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鋒
(甘肅省慶陽市寧縣金村初級中學 甘肅 寧縣 745200)
化學這門學科是初三新增的一門學科,這也表明學生和教師的壓力都很大,教師要在短時間內對學生進行化學這門學科的啟蒙教育,而學生也要承受應試教育的壓力。學困生“困”的原因不是因為智力因素,而是由于一些客觀因素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在農村初中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針對初中化學學困生表現出的種種現象,教師必須從根本上重視起來,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同時,幫助學生有效地進行化學學習,進而促進農村化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1.1 家庭影響。初中階段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且思維活躍、學習能力比較強。在農村,由于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一些家長的知識水平又不足以幫助孩子學習,家長因農活過多可能疏于對孩子的管教,孩子還沒督促學習自然就淪為學困生了。還有一部分家長思想老舊,認為農村的孩子就是以干農活為主,讀書無用的老舊觀念束縛了孩子對校園生活以及學習知識的渴望,老舊的思想抑制了孩子向上的希望,學困生也由此產生。
1.2 學生自身因素。農村教育可能沒有城市教育涉及的知識層面深,較為淺顯的知識不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但由于沒有加深對很多化學知識點的理解,導致做題時一知半解,甚至有時還會連蒙帶猜。一些學生以為自己理解了一些較為淺顯的知識就是完全掌握了這門學科的要點,自以為是的輕狂勢態(tài)也就造就了學生“眼高手低”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自身的原因導致未能讓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以至于學困生的數量仍呈增長趨勢。
2.1 捕捉學生閃光點,樹立學生自信心。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因獨特而可以綻放不一樣的光彩。學困生的智力和普通學生處于同一起點,只是因為一些客觀原因導致他們的學習效果不佳。所以,教師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利用他們自身的特點設置不同的問題,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能夠表現自身的機會,在他們回答問題時能夠給予鼓勵和表揚,讓學生樹立自信心,才能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對于農村學生而言,干農活的工具是十分常見的,所以在學習《金屬和金屬材料》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根據農村孩子的特點,就那些學困生自身的情況提出對應的問題,在滿足教學計劃的同時,提出的問題最好是學生能夠答出來的,一來可以增加學生自信心,二來可以給學生帶來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在今后化學的學習之路上更加積極。
2.2 克服心理障礙,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農村地區(qū)的學生大多較為內向,甚者害處出現自卑心理,家庭背景,經濟條件都有可能成為他們自卑的原因。所以,教師要善于和學生進行溝通,在了解學生基本情況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調整課程進度,進而保障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同時,教師還應該平等看待每位學生,過分對某些學生關注會使其他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落差,進而失去學習興趣,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例如在學習《氧氣的實驗室制取》這一實驗時,教師在演示完試驗后,可以請幾位同學上臺分別演示以下實驗過程,教師在他們操作的同時提出他們所需要注意的事項,以防發(fā)生安全意外,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也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3 組織教學活動,營造良好課堂氛圍。在課堂上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比生硬、死板的課堂講解更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單純的課堂講解實際上是教師“一枝獨秀”的過程,這往往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而組織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尤其是具有競賽性質的活動,能夠極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斗志,進而學習到更多化學知識。例如,在學習《化學方程式》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快速配平化學方程式的競賽,讓學生自由分組進行比賽,三分鐘內哪個小組配平的方程式最多則為獲勝,輸的小組要在下次上課時表演節(jié)目,一來鞏固了學生對配平化學方程式的熟練程度,二來營造良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課堂高效地進行。
總而言之,農村初中化學學困生的轉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它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這也說明,教育事業(yè)不容易。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耐心,要用心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多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以便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進而促進農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