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 達
語言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發(fā)揮溝通與傳播的功能,它和文化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獨特印記。 英語這一門世界普及度較高的語言學科,在英語語系國家的文化影響下,其語境和表達有著本民族和地區(qū)的深厚烙印。
翻譯是溝通的橋梁,可以把不同民族、不同種族、不同地區(qū)的思想傳遞出來,因此,優(yōu)秀的翻譯要達到與原文本意一致,不偏離、遺漏。 翻譯活動不僅僅體現(xiàn)在文字本身,更體現(xiàn)在一種文化印記與符號。 如果翻譯者只單純就文字展開轉換,那么他只能是一位普通的文字工作者,很難稱其為文化的傳播者。 教師在翻譯教學工作中,要將文化學習和文化底蘊的植入作為翻譯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讓學生不但完成文字的轉換,還要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底色。
地理環(huán)境所衍生出的氣候差異、飲食習慣和生活狀態(tài)都與文化相關,也漸漸影響了不同地區(qū)人的思想性格和生活習慣。 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人,由于飲食和氣候的不同,對待同一種現(xiàn)象的理解也會出現(xiàn)差異。如古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譯為“It rains a lot during Qingming Festival”,二者之間的語境和情感大相徑庭。英語母語國家與漢語言系國家對待氣候上的理解體現(xiàn)出巨大的差異。 無論是膚色、語言,還是理解看待事物的角度都因其本地區(qū)生活方式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
人是思維的主體,人的思維活動受自身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的引領較多。 大多數(shù)人出生后都是在本國本土的教育中成長起來,其思維方式也受當?shù)鬲氂械娘L俗和文化所影響。 在翻譯文字時找到不同語言支配下人們的思維習慣,也就找到了準確翻譯的突破口。 比如同一事物,中國人講究仁義道德等思維品格,因為中國人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較為深刻,而外國人很難理解這種品格。 “Radish and cabbage, each has his own love”翻譯成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更符合中國人的表達方式。
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圖騰和信仰,不單單是在中西方文化中,即使是在本國中,不同的民族,也對自己民族的信仰和風俗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tài)度。 如不同民族,圖騰也有著差異,有的民族視“龍”為神獸;有的民族視“老鷹”為圖騰;有的人認為“牛”這種動物是開拓進取的表現(xiàn);有的文化中,“?!眲t是一種默默付出的印記。 在西方民族文化中,“紅色”是不吉利的顏色,但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紅色”則視為喜慶。西方文化中“龍”代表著暴力和兇猛,“dragon”是邪惡與禍祟的代名詞;而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代表著威嚴和吉祥。
總之,文化的差異是人們探究中西方文化背景翻譯教學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文化差異對文字翻譯的影響不是單一的。 作為教師,應該著重把翻譯工作的偏差度變小,盡可能接近當?shù)氐奈幕屎头諊?,意譯、歸化等翻譯手段要信手拈來、靈活運用。
英語是當前世界交流的主流語言,同時也是商業(yè)、科研、網(wǎng)絡等使用場所應用最多的語言。 在英語語境國家中發(fā)展和完善自己,也是培養(yǎng)翻譯人才的重要目標之一。 翻譯專業(yè)培養(yǎng)人才的維度從來不是單一的,而應當是既能在學業(yè)上有所建樹,同樣在跨文化交流中也能迅速地深入其境。
在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中,其根本目的是使其在多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達到文化相互之間的輸送與吻合,提高信息準確傳遞的程度。 翻譯和理解不同種族、民族文化就成了跨文化翻譯人才所必備的素質。 受互聯(lián)網(wǎng)和全球化思維發(fā)展背景的影響,不同文化、不同地區(qū)的聯(lián)系愈發(fā)緊密,商務活動和社會活動,甚至普通人的衣食住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受多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和波及。
馬克·吐溫有句著名的話“if you don't like the weather,just wait 5 minutes.”——如果你不喜歡當前的天氣,只需再等待五分鐘。 一句話便將英國多變的天氣表達得淋漓盡致。 英國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特殊的地理位置產(chǎn)生了變化多端的天氣,這讓英國人特別喜歡討論天氣,這就會衍生出許多關于天氣的文化,用文化來表達生活屢見不鮮。 當英語中說,“a rainy day”,直觀上是“下雨天”,但是英國人不喜歡下雨,所以將其解釋為“窮困的日子”;當聽到“under the weather”,如果你還在納悶什么是“在天氣之下”,那就貽笑大方了,英國人認為這是“身體抱恙”的意思。
在翻譯教學課堂中,有的教師過多地強調(diào)翻譯技巧以及翻譯轉換的精準度,甚至認為翻譯的核心和要義在于準確度、語法結構、詞匯表達上。 對語言本身過分地“咬文嚼字”,占用過多的篇幅和精力分析時態(tài)和語法,將語言與其使用的環(huán)境割裂開來。 直譯法的好處是能將作品表達的準確度保證在一定的水準,但是容易導致翻譯的文章帶有濃厚的譯制味,作品既失去了原作品語言的濃厚韻味,又沒有融入新語境下,作品被翻譯成了“四不像”。
許多學生在從事翻譯工作和學習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翻譯考證和學習成績上,對于作品中的文化理解較為淺薄。 面對作品,不去思考背景,直接“拿來主義”,大多是直接搬來就開始翻譯,只講究語句的通順而缺乏了與文化背景的鏈接和運用。 甚至翻譯作品中出現(xiàn)了很多邏輯不通、語法不順的情況。 在對特定符號和文字進行理解時把握不順,只是簡單的語句替換沒有正確地理解句式的結構。
在學校開設的翻譯教學中,主要篇章都是用來傳授翻譯技巧的講解與語法講述。 文化背景雖然有所涉獵,但是因為翻譯所牽涉的文化種類繁多,很難就某一個特定方面加深教學。 所以,學生在一知半解的文化理解中就開展翻譯工作,沒有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做支撐。在具體到翻譯某門課的教學需要某個知識點時再去找尋資料,這樣做費時費力,也不準確。 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英文語境的使用環(huán)境也在改變,如果自始至終沒有系統(tǒng)化教學體系的支撐,翻譯也只能是就事論事,缺乏深度。
翻譯教學是英語水平、翻譯理論、翻譯技巧和跨文化意識相輔相成下的綜合課程。 文化差異更多的是要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靈活運用與豐富,破除單一文化下的壁壘。 準確運用合理的翻譯策略,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字交流游刃有余。 很多文化都是幾千年來的積淀。 尤其是中國是一個歷史沉淀比較豐厚的國家,想要展現(xiàn)文化的全貌就需要一定的翻譯技巧。 同時,稍加情感和文化方面的潤色也能保證翻譯內(nèi)容的原汁原味。
英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包括三種,一是直譯法。 因為語言本身在修辭方式和單詞運用方面有很多相通性,英語學習中通過實際語言順序和單詞含義進行內(nèi)容的轉換并不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 如“Born with a golden spoon”可以直接翻譯為“含著金湯匙出生”。二是意譯法,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每個民族在人類情感上都有自己民族只可意會的思想情感。 尤其是在面對某些復雜的感情以及俚語時,都會有這樣的表達形式。 意譯法能將語言轉換成地道的當?shù)卣Z言,會讓作品文學程度更高、藝術性更強,同時傳播度也更廣。 如“It rains cats and dogs”暗含西方神話中將貓和狗類比作中國古典神話中的“雷公”和“電母”。 三是音譯法,如特定的化學名稱、商品名稱和名人明星等。 在翻譯時結合詞語本身的發(fā)音和意境,運用音譯法,如披頭士(Beatles)、托福(TOEFL)。
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文化差異是不同語言之間先天的區(qū)別,語言文字的根就在于文化。 在翻譯教學課堂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理解熟悉文化背景對于翻譯工作的重要性,設身處地地了解文化背景,才能更好、更精準地展開文字的傳播工作。 同時,不同文化下的學習和研究方法也要系統(tǒng)地進行跟進,讓學生在面對本民族和西方國家民族的差異時,能夠保證一個批判和學習的心態(tài),力爭在翻譯作品中做到精準得當。
在中國文化中,“白色”是哀傷恐怖之意,而西方文化中,“白色”則代表圣潔。 不同的民族習慣和信仰折射出對于同一事物看待角度的不同。 在翻譯時,應積極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并且將翻譯作品作者的民族特點,做到熟悉和掌握。 其實事物本身沒有美與丑、高級與低級,完全是由于人們對其的理解不同和民族信仰中對于他們所流傳下來的歷史不同所造成的。 所以在對翻譯教學中加強對民族風俗知識的了解也是至關重要的。
當前的翻譯教學中,教材很難涉獵到全部的文化背景范圍,尤其是當前全球文化融合到了關鍵和急速時期,時事訊息也在日新月異地轉變。 想通過幾門課程來完全掌握文化內(nèi)涵是不現(xiàn)實的,只有教師盡可能在教材選擇方面上把握大的方向,將受主要文化影響的教材盡可能地用到翻譯教學中,既能讓學生保證良好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在無形中鍛煉了他們應對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翻譯水平的增強意識。
如英語國家受民族信仰、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的影響較大。 在面對這類差異時,要盡可能貼近當?shù)氐奈幕乩憝h(huán)境特征去轉換文字和翻譯出相應的內(nèi)容。 如在英美國家,通常把天氣作為一個重要談資,所以有許多關于天氣的俚語表達的是心情與事物,但是在我國會有一些飲食習慣來代表自己的生活動態(tài)。 在問候語上,英國人喜歡談天氣,中國人喜歡討論飲食,這就是兩種不同語境下的思維方式。
教師應不再單以考試成績等作為評判翻譯水平的重要標準,而要以翻譯作品的文學性和文化差異應用層次的深入程度來評判翻譯水平的高低。 在翻譯作品時,要設身處地地想到作者的民族、種族以及所處的時代、個人經(jīng)歷等。 這些文化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加入作品的翻譯中,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體會作者內(nèi)心的感情世界。 同時,借助網(wǎng)絡平臺拓展資源,通過電影、新聞報道、文學作品、短視頻來了解西方國家最新的語言特點和動態(tài),體會不同文化下語言文字的碰撞與溝通。
如中國人對于孔孟之道的中庸思想的體會較深,而外國人講究一板一眼的處事方式。 單純將兩者之間對接,會出現(xiàn)“不解其意”和“詞不達意”的文字疑問。在翻譯工作和教學時,在語言結構上應充分考慮二者之間的差異。 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要盡力提取兩種文字語言之間的切合點,并加以規(guī)劃和描述。 不同的宗教體系對于人類的起源和活動方式有著自己不同的觀點,對于善惡懲罰的一些價值觀有著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在翻譯時要接近翻譯對象的語境,如英語語境中的“上帝”翻譯為中文,再用“上帝”這個字眼就顯得格格不入。 但是這不是絕對的,隨著文化交流的愈加頻繁,在不同題材的文字中要做到靈活應變。
語言是文化表現(xiàn)的窗口,同時也是文化靈活展現(xiàn)的背景。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會對語言文字的轉換與溝通產(chǎn)生一定的隔閡和壁壘,在了解這些差異后,才能打破兩者之間的鴻溝,更精準地去將翻譯工作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出來。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跨文化翻譯意識的培養(yǎng),設置課程時,要將文化背景的相關教材引入到課堂中,并積極拓展反映時代與文化氣息的交流資源,逐步提高學生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