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必修2(以下簡稱必修2)第3 章第2 節(jié)“DNA 分子的結構”中,核酸堿基計算是一個教學難點。對于此部分內容,部分教輔只是直接簡單羅列出核酸堿基計算的相關公式,部分高中生物學教師通常直接將其引用,并讓學生識記應用。學生對公式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其識記僅僅是簡單的機械記憶,導致學生理解深度不夠,掌握不牢,最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生物學教師教學“越位”,即在生物學課堂兼授數(shù)學定理,以“復習定理,鞏固數(shù)學基礎”“制作模型,掌握基本關系”“利用定理,推導計算公式”“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為四環(huán)節(jié)進行講解,可突破這一教學難點,讓學生利用數(shù)學定理,理解、推導并運用推導出的公式解決相關問題,從而輕松掌握核酸堿基計算方法,發(fā)展邏輯推理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復習定理,鞏固數(shù)學基礎”是指生物學教師在生物學課堂,以數(shù)學教師身份,幫助學生復習、鞏固“解決生物學問題需要的數(shù)學定理”,為學生利用數(shù)學定理推導公式解決生物學問題打下基礎。
推導核酸堿基計算公式所需的數(shù)學定理是等比定理。該定理的生活應用場景較少,平常未能得到鞏固,大多學生到高中時已遺忘。因此,有必要在生物學課堂復習該定理。其內容是:若a/b=c/d=e/f=…=m/n(b、d…m ≠0;b+d+…+m ≠0),則(a+c+e+…+m)/(b+d+f+…+n)=a/b;證明過程如圖1 所示。
圖1
教師“越位”,以數(shù)學教師身份復習等比定理,可讓學生快速鞏固相關數(shù)學知識,助力生物學問題的解決;也可讓學生覺得教師的知識很“淵博”,無形之中提升教師魅力,體現(xiàn)了“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果。
“制作模型,掌握基本關系”是指讓學生利用DNA模型組件,制作DNA 物理模型,在模型制作中掌握DNA中堿基的基本數(shù)量關系。
制作的DNA 模型可高度簡化為圖2。從圖2 可直觀得到DNA 中堿基的基本數(shù)量關系為A1=T2,T1=A2,G1=C2,C1=G2。教師“越位”,以數(shù)學教師身份引導學生,運用數(shù)學中等式性質可得A1+A2=T2+T1,G1+G2=C2+C1,即DNA 雙鏈中A=T,G=C。
圖2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之一是“教學過程重實踐”。通過模型制作,“越位”引導,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真實發(fā)生。這樣的學習過程,符合《課程標準》教學理念與人類自然認識規(guī)律;既是知識的學習過程,又是方法的學習過程,體現(xiàn)了“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能讓學生對DNA 中堿基的基本數(shù)量關系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能讓學生“模型與建模”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
“利用定理,推導計算公式”是指讓學生利用相關數(shù)學定理,推導解決生物學問題所需的公式,以解決生物學相關問題。
以DNA 中堿基的基本數(shù)量關系A1=T2,T1=A2,G1=C2,C1=G2為基礎,利用數(shù)學定理,經(jīng)邏輯推理,可推導出很多核酸堿基數(shù)量計算相關的公式。常見的有:
其中,公式①②的推導很簡單,將(A1+G1)/(T1+C1)中的A1用T2替換,G1用C2替換,T1用A2替換,C1用G2替換即可,可用“非互補堿基之和的比值在已知鏈與互補鏈之間互為倒數(shù)”來對其進行概括,輔助記憶。公式③的推導則要用到等比定理,其推導過程如圖3 所示,公式④的推導同理。運用數(shù)學等式的性質,公式③除以公式④可得公式⑤,可用“互補堿基之和的比值在已知鏈、互補鏈和整個DNA 分子中相等”來對其進行概括,輔助記憶。
圖3
教師“越位”,以數(shù)學教師身份,讓學生利用數(shù)學定理,推導核酸堿基數(shù)量計算公式,能讓學生以理解的方式掌握公式,而不是簡單的機械記憶,從而降低學習難度,提高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初步掌握跨學科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方法,即使沒能記住堿基數(shù)量計算公式,也能在需要時臨時推導;學生的科學思維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得到了培養(yǎng)。
“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是指運用或變通運用推導的公式,解決生物學中的實際問題。
【例1】已知某雙鏈DNA 分子中,G 與C 之和占全部堿基總數(shù)的34%,其中一條鏈的T 與C 分別占該鏈堿基總數(shù)的32%和18%,則在它的互補鏈中,T 和C 分別占該鏈堿基總數(shù)的多少?
【答案】34% 16%
【解析】雙鏈DNA 中,G+C=34%,根據(jù)公式④可得G1+C1=34%,進而可得A1+T1=1-(G1+C1)=66%;又已知T1=32%,C1=18%,所以,A1=66%-T1=34%,G1=34%-C1=16%;根據(jù)DNA 堿基的基本數(shù)量關系可得,互補鏈中的T2=A1=34%,C2=G1=16%。
【例2】一個雙鏈DNA 分子中堿基A 占30%,其轉錄成的信使RNA 上的堿基U 為35%,則信使RNA 上的堿基A 為多少?
【答案】25%
【解析】部分學生初讀此題,會有些迷惑,認為沒有計算RNA 中堿基數(shù)量的公式可用。教師講解過程中可設計“公式③~⑤是以什么為基礎推導而來?雙鏈DNA 的兩條鏈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DNA 其中一條鏈與由其轉錄而來的信使RNA 有沒有這種關系?公式③~⑤能用于計算DNA 與由其轉錄而來的RNA 中堿基數(shù)量嗎?”問題串,讓學生深度思考,明確公式③~⑤適用于有互補配對關系的核酸鏈堿基計算。只不過在RNA 中,U 替換了T的位置,公式要做一點調整,將T 換成U。以本題來說,公式③應調整為(ARNA+URNA)/(ARNA+URNA+GRNA+CRNA)=(A+T)/(A+T+G+C)。雙鏈DNA分子中A=30%,則T=30%,A+T=30%+30%=60%,根據(jù)調整后的公式③得ARNA+URNA=60%,又已知URNA=35%,故ARNA=60%-35%=25%。
公式的推導應用,是為了快速計算核酸中堿基數(shù)量,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對其追根溯源,把握本質,靈活變通應用(如例2)才能最大限度發(fā)揮其作用。同時,公式的靈活變通應用過程也是科學思維這一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
總之,在核酸堿基計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越位”,兼授數(shù)學,能讓學生較輕松地運用數(shù)學思維,以數(shù)學定理推導相關公式,有效解決生物學問題,從而降低教師教學難度與學生學習難度。再者,運用數(shù)學思維推導并運用公式的過程,是一個以邏輯推理構建數(shù)學模型的過程,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模型與建模、邏輯推理的科學思維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事實上,生物學教師需要更多的“越位”,讓學生學會運用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哲學等知識解決生物學中的諸多問題。例如,運用物理學知識解決生物學動物運動問題,運用地理學知識解決生物的分布預測問題,運用哲學知識解決生物學遺傳與變異的辯證問題等?!霸轿弧苯虒W,能讓學生多學科同步發(fā)展,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這正是新時代教育工作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