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偉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東延路實驗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21世紀以來,全球納米技術突飛猛進,納米技術被廣泛地運用于經濟發(fā)展、科學技術、百姓生活,給醫(yī)學、制造業(yè)、材料和通信等行業(yè)帶來革命性的變革,成為新工業(yè)革命的主導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當前,納米科學已被列為國家發(fā)展四大重點學科之一。國家要想具備可持續(xù)的納米科技競爭力,納米科技人才是關鍵因素,人才的培養(yǎng)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教育必須緊緊跟隨民族振興、科技發(fā)展的步伐,讓教育發(fā)展奠定科技發(fā)展的基石。義務教育學校對學生開展納米科學校本教育,是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要求。學校要順應科技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正視中小學納米科學教育的現狀,了解中小學納米科學教育的意義,創(chuàng)設納米科學實驗室,利用本地資源開展納米科學教育,點亮學生的納米科學夢想。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fā)達國家在納米科技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試圖搶占21世紀科技領域的制高點。在納米科技教育方面,伊朗把納米科技教育納入了基礎教育體系,構建了十二年一貫的納米課程體系,在市區(qū)建立了納米實驗室,供周邊學校使用。目前,我國中小學科學校本課程開發(fā)有待加強,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納米科學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近乎空白,而納米科技的迅速發(fā)展和廣闊前景,以及納米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對中小學納米科學教育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民族振興的重要武器,偉大的中國夢首先是科技夢、人才夢。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培養(yǎng)納米科技人才,國家成立了納米科學中心,專門培養(yǎng)納米技術尖端人才[1],培養(yǎng)學生承擔民族振興的歷史責任。我校地處高新技術云集的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區(qū)域內不乏高等院校、高科技研究所和企業(yè),其中就有專門的納米技術院系、研究機構和企業(yè)。學校的科學教育應以納米科學教育為特色,聚焦納米科學校園特色文化建設,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特別重視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學?;诩{米科技課程的豐厚基礎,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并形成了新的亮點。這不僅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更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隨著對納米科學技術的研究,越來越多的納米科學理論轉化成技術,轉化成實踐。中小學納米科學教育是學校科技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義務教育階段的納米科學教育需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充分利用周邊豐富的資源,開展納米科學教育活動,探索納米科學教育的實施路徑[2]。
中國科學院2015年3月提出實施“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倡導將高端科研資源轉化為惠及中小學科普教育的設施、產品,給中小學科普教育提供人才支持,促進科教融合。學校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在社區(qū)熱心企業(yè)的資助下,建設了一間納米科學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室,主要助力學生探索納米技術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運用。實驗室的建成為學生開發(fā)自己科學探索的內在潛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實驗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兩臺納米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同時建成的還有一條以納米科技為主題的文化長廊和一個納米展品展覽區(qū),幫助學生了解當今時代全球納米科技最新發(fā)展成果及納米科技發(fā)展的美好前景,展示中國納米科技發(fā)展的偉大成就,以及納米科技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立志將來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成為國家發(fā)展的有用之才。這為學校開展納米科技教育創(chuàng)設了必要的硬件環(huán)境,營造了納米科技校本教育文化環(huán)境。
納米科技是一門尖端科學,如何讓尖端科技落地生根,讓中學生能理解課程內容并參與到課程中來?對此,學校對納米科技課程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系統(tǒng)推進,由淺入深,由科普到探究,從課堂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分年級有序進行,把納米科技引入學校課程教育范疇,與小學科學、初中生物、初中物理、初中化學、綜合實踐等課程有機融合,以項目主題式形式螺旋推進,綜合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下面筆者通過具體的四類案例來分析學校納米科技課程實施的特點。
1.科普入門類
知識是技術和能力的基礎。對于納米科技這門全新的課程,課程開發(fā)團隊拋棄傳統(tǒng)講授形式向學生介紹納米科技知識,而是設計了調查、參觀、匯報、交流等一系列學生活動,讓學生自主、逐步認識納米,體會納米科技在生活和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認同納米科技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自覺激發(fā)學生學習納米科技的熱情[3]。
2.觀察實證類
納米是一個極小的長度單位,在此尺寸下研究的納米科技無法被學生直接感知和體會。課程開發(fā)團隊從自然界中的納米現象入手,以經典的“蓮葉效應”為主題,通過一個個簡單的觀察實驗,讓學生真實地感知納米世界的神奇,激發(fā)學生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熱情。
以觀察“蓮葉效應”為例,教師聯系生活實際,提出疑問:為什么蓮葉能“出淤泥而不染”?為什么水珠能在蓮葉上滾動?為什么蓮葉的表面總是干干凈凈的?教師組織學生通過滴水實驗觀察神奇的“蓮葉效應”,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其他動植物是否有類似的現象,如常見的校園植物葉片,蝴蝶、蟬、蜻蜓等昆蟲的翅膀等。最后,教師組織學生收集自然界中的動植物具有的“蓮葉效應”的例子,思考“蓮葉效應”對動植物生存的意義,并在小組內進行匯報和交流。這些活動讓學生真實地觀察到納米現象在自然界中是真實存在的,并且對動植物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
3.原理探知類
科學知識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納米科技課程鼓勵學生充分運用納米觀測儀器進入納米世界,探知現象背后的原理,進入納米結構表征的認知,深入學習納米相關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4]。
以“解密疏水性”為例,學生在實驗中發(fā)現蟬的翅膀、蓮葉等動植物結構具有不沾水的特性(即疏水性),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并把研究內容確定在這些動植物組織的表面結構上。教師指導學生用原子力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在合作單位專家指導下)觀察蟬、蜻蜓、蝴蝶的翅膀和蓮葉的表面結構,發(fā)現這些結構表面都具有納米級大小的突起。那么,疏水性與這些微小突起之間是否存在直接聯系?學生還設計了驗證實驗:在原來不具有疏水性的材料表面制備納米顆粒,觀察該種材料疏水性的變化。學生查閱文獻得知,蠟燭在不完全燃燒時會產生黑煙,而煙霧中含有納米級大小的碳顆粒。于是,他們用普通廢棄光盤進行實驗,在光盤的一側熏上一層碳顆粒,通過滴水實驗發(fā)現熏了碳顆粒的一側產生了疏水性,而未熏碳顆粒的一側沒有產生疏水性,從而驗證疏水性的產生確實與材料表面納米級的突起有直接關系。
4.拓展實訓類
學校地處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科教創(chuàng)新區(qū),區(qū)域內有300 多家納米科研單位和生產企業(yè),特別是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是國內該領域的最高科研機構。學校與多家單位建立了共建合作關系,后者成為學校開展納米科技教育的實訓基地,他們中的多位納米科研專家成為學校特聘指導教師,指導學校的課程建設、學生活動。利用優(yōu)越的區(qū)域優(yōu)勢,學校每學期都組織學生進行拓展實訓。例如,學校組織學生走進納米顯微鏡研發(fā)和生產企業(yè),學習原子力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的使用和操作方法;聘請企業(yè)技術人員來學?,F場指導學生動手實踐等。
以制備“PVA納米纖維”為例,學生課前通過調查了解和認識“纖維”“納米纖維”的概念和用途,課上在專家的指導下,學習用靜電紡絲儀制備PVA納米纖維。如何證明制備出的纖維絲達到了納米級尺寸?學生想到用原子力顯微鏡進行觀測。他們將制作的PVA纖維樣品,置于原子力顯微鏡下進行觀測,獲得了清晰的掃描圖像,并且利用軟件測量觀測到的纖維絲,發(fā)現它們的尺寸在幾百納米不等,即納米纖維。
納米科學教育的魅力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培養(yǎng)學生探究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學生能夠在探究活動中,學會傾聽他人意見、樂于接受他人建議、與人合作,逐漸形成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科學意識、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學校應重視納米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潛移默化地點亮學生的納米科技夢想,為將來成為高素質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