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市西固區(qū)福利路第三小學
關于小學生“寫什么”的問題,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寄語《新少年》的作者和讀者們,“希望你們寫那些知道得最親切的東西”“要挑了解得比較確切的,感受得比較深刻的來寫”。也就是說,學生盡量不受范文、案例等條條框框的影響,要表達個人的思想,打開思路,從而產(chǎn)生寫的欲望,寫出想寫的內(nèi)容。學生的寫作沖動是基于個人的思路和情感產(chǎn)生的,因此,教師需要調(diào)動學生“我手寫我心”的情感,放手讓學生想和寫,使得學生的思維不受禁錮,充分展現(xiàn)個性。
讓學生寫自己最為親近熟悉的人物,實際上也就是讓學生對這一人物進行“回憶式”的搜索。既然熟悉,腦海中就會立刻浮現(xiàn)這一人物,與其朝夕相處,對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印象深刻。當教師讓學生以此為寫作主題,他們則會有最為真實的生活素材。教師不必刻意要求學生如何寫人物的言行、人物的外貌、人物的特征,而是引導他們在腦海中勾勒出人物的整體特征。例如,有學生這樣寫道:“我最不喜歡媽媽嘮叨,一聽她嘮叨就心煩??墒俏疫€是愛她,因為她會給我做好吃的,會帶我去旅游。每天上床睡覺,她都會陪我,給我講故事?!睆淖掷镄虚g可以看出這位學生的媽媽給予自己孩子的愛,這種愛滋養(yǎng)著孩子的心靈,而孩子產(chǎn)生的小煩惱,又是“愛”之太深的結果,也是孩子逐漸成長的一種獨立宣言。當學生樂意去寫自己熟悉和親切的人物時,對于寫作就不會產(chǎn)生排斥,而是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能主動進行記憶搜索,自然而然地表達自己的個性聲音。
曾幾何時,“記一次有意義的活動”等命題作文,讓不少學生挖空心思,連連感嘆,到底什么是有意義的活動?他們東拉西扯,生搬硬套,盡管話語不多,但是已經(jīng)失去了寫作的真味。不妨,教師可引導學生,讓他們決定寫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記憶最為深刻的事情,不提過多要求,只是稍作點撥。事情的發(fā)生會給學生留下害怕、驚恐、快樂、開心等印象。有學生寫道:“有一天,我跟著大孩子到山上去玩,山上的野花開得很爛漫,我順手采了一些,打算帶回家插在花瓶里,可是一轉(zhuǎn)身,發(fā)現(xiàn)一個人都不見了,我嚇得大哭起來。正哭著,卻又看到他們一個個從躲藏的地方紛紛跑過來,原來他們在故意嚇唬我?!睂W生親歷了這一段“惡作劇”,留下了深刻印象。從這一習作中,教師可以看出孩童的天真爛漫。而學生因為不必刻意去想究竟怎么寫才能有意義,自己便會主動挖掘印象深刻的事件,現(xiàn)成的素材,拿來就寫,從中又回味了獨特的經(jīng)歷,也體會到作文的樂趣??梢哉f,讓學生寫什么、怎么寫,實際上就是一種練筆,從不會寫到有目的地寫,循序漸進,漸次進階。
盡管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深刻地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能力還不具備,但是,任何一件與其生活有關的事情都會帶給他們一種體驗和感受。教師引領學生感悟生活小事,可采取循循善誘的方法,讓學生能夠?qū)ψ约荷畹男∈绿岢隹捶?,或者是發(fā)揮想象力,讓小事成為催生小學生思維躍動的活化劑,從而使得學生能夠由淺入深地分析和體會。教師可讓學生想一想發(fā)生在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以及某件小事帶給自己怎樣的感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學生這樣寫道:“今天,我和爸爸過馬路,綠燈沒有亮,就有不少人開始橫穿馬路。爸爸告訴我,這樣非常危險,一定要記住‘紅燈停、綠燈行’。但是,為什么還有很多人不看紅綠燈,隨意橫穿馬路呢?爸爸說,這是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我在想,如果人人都遵守規(guī)則,那么,大家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讓學生通過習作方式講述身邊小事,可以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提高其對真善美的辨別能力,無形中也讓習作的意義更為多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優(yōu)秀的課文能夠帶給學生無限思考,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將自己的想象通過文字表達出來,一方面,讓學生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延伸主題;另一方面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意識,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例如,在教學《觸摸春天》一課后,筆者提出問題,安靜僅僅是觸摸春天嗎,她還會觸摸到什么?讓學生想象一下并寫出幾句話。有學生寫道,安靜還可以觸摸到夏天被曬燙的墻壁,觸摸到清涼的河水;還可以觸摸到秋天的大蘋果,聞到豐收的味道;還可以觸摸到冰涼的雪花,體驗踩雪的歡樂……進行這樣的延伸閱讀與感悟,就算是語言能力再差的學生都能寫出一兩句,這不單單是一種訓練,實際上也彰顯出學生的善良與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