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曉嵐
(廣西南寧市秀靈學校 廣西 南寧 530000)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睆慕桃詠恚矣脻M腔熱情傾注教育教學工作,辛勤耕耘三尺講臺,的確收獲滿滿。
每年春季學期開始,就要迎接廣西壯族“三月三”傳統節(jié)日,對山歌,吃五色糯米飯,祭祀是三大傳統習俗。而人教版語文八(下)第四單元《云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都是有關民俗文化的課文,如此應景,我自然不會放過教育實踐機會。
《云南的歌會》PK壯族“三月三”歌圩節(jié):《云南的歌會》以“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組織全文,側重寫唱歌人的智力比拼,寫環(huán)境自然成趣,寫場面氣勢壯觀,沈從文借寫云南的歌會,傳達他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的品味與贊美。學生作文以“歌圩歷史——歌圩現場——歌圩未來”謀篇布局,著力寫歌圩的傳統文化,寫歌圩的盛大場面,思考傳統習俗的傳承,學生借寫廣西“三月三”歌圩節(jié)來表達作為壯族兒女的自豪感和對傳統文化習俗的思考?!哆汉取防锉本┑倪汉嚷暸c廣西壯語也都各有千秋。習總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薄爸v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農歷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jié),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陀始祖的重要日子。現在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法定傳統公眾假日,自治區(qū)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壯族兒女在“三月三”假期可以多方參加各種民俗活動,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的自豪感。
《端午的鴨蛋》PK壯族“三月三”五色糯米飯:高郵咸鴨蛋是汪曾祺家鄉(xiāng)高郵的特產,多雙黃,質細,油多。讀課文的時候大家都垂涎三尺。壯族“三月三”五色糯米飯用純天然植物染料染色,黑、紅、黃、白、紫,色香味俱全,既是祭祖供奉佳品又是壯鄉(xiāng)美食,是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叭氯奔倨趯嵺`作業(yè)我布置學生跟家長合作完成五色糯米飯。收假之后班上開展美食分享活動。來自壯鄉(xiāng)武鳴的黃同學最有發(fā)言權,他用嫻熟的語言介紹了五色糯米飯制作全程,連我也大開眼界:“我和媽媽把楓葉和嫩莖放在臼中搗爛,等風干后浸入一定量的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后,把葉渣撈出濾凈,就做成黑染料液。黑染料汁要放入鍋中文水煮至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浸泡24小時。黃色染料夜可用密蒙花、黃梔子、黃姜等植物的果實、塊莖提取。將密蒙花煮沸,或將梔子搗碎放入水中浸泡,即得到黃澄色的染料液。也可用黃姜搗爛后與糯米拌均用力搓,可得黃色的糯米,可現做現蒸,不用浸泡。紅染料、紫染料是用同一品種而葉狀不同的紅藍草水煮而成。葉片稍長,顏色稍深,煮出來的顏色較濃,是紫色染料;葉片較圓,葉背長毛,顏色較淺,是紅色染料。液汁出來后,分別把不等量的糯米放入其中浸泡,等上色后放入蒸籠中蒸約一個鐘頭,便可蒸出黑、紅、黃、紫、白(糯米本色)共五色糯米飯。蒸熟后我們就可以擺成各種形狀?!秉S同學還做了PPT,繪聲繪色,他也帶了一盤蒸熟的五色糯米飯讓大家品嘗,果然入口清香。汪曾祺所說的端午節(jié)習俗,廣西也有,學生們還發(fā)現了壯鄉(xiāng)有一項很有特色的端午習俗——劃龍舟。每到端午假期,大家或到南湖或到邕江看劃龍舟比賽。
《春酒》里,甜甜的一杯春酒,是節(jié)日的珍品,是母親的驕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憶。寧同學和她奶奶做的艾草青團何嘗不是濃濃的親情?“我和奶奶把艾草洗干凈,放在臼中搗爛,再用艾草泥和糯米粉和均勻,擰成一個個胖嘟嘟的團子,壓扁,放在手心上,把事先準備好的芝麻糖、香菇肉末餡放在中間,再包裹起來形成圓球狀,放在墊了芭蕉葉的蒸鍋里,隔水蒸20分鐘,散發(fā)著淡淡艾草青香的青團就大功告成了?!比~同學把白頭翁糍粑的制作過程也說明的清楚明了,惹得同學們手癢癢,都躍躍欲試呢。
《俗世奇人》里,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間也不乏奇人高手如泥人張,好嘴楊巴,他們的特技讓我們嘖嘖贊嘆。那么在我們生活學習的這個集體中,又有怎樣的奇人特事呢?我順勢布置習作《我們班的“牛人”》。一石激起千層浪,班里沸騰了,學生開始對著某個有特長的學生笑,睡神、學霸、長跑超人、繪畫高手、網絡達人等等紛紛出臺?!八p手托著下巴,眼睛似乎在盯著擺在桌面的課本,可是微微的打鼾聲已經傳來。他被老師罰站起來,站起來也無濟于事,還是睡啊,他時而腦袋往下一沉,時而腦袋往回一縮,典型的釣魚狀,讓人哭笑不得?!弊魑慕涣髡n堂上,學生都能對號入座。
這樣,班級文化和語文課堂有機結合了。
立足教材又不拘泥教材,把語文課拓展到生活,開發(fā)了區(qū)域資源,師生互通有無,取長補短。課程基本理念(四)提到:“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合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fā)與之相適合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wěn)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持續(xù)地自我調節(jié)、更新發(fā)展?!比绻Z文教師和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共同開發(fā)本地資源課程,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語文課堂就不再是夢想,習總提出的“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