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課在校園課程教學中越來越重要,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會在科普閱讀中提升,知識視野會在科普閱讀中擴展,學習興趣會在科普閱讀中越來越濃。而閱讀的內容及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讀一本書,也可以是讀一篇文章,還可以是觀看一部影片。
關鍵詞:科學課;科普閱讀;科學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44-0028-02
引 言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jīng)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學科的?!苯炭茣倘恢匾?,但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來自大量、有效的閱讀,科學課的學習也不例外。
一、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樂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動機是學生學習、閱讀的最初動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通過圖文、視頻、音樂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科普閱讀興趣,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更好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科普閱讀的文本上[1]。教師可以通過人機互動、小組交流等方式,增強科普閱讀活動的互動性、交流性、探究性,讓學生配合協(xié)作,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例如,在教學“太陽系大家族”時,由于學生對太陽系內的恒星、行星、小行星、衛(wèi)星、彗星等并不了解,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設計制作了融合文字、圖像、視頻的網(wǎng)絡課件,分類提供了大量精選的閱讀材料,以小組闖關競賽的方式進行教學。
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運用平板進行自主學習,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整理信息,小組交流,展開競賽。課堂不再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學習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充分釋放。
學習不僅僅是對語文、數(shù)學、英語知識的學習,而是更廣意義的學習。當前,不少家長更看重小學生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的成績,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的精力分散到其他事情上,特別是與這些學科知識不相關的事情上,就會指責學生,要求學生把精力放到做作業(yè)和學習課本知識上[2]。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會阻礙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興趣和愛好養(yǎng)成的階段,學生往往會在某一方面表現(xiàn)出天賦。如果家長和教師能給予學生適當?shù)闹笇?、更多的寬容和更寬松的時間,學生很有可能在科普圖書和雜志中找到科學的啟蒙點,甚至愛上科學。因此,父母要用包容的心態(tài)和寬廣的視野來面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給予其支持和幫助,讓學生在科普閱讀中找到歸屬感和興趣點,挖掘學生的潛力[3]。
教師可根據(jù)小學生天生愛表現(xiàn)的特點,開展講科學故事、介紹小動物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參加活動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使學生主動閱讀科普書籍。
二、精選內容,讓學生能讀
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的讀物?!碑斚?,各式各樣的科普讀物非常多,可謂書海茫茫,小學生求知欲旺盛,但受年齡、閱歷所限,對于科普讀物的篩選、辨別能力不足。這時,科學教師應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思想狀況、閱讀實際等,對科普讀物進行挑選,并對學生進行指導閱讀,從而以科學知識填充他們的頭腦,避免他們不加選擇、不辨優(yōu)劣地進行閱讀[4]。
教師應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圍繞教學主題,精選閱讀內容,方便學生快速閱讀,把握學習要點。例如,在教學“太陽系大家族”一課中,關于八大行星的閱讀內容很多,筆者選擇了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小學生能看懂的內容,形成短小的閱讀篇目,配上圖片,讓學生輕松了解了這些行星的特點,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目標。又如,在“水污染的危害”相關閱讀內容的選擇上,筆者不僅選擇了文字和圖片,還節(jié)選了短小的視頻,提供給學生閱讀和觀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目標,一是掌握基本的科學概念,并初步厘清不同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二是習得一定的科學研究技能和方法,并形成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及能思考、敢開拓、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科普閱讀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但是,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不盲目相信書本,學會質疑,并通過多種方式解決疑問。例如,針對一年四季的成因,學生通過閱讀很容易就能知道是地球傾斜著身子繞著太陽公轉形成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筆者引導學生運用三球儀進行了驗證,證實了地球斜著身子繞太陽公轉,使得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發(fā)生變化,形成了一年四季。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學生學會了質疑,通過實驗驗證了書本知識,加深了對四季成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讓學生多讀
古語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科普閱讀是對科學課教學的有效延伸。
1.圍繞教材內容推薦閱讀
學生的科普閱讀應立足教材內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熟悉學習內容,在課外閱讀的科普知識中自由翱翔[5]。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容,向學生推薦與之相關的科普書籍和科普電影,如推薦三年級的學生閱讀琴納與牛痘、居里夫人和鐳、李時珍與《本草綱目》等科學家與其科學成就的故事;推薦六年級學生觀看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還能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體驗,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立足家校合作持續(xù)閱讀
學生的成長主要集中在學校和家庭中。對于學生科普知識的熏陶,同樣離不開這兩個方面的努力。特別是科普閱讀,既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學,又需要家長的陪伴與支持。學生要想更好地進行課外閱讀,需要家?;ハ嗯浜?,在學校中教師進行指導,在家庭中家長進行督促。結合科學課教學,教師可以推出“家庭實驗室”計劃,讓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在家長陪同下進行科學探究。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相關材料,制訂實驗方案,預設實驗結果,結合閱讀材料制作有關實驗研究的PPT進行交流。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了收集、整理信息,給他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研究興趣,提高了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
3.結合學科整合推動閱讀
科普知識無處不在,廣泛滲透在其他學科中。例如,在課文《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中,作者通過“干涸的河床”“火星巖石的鉆孔分析”,證實了火星有水的推斷。學生可以通過語文課文學習體會到語言的準確性與生動性,并更好地了解探究事物的科學方法?!度祟惖摹袄蠋煛薄愤@篇課文介紹了人類向生物學習的例子,輪船、飛機、建筑設計等都留下了人類學習的影子,具體說明了人類拜自然為師,向大自然學習的情況??茖W課“觀察”介紹了魯班發(fā)明鋸子;“形狀與結構”單元介紹了蛋殼與拱形結構。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將語文課文和科學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就能在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仿生學知識,激發(fā)其對科學的興趣,讓其愛上科普閱讀。
例如,科普雜志《我們愛科學》創(chuàng)刊于1960年,是我國創(chuàng)刊最早的少兒科普刊物,由共青團中央主管,是全國少工委科普教育指定用刊,曾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全國百強報刊、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中國最美期刊,連續(xù)九次被列為百種優(yōu)秀少兒報刊,連續(xù)八屆榮獲中國優(yōu)秀少兒報刊金獎,還被中國科協(xié)和北京市科協(xié)命名為科普傳媒基地。《我們愛科學》堅持高質量、高標準辦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篇幅小,容量大,圖文并茂;既嚴肅又活潑,既時尚又經(jīng)典。該雜志以科學性、趣味性、可讀性吸引、陪伴了幾代少年兒童,已成為廣大中小學生的課外首選讀物,在同類刊物中獨占鰲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四、掌握方法,讓學生會讀
科普類文章有相應的閱讀方法。由于文體的要求,科普讀物的故事性和說明性較強。因此,教師應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一是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標題及篇章名稱。標題是文段的核心,通過標題,學生可以大體了解文章的核心內容及說明對象。二是讓學生學會瀏覽的略讀方法,整體把握中心思想。科普類讀物的說明性和故事性較強。不少科普類說明文章實行三段論,即“引出說明對象—詳細解說對象—總結說明對象”。這三者層層遞進,為讀者呈現(xiàn)一定的科普現(xiàn)象或事物。學生學會瀏覽,能夠提綱挈領,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體會科普內容,從而更好地把握說明對象的整體特征。三是厘清科普說明順序??破疹愇恼轮饕锌臻g、時間、邏輯等三種說明順序。邏輯順序又包含從原因到結果、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局部、從概括到具體、從總說到分說、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特點到用途等。例如,在教學《自然界的時鐘》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這一段共有幾句話,并用鉛筆在每句話的開頭標上序號,然后請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拿筆勾畫出這段一共介紹了幾種花,每種花分別在什么時候開放。這樣,學生可以很快發(fā)現(xiàn)這一段共寫了五句話,介紹了五種花,這些花兒的開放就是在向我們報時。通過這樣有針對性的引導閱讀,學生可以明白:大自然就是一座美麗的時鐘。
結 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在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科普閱讀,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陳幼華.論閱讀推廣的研究范式[J].圖書館論壇,2018(03):81-89.
周婷.高校圖書館科普經(jīng)典閱讀推廣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5,37(11):71-75.
張桂琴.小學生閱讀數(shù)學課外讀物的意義與實踐[J]. 江蘇教育研究,2012(07):11-12.
楊彥嫦.公共圖書館少兒科普閱讀推廣的實踐與探索[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7(01):47-50.
洪長勇.公共圖書館開展少年兒童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J].甘肅科技,2017,33(01):62-63.
作者簡介:方勇(1975.11—),男,江蘇揚中人,在職研究生,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