,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前認真預習,充分理解學習內容,使學習目標具有可操作性。學生在目標的引領下進行學習,有的放矢,并且為達成目標努力探究與交流,每節(jié)課都過得很充實,并且可以最大化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近似數”這一內容的學習目標為:①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②認識用“進一法”“去尾法”求近似數的生活實例;③了解準確數與近似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這樣的目標定位,更加注重學生對生活數學化與數學生活化的認識,能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學習目標確立以后,課堂教學就需要圍繞目標而進行,這既需要教師通過探究與合作來達成目標,又需要在課堂活動中更深層地思考與發(fā)現(xiàn),將目標向縱深化推進,實現(xiàn)更多精彩的課堂生成。達成目標是課堂的重要任務,動態(tài)調控則讓課堂展現(xiàn)出更具生機與活力的一面。它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思維方式,還可以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凸顯。
例如,在教學“倍數與因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2、5、3倍數的特點,以夯實基礎,為下一步學習質數與合數做準備。有的學生完成探究活動之后,又提出新的問題:4的倍數是否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學生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不管幾位數,只要后兩位能被4整除,這個數就是4的倍數。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還會進行其他數的倍數探究,讓學習內容變得更加豐富。
“生本課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走到課堂的中央,整節(jié)課都由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看似弱化了教師的地位,不再需要教師進行課堂設計了。其實不然,生本課堂下的數學教學需要教師在課堂設計上花更多的心思、下更大的功夫,因為教師要面對學生隨時出現(xiàn)的各種生成。這就要求教師深挖教材,多做預設,完善課堂設計,結合學生思維方式組織課堂,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學生思維,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精心預設。學生的思維是靈動的,課堂上更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fā)現(xiàn)學生生成的價值,讓生成引領學生思維發(fā)展。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生成,提取其中有效的數學信息,不可偏離方向,更不能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時,教師往往只是預設了通分母或通分子兩種情況。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學生用到了相減法,當一個數減另一個數大于0,則這個數大,反之這個數就小。有的學生用到相除法,當兩數相除大于1,則被除數大,反之則被除數小。這樣,課堂在生成中變得更有活力,學生的思維也得到進一步開發(fā)。
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注重“雙基”訓練,更要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多設計一些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與交流中拓展思維能力,提升數學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圓的面積公式的基礎上,探究半圓和四分之一圓的面積,接著提問:半圓與四分之一圓的面積與誰有關?你能求出圓心角為30°的扇形的面積嗎?你能總結出扇形的面積公式嗎?這樣的問題極富挑戰(zhàn)性,也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潛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現(xiàn)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很快,學生只有學會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就是要讓學生從小學會學習、學會思維、學會創(chuàng)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只要學生能夠自己學會的,教師就一定不要再教,這樣學生才能實現(xiàn)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2]。
傳統(tǒng)教學中的“先教后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不能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形成。生本課堂下的“先學后教”,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潛能得到進一步激發(fā),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進而提高學習興趣?!跋葘W后教”改變了教師只注重知識體系完整的理念,而將大量時間用在知識的延伸與拓展上,真正實現(xiàn)重難點的突破。
例如,教學“圓柱和圓錐”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前用圓柱形和圓錐形器材,通過實驗得出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在課堂上,教師只需對這一知識的應用進行拓展。例如,將一個圓柱體削成最大的圓錐體,圓柱、圓錐與削去部分的體積比為3∶1∶2,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本節(jié)的重難點。
數學教學既要關注結果,又要重視過程,教會學生知識只是教學的一部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會學”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檢查,讓自學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并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對自學成果進行交流,真正讓“先學”落到實處。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方法進行提煉,大膽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讓思維在“會學”中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學“正比例和反比例”時,教師除讓學生利用概念認識正比例、反比例關系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圖像加深對正、反比例的認知和理解。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學會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識,還可以積累函數學習方法,為后續(xù)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逐步形成用數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進而打造“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