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婁葑學校 王雅萍
第一,很多教師并沒有重視寫作課中模仿訓練的重要性,往往拋出寫作要求就直接讓學生動筆寫作。這對大部分中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存在一定難度的,在獨立完成習作的過程中難免也會走彎路。這時候就需要從初級的練習開始,從仿作起步。第二,部分中年級學生連模仿造句,甚至模仿詞語都還不能做得十分出色,更不要提模仿一篇文章了。第三,教師的教學方式僵化,對文本的示范作用不能有效地進行利用,不能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從而出現(xiàn)千篇一律的作文,沒有創(chuàng)新。
眾所周知,習作題作為一個題型,在考試中占較高的分值。如果作文寫不好,那么將會拉低考生整門課的分數(shù)。但是,多數(shù)學生對這一題型常常是望而卻步的,如此發(fā)展下去,學生的寫作水平提升就不可能實現(xiàn)了。如果教師能改變教學方式,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先從模仿訓練開始,那么教學效果肯定會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新課程改革以后,對學生的各方面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越來越重視。寫作恰好是考查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一門課程,它需要學生具備對社會生活的洞察力、獨立思考的能力、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的能力等。仿寫的訓練方式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有效手段。
寫作訓練是一個長期的積累和練習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雙方都不應該急于求成。模仿訓練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難以找到合適的模仿對象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只需要教師改變思路,就能得到很好的答案。教材上的文章無論是從語言上、思想上,還是表達上都是具備了范文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利用好教材,把教材中的文章當成優(yōu)秀的模仿對象。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要結(jié)合課文,從中提取好詞佳句,帶領學生感受這些詞句的美,繼而讓他們把握其中的原理,更好地取其精華,展開練習。
例如,《秋天的雨》分為五個段落,從第二個自然段到第四個自然段都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第一段開頭是把秋天的雨比作“鑰匙”;第二段則是擬人化,說秋天的雨有顏料盒;第三段說它有氣味;第四段說它吹喇叭。這是一篇寫景物的文章,但不像一般的寫景文章那樣采用空間變換或者動態(tài)變化的手法,而是用孩童的視角,以全篇擬人的形式展開描寫。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像如上分析一般帶領學生進行深度解讀,將其視為一篇可以模仿的好范文。
閱讀的積累,無論是對閱讀還是寫作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閱讀量大的學生,知識儲備豐富,寫作技巧的運用比較多樣。而單純依賴課本上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探索更多的閱讀途徑,幫助他們搭建閱讀的平臺。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豐富的經(jīng)驗,不定期地給學生更新閱讀書單,并且利用一定課時進行閱讀心得交流等活動。
例如,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精彩的寓言故事、傳說故事以及童話故事等,這些故事有的來自于古代,有的來自于現(xiàn)代,還有的來自于國外。像《盤古開天地》是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教師在教這則神話時,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古代其他的神話,如《鯀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對比閱讀之后,學生的收獲會很多。
寫作不僅僅需要閱讀積累,而且需要經(jīng)驗積累。所謂的經(jīng)驗積累,就是自己的親身體驗或者是自己從他人那里獲得的間接經(jīng)驗。這就需要學生聯(lián)系生活,細心體察周邊的事物,并且從中得到啟發(fā),轉(zhuǎn)化為行文的素材。
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寫了小興安嶺四個季節(jié)不同的風景。春天,樹木抽出了嫩芽,冰雪消融了,鹿在喝水等。夏天,樹木蔥郁,尤其是對夏天陽光照進森林時候的描寫非常精彩,作者把陽光比作“利劍”,形象生動。秋天,樹葉飄舞,果實成熟,在寫果實成熟時,作者把森林擬人化,用了“獻出”這樣的詞語。冬天的雪景,以及雪地里各種不同的動物,寫動物時,紫貂、黑熊、松鼠各自的描寫都是不一樣的,每一種動物都描寫得十分傳神,有很強的畫面感,足見作者的觀察之細致。教師以此為例,讓學生寫一個地方一年四季的變化,可以寫自己的家鄉(xiāng),也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到過的地方,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中的描寫方法,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描寫,適當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習作課程中的仿寫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小學生以后更好地接受全面多樣的文學教育有著重要意義。教師務必轉(zhuǎn)變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以分數(shù)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做到教學雙向互動,并且開發(fā)學生的自我驅(qū)動力,立足于教材,積極在平時的講課中融入模仿練習的理念,讓寫作文不再是學生的大難題。要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努力,教師應該想辦法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盡早實現(xiàn)獨立成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