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蘭
(江西省永豐縣恩江小學,江西永豐 331500)
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天下,充分說明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作為小學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基礎學科,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工具。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對其他科目的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由于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因此要想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閱讀是不可繞過的有效途徑,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興趣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因素,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閱讀也不例外。只有基于興趣的閱讀,才能讓閱讀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脫離興趣的強硬閱讀,只能讓學生在被迫閱讀中失去語文學習的興趣,讓閱讀效果大打折扣。根據小學生性格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故事、兒歌、游戲、多媒體等,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趣味性,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特點,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閱讀。
例如,學習五年級語文《草原》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為學生展示草原美麗風光的圖畫,并插入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在圖、文、聲、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草原的美麗和神奇,以及草原人民的熱情。這是傳統(tǒng)說教的教學方式所不能比擬的。相比之下,這種方式更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探究欲望,并為學生營造一種愉悅、民主的閱讀氣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聚焦點,從而調動每位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于是,帶著好奇、驚喜、興奮,學生激情飽滿地進入新課的閱讀,并在閱讀中透過文字表象獲得獨特的感受,提出很多個性化的見解,真正踐行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語文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閱讀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教師要根據具體閱讀內容,選擇適合學生的閱讀方式,充分地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興致盎然地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
選入語文教材的課文名篇佳作甚多,其優(yōu)美的語言、新穎的布局、獨特的構思、鮮明的人物形象,值得教師引領學生認真閱讀、細細品味,感悟其蘊含的獨特魅力。但在實際語文教學中,閱讀成了一件可望而不可求的事情。教師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課文分析上,對學生閱讀的關注甚少。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讓語文教學回歸閱讀本質,讓學生多讀、讀好,指導學生多層次、多形式地閱讀,讀出感情、韻律、意境。如齊讀、對讀、分角色朗讀、指名讀等,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閱讀中品味語言文學、感悟語文魅力。
以五年級語文《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為例,這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全文情感突出,主題鮮明。在描寫昔日輝煌時,流露出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描寫侵略者對圓明園的踐踏時,體現(xiàn)了作者無比憤懣和仇恨的感情。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以悟促讀、提高朗讀能力;以悟促誦、積累語言”。首先是自讀,學生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其次是精讀,在學生感知文章主要內容后,細讀、精讀一些重點片段,如在第五段的朗讀中要讀出無奈、氣憤、痛心的語氣。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琢磨語氣、語調、語速。再次是比讀,如指名讀、小組讀,比一比哪組的感情表達最恰當。最后是聽讀,通過聽錄音中的示范朗讀來對比自己的閱讀,在比較中找出不足,取長補短。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情緒廣泛地調動起來,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讓課堂教學因朗讀而精彩、因朗讀而活力四射,真正彰顯語文教學的本質。
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光有閱讀的興趣和激情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教授給學生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方法的指導下步入閱讀世界,盡情享受閱讀的樂趣,愛上閱讀。
略讀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情況,每一單元安排一篇精讀課文后,緊接著會有一篇略讀課文,如五年級語文第一單元中繼精讀課文《草原》后,有一篇略讀課文《絲綢之路》。在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快速閱讀課后的資料袋內容,了解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價值,讓學生為學習本文做好充分的準備。
精讀需要對文中的精彩句子、重點段落精思熟讀,在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調動多種感官,通過動手批注、動腦思考、動口閱讀,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培養(yǎng)學生認真閱讀的良好習慣。如在學習五年級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教師指導學生對父親與兒子之間的對話進行細讀、品讀,從對話中感受父愛的偉大,由此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由此及彼聯(lián)想到父親對自己無私的愛,深化文章主題,讓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閱讀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只有在不斷的積累中,才能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內化語感。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說出喜歡的句子,并說明喜歡的理由,讓學生在分析、評價中加深理解和記憶,培養(yǎng)個性,最后摘抄下來。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句子的仿寫訓練,在實際運用中發(fā)散思維,提高靈活運用能力,并轉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1]。日積月累,學生就會在腦海里構建語言的大倉庫,為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奠定堅實的基礎。
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僅靠課內有限的閱讀書籍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把閱讀范圍從課內擴大到課外,讓學生在廣泛的課外閱讀中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見識更廣闊的世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思想認知,提高其閱讀能力。
為了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開展“故事會”,讓學生把在課外閱讀中讀到的精彩故事、鮮明人物講出來,并“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講得最好、最精彩。對講得好的學生,教師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以此激勵更多的學生閱讀更多的書籍。同時學生為了在比賽中有良好的表現(xiàn),在閱讀中會有意識地思考和記憶,從而培養(yǎng)他們邊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并且,在活動中,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享受無限的閱讀樂趣。
總之,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是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而小學是培養(yǎng)習慣和各項能力的重要階段。語文教師要緊抓這一階段的閱讀教學,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優(yōu)化閱讀方法,讓每位學生都愛上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