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達善小學校 傅 蓉
在教學中,引領學生在品讀文本和感悟作者寫法的同時,還要聚焦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爬山虎的腳》是葉圣陶先生寫的一篇觀察類小散文,他以樸素平實的文字細致入微地觀察并刻畫了爬山虎攀爬的秘密。經(jīng)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學習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了爬山虎生長的位置,感受了爬山虎葉子的美。因此導入設計如下:
1.上節(jié)課初讀了課文,學習了生字詞,這些詞誰來讀?
嫩綠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波紋 莖上 葉柄 枝狀 緊貼相當牢固
2.作者是從葉子和腳兩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這節(jié)課,我們撥開葉片去深入觀察爬山虎的腳,看看作者是如何連續(xù)細致地觀察,準確生動地表達的。
兒童有著純天然的好奇心,一旦好奇心被點燃,學習的激情就會燃起。通過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原來是用寫生的辦法來寫作的,通過抓住生活中真、切、深、透的東西,從而“毫不走樣”地表達出來。只有掌握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才能在學習生活中恰如其分地運用,才能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在日常讀寫教學中,課堂普遍呈現(xiàn)出兩種現(xiàn)象。一是重閱讀輕寫作。教師急于完成文本閱讀任務,或擠占學生練筆的時間,或生硬地讓學生仿照課文段落去寫。學生只能寫出干巴巴的內(nèi)容,完全看不出從文本學習中獲得的表達方法。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難以提高,閱讀水平也無法提高。二是出現(xiàn)“讀寫分家”的局面。許多教師僅僅把梳理課文大意和感悟文本表達的情感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把培養(yǎng)語文能力視為可有可無,這完全背離了讀寫結合教學的初衷。因此,有效促進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有機結合,強化語文的實踐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讀寫結合教學的重點。設計如下:
1.自由讀第三段,想想這幾句話分別從哪些方面寫了爬山虎的腳?
2.你能看著黑板上的畫從位置、形狀、顏色三個方面介紹自己的腳嗎?
大家好!我叫爬山虎,我的腳長在______,它______,______。
3.這么不引人注意的腳,作者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呢?
4.又到了八九月份,請仔細觀察圖片,從三個方面和同桌說一說葡萄。
夏去秋來,葡萄成熟了,大串大串的葡萄______,它們______,______。
由讀到說,一步步引導學生聚焦課文語句,通過提取關鍵詞,將關鍵詞分類排序,發(fā)現(xiàn)作者是由于仔細觀察才能將爬山虎的腳寫得如此具體形象,使學生扎實掌握從位置、形狀、顏色三個方面來描寫景物的方法。
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到這一步就戛然而止了,但在具體展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固然重要,但很多學生只會照搬華麗的辭藻堆砌語句,并不會評價語句,并未真正掌握文本表達方法,這無疑是寫作教學的缺失。因此,在讀寫結合的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評價語句的方法同樣很重要。設計如下:
“掛”這個動語準確嗎?把葡萄比作“珍珠”,它們都有圓潤的特點,這樣的想象合理嗎?說顏色不要出現(xiàn)“顏色”兩個字,紫瑩瑩的,讓人感覺怎樣?這位同學短短的三句話說清楚了葡萄的位置、形狀和顏色,這樣的句子表達就很完整。我們不僅要會寫,還要會從用詞準確、想象合理、表達完整這三個方面來評價語句。
將學生回答的語句作為評價的主體,探究句子中的動詞是否運用準確,想象是否合理,回答的語句是否說清楚了位置、形狀和顏色這三方面的內(nèi)容,從而有的放矢地使學生掌握評價語句的方法,更進一步夯實學生的表達方法,一舉兩得。
然而,課堂教學中所有的聽說讀訓練,最終是要服務于寫作的,評價語句的方法也要由扶到放,引導學生互評互改,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設計如下:
感悟“爬”的過程:
1.默讀第四段,圈出表示爬山虎爬墻動作的字詞。
2.作者僅僅用了五個動詞就把爬山虎爬墻的過程寫清楚了!“觸”和“巴”能換位置嗎?這就是爬山虎腳動作的變化。
3.“一腳一腳”是怎樣地爬?播放視頻,伸出雙手爬墻。
體會“腳”的變化:
1.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它像什么?這是爬山虎腳形態(tài)的變化。
2.那觸著墻的腳顏色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因為作者連續(xù)細致地觀察,所以才能運用準確的動詞,融入合理的想象,形象生動地展示爬山虎的腳變化的過程。
3.植物生長的過程如此神奇,只有經(jīng)過仔細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學著作者的寫作方法,寫一寫葡萄攀爬的過程。
葡萄莖上的觸須______。
從讀到說,再從讀到寫,在層層遞進的問題中,指導學生學習作者連續(xù)觀察的方法,細致觀察葡萄攀爬的過程,抓住葡萄觸須攀爬過程中的動作,加入合理的想象進行仿寫,引導學生從上面三個方面進行互評。從實際課堂反饋來看,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課堂呈現(xiàn)的效果非常理想。
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一貫只注重讓學生學會仿寫即可。而部編版教材不同以往,每個單元閱讀訓練要素和表達訓練要素都十分明確,能更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因此,拓展延伸設計如下:
1.作者觀察爬山虎的腳是要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所以要從小養(yǎng)成觀察事物的好習慣,做好觀察記錄。
2.觀察記錄有兩種形式,根據(jù)作者的寫作方法挑選一種喜歡的形式,做一份葡萄的觀察記錄,寫一寫觀察日記。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主動運用方法。一定要用課堂這把鑰匙去激活孩子的求知欲,讓思維這輛車,讓能力這輛車,從課堂駛向課外。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復習導入時聚焦文本語言特點,激活學生的求知欲;在品讀課文時引導學生學習文本表達方法,獲得評價語句的能力;在總結全文后拓展延伸寫作方法,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的觀察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真正立足讀寫,從而夯實學生的表達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