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娟
【摘 ?要】非連續(xù)性文本是一種常見的生活應用類閱讀類型。但在日常教學中,常有學生對非連續(xù)性文本的內容把握不到位,答題錯誤率高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筆者通過對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目的地閱讀”的把握,利用課文《故宮博物院》,引導孩子把握非連續(xù)性文本的答題方法,掌握有目的地閱讀方式,提高閱讀效率,提升答題的準確率。
【關鍵詞】有目的地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答題方法
引言
非連續(xù)性文本又稱“間斷性文本”,相較于具有敘事性、文學性的連續(xù)性文本而言,它是由邏輯、語感不嚴密的段落層次構成的閱讀文本形式。非連續(xù)性文本應用較廣,可涉及日常生活、經濟、科研等多方面的內容,是一種常見的文本類型。但由于非連續(xù)性文本通常由多則材料組成,整體篇幅偏長,信息呈現方式多樣,承載的信息容量大,讀起來要比連續(xù)文本更難。因此,小學生經常對該類文本把握不夠到位,信息提取不夠準確,導致答題錯誤率較高。為提升學生對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的把控能力,筆者巧借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目的地閱讀”策略單元《故宮博物院》一課,落實有目的地閱讀方法,幫助學生梳理非連續(xù)性文本的答題方式。
蘇軾曾提及:“書富如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這句話意思是說書籍多如煙海,其內容紛繁復雜,而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絕對不可能對所讀之物全部用一樣的力氣去閱讀吸收,而是根據各自的目的需要而不同程度地接受。蘇軾的觀點再次印證了“根據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閱讀策略的必要性。有目的地閱讀是一種具有明確指向和目的的閱讀智力活動。這種閱讀方式不僅能保證閱讀總過程的順利進行,還能保證閱讀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不旁支斜蔓,達到省時省力的效果。從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自身特點出發(fā),這種有目的地閱讀策略落實在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上正可謂是恰到好處。
1.現狀分析,問題呈現
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講,非連續(xù)性文本是一位“??汀保瑢W生從小學階段便開始接觸。然,筆者從實際教學中出發(fā),發(fā)現對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與把握是當下小學生的一大學習難點:文本信息讀不懂、答題沒有方法、錯誤率極高……問題層出不窮。
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一課《故宮博物院》是一篇略讀課文,是教材中出現的較為典型的非連續(xù)文本,適合教師進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方法的指導教學。這篇課文旨在讓學生在把握單元語文要素“根據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的閱讀策略之后進行遷移學習。但這篇課文由四則材料組成,篇幅較長,整課占據了6頁的版面。冗長的篇幅,巨大的信息量,使得大部分學生在初步閱讀時無法恰當地應用閱讀策略,讀文章時,霧里看花,無法較好地自主完成導讀部分所給的相關學習任務。
教學實踐中發(fā)現,當學生初步閱讀完課文后,部分優(yōu)等生可以憑借自己的閱讀經驗以及對信息捕捉的敏感性開始嘗試完成“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這一導讀任務。但大部分同學依舊感到比較迷茫,對如此之龐大的信息量無法較好地辨別,面對任務不知從何下手。因此,針對學生出現的閱讀困境,筆者嘗試化繁為簡,給孩子們帶來一堂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指導課,“手把手”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幫助其建構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方法,提升文本閱讀的效率。
2.提供支架,提煉方法
2.1瀏覽通讀,理清大意
《故宮博物院》一課文本篇幅長,包含的信息量大,如果學生帶著導讀任務“單刀直入”尋找答案,在把握不到位的情況之下,難免會出現斷章取義的情況,造成答題的失誤。首先,我先引導學生,暫不關注導讀部分出示的學習任務,采用“有目的地閱讀”的原則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用較快的速度瀏覽全篇,通讀過程中不急于抓取任何具體的細節(jié)信息,只完成一個任務:理清每則材料主要表現了什么內容?
這一任務提示指向對課文各則材料主要內容的大致了解。對于文段內容的概括,學生能較好地掌握歸納方式,因此很快得出答案:材料一是以文字版的形式,總體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的建筑情況;材料二聚焦太和門,講述了太和門的遭遇;材料三是故宮博物院的網站,提醒了參觀路線;材料四則是故宮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圖。通過通讀全文,理清文本大意,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有效信息的遺漏,對后續(xù)為完成具體任務而進行的有針對選擇閱讀材料有著先導性作用。
2.2明確目的,選擇材料
在把握每一則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任務要求。明確導讀任務:“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根據任務的引領,我們可以抓住該任務的關鍵信息“故宮參觀路線圖”,因此進一步解析任務——故宮的建筑、游覽方向是閱讀中必須把握的內容。根據這一任務導航,我們再次回到文本,發(fā)現只有材料一、材料三與材料四出現的信息與該任務有關,因此選定這三則材料作為關注對象,再次細讀。有目的地選擇與任務導航有關的閱讀材料,聚焦對應文本,使得閱讀更具指向性,目標更加明確。
2.3有效定位,圈畫關鍵
確定需再次關注的幾則材料后,接下來可縮小范圍,有目的地定位關鍵信息。通過上一步的任務分析,我們清楚,文章中出現的故宮建筑物、方位提示詞將是我們所需關注的重點信息,因此作出信息定位——找出并圈畫材料一中出現的關于故宮建筑物的名稱與方位引導詞,例如:“午門”“神武門”“端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南邊”“北邊”“進了太和門”“從保和殿出來”等;找出材料三參觀路線的指引:“單向參觀路線”“午門(南門)只作為參觀入口”“神武門(北門)只作為參觀出口”,從而明確參觀的行進路線方向。根據任務再次縮小范圍,有效地定位相關信息,并圈畫出關鍵詞,有利于對任務的再次把握。
2.4圖文結合,信息整合
圖畫是非連續(xù)性文本常見的呈現形式之一。為高效地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做到圖文結合,要引導學生將圖畫所承載的信息轉換成文字,或者將文字信息轉換成圖畫形式。在閱讀圖畫文本時,要注意關注圖畫注釋的提示:從材料四的注釋可知,陰影部分是未開放區(qū)域,為不可游覽區(qū)域。從注釋中,我們可以結合平面示意圖確定可游覽的區(qū)域范圍。接著,將材料一與材料四結合起來看。將材料一出現的建筑名稱與方位提示詞在材料四的故宮博物院平面示意圖中對照找到,將文字信息轉換成圖畫信息,疏通故宮博物院的整體布局與可游覽方向,從而為家人們設計出故宮一日游的參觀路線圖。
2.5小結提升,形成方法
通過《故宮博物院》的任務導航,手把手引導孩子嘗試運用有目的閱讀的方式,梳理非連續(xù)性文本的答題步驟:讀——選——定——圈——整。歸納小結后,現學現用,當堂讓學生進行學法遷移練習,完成導讀中的第二項任務要求“選擇一兩個景點,游故宮的時候為家人作講解”,并于課后完成一篇關于“新冠肺炎”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加強鞏固。
3.結語
在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中,懂得有效地利用“有目的地閱讀”策略,才能在閱讀中自動關注與目標任務有關的重要信息。帶著明確的目的閱讀,能較高效率地提取有效信息,杜絕了漫無目的地摸索,暫時摒棄與目標無關的信息內容,減少閱讀干擾,使閱讀更加具有針對性。
有效落實有目的地閱讀的策略,按步驟梳理非連續(xù)性文本的答題方式,將“讀”與“做”高效地結合起來,提升了閱讀效率,也提高了答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朱水平.統(tǒng)編教科書六上“有目的地閱讀”策略單元的教學思考[J].小學教學設計?語文,2020
[2]柯遠峰.小學高年級語文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