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鎮(zhèn)江市委黨校 張美娟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隨著現代化社會的日益發(fā)展,國家治理越來越凸顯為一個社會最為重大的實踐課題。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是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是社會組織的立足點和社會資源的承擔者。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全面依法治國進入了非常關鍵的時期,隨著新的發(fā)展,治理面臨新的矛盾和挑戰(zhàn),成為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重點、難點。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法治化,是新時代加強基層治理的路徑選擇,對全面加強基層治理法治化建設,著力提升法治保障能力至關重要。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全面領導是確?;鶎又卫矸ㄖ位较?,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保證。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基層治理各方面的全過程,突出問題導向,完善治理機制。首先,學習和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有關基層法治治理的重要論述,明確黨的重點治理方向。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fā)展好”的重要指示,明確在基層法治治理過程中堅持以黨建為主要引領,進一步推進基層治理實現法治化,從而提升基層治理的能力。其次,黨全面引領基層法治治理,全面落實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鶎又卫硎菍崿F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尤其是法治治理?!爱a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保青l(xiāng)村振興的基本要求,要早日實現鄉(xiāng)村振興,基礎就在于治理有效。這就要求在基層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的現代鄉(xiāng)村治理體系,明確基層治理改革和完善的法治方向。再次,黨的全面領導引領基層法治治理,破解基層治理法治化過程中的難題。
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不斷提升黨建引領力,發(fā)揮黨建“領頭雁”作用,使黨的建設成為基層法治治理工作的“紅色動力”和“導向把桿”?;鶎臃ㄖ沃卫淼年P鍵和根本就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法治治理,黨的全面領導毋庸置疑是治理與發(fā)展的“紅色引擎”。隨著我國基層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基層法治治理也面臨基層政黨行動引領不足、法律制度不完善、實施法治不徹底、治理機制不健全、基層自治難以落實等現實問題。面對這一系列現實問題,要破解它們就迫切需要明確黨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地位,有效整合基層零零散散的黨組織和黨支部,以基層平臺為重要依托合理規(guī)劃,建立新的黨組織和黨支部,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重要作用,從而有效確?;鶎又卫淼姆ㄖ畏较颉?/p>
基層治理,不僅影響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的實現,而且關系到人民的自身利益。夯實基層法治治理的根基,關鍵要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心人民群眾的事,做到讓人民群眾滿意為止,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都有所提高,與此相應的人民群眾的要求也得到了提高,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多,基層治理更加艱難。要有效解決新時代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決不能靠“和稀泥”的方式,必須借助法治的手段進行治理,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解決基層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只有“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基層法治治理常態(tài)化,才能充分發(fā)揮法治的效能和作用,真正解決好人民內部矛盾和問題,從而為基層治理的創(chuàng)新提供法治保障,實現社會的安定有序。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法治化是一個重要課題,也是一個新的方式方法。治理的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展開的,面對人民群眾的訴求,政府部門要做到有求必應。首先,基層的治理法治化需要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執(zhí)法部門與老百姓之間要良性互動,解決好發(fā)力點與著力點的問題,完善基層扶助、政府履行法律職責的有效機制。其次,執(zhí)法部門要注意執(zhí)法方式,做到文明執(zhí)法、秉公執(zhí)法。區(qū)分好“日常執(zhí)法”與“非常執(zhí)法”,破解基層治理中的老大難和扯皮等問題,確保人民群眾的利益最大化。再次,關心關注人民群眾的熱點難點問題,針對基層治理遇到的難以破解的困境,建立智慧平臺,集群眾之力;針對長期遺留的歷史問題,可以建立訴調聯動機制,調解民眾之間的矛盾,解決民眾的訴求。總之,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法治化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找準癥結,分析原因,將力量下沉到基層,健全基層治理服務機制,讓人民群眾共享基層治理的成果。
基層治理要實現法治化,維護基層秩序安定有序,需要堅持在法治治理中不斷改革,在推進改革過程中不斷完善法治。制定針對政府部門和執(zhí)法部門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行政職能和職責權限,做到分工明確、負責到底、職權法定。政府部門如果只是循規(guī)蹈矩,機械地按法律規(guī)定的職責范圍運轉,必然會導致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其后果是執(zhí)法管理出現碎片化?;鶎又卫碓谏鐣卫碇刑幱诨A地位,與老百姓聯系也是非常密切,執(zhí)法管理“碎片化”的現象只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問題。在基層治理的實踐中各個執(zhí)法部門的工作都要落實、落地,需要各個部門之間、執(zhí)法部門與老百姓之間的有效配合。但是目前行政職能和機構設置都存在不足之處,職能分工模糊,機構設置龐雜,致使出現“看得見”“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見”的現實組合偏差。
因此,改革的首要方向便是解決執(zhí)法體制問題,整合職能相同或相似的執(zhí)法部門。一方面,在適應當地基層實情和經濟發(fā)展要求的前提下,通過歸并執(zhí)法部門、執(zhí)法機構,統(tǒng)一執(zhí)法力量,更大范圍地改革執(zhí)法組織結構。另一方面,加強多部門之間的協(xié)同協(xié)作,從而為公民提供無縫隙而非分離的服務。除此之外,基層治理的法治理念也是比較落后的。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實現基層治理法治化,就必須改革基層落后的法治理念。目前基層治理中“寬松軟”現象所帶來的治理難題,需要以“整體政府”的治理理念有效推進政府治理改革,推進政府各部門間協(xié)同協(xié)作,避免“碎片化”治理現象的出現,盡快實現將各級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等納入同一個治理體系,破除基層遺留的法治梗阻,解決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問題。
制度是解決基層治理法治難題的重要保障,在基層治理過程中把各種制度落實到位、貫徹到底,就能將制度優(yōu)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制度和治理是實現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兩翼”,兩者不可或缺。制度是破題難題的金鑰匙、治理的重要基石,有了完善的制度,就要想方設法執(zhí)行好、落實好。事實證明,制度執(zhí)行越徹底,治理效果越顯著,黨的偉大事業(yè)就越成功,人民就越幸福。如果不狠抓制度,將其作為擺設,治理也將成為空談,會出現各種越界、跑路、甚至脫軌的問題。近幾年來,治理責任不斷強化,力量不斷下沉,基層政府部門的管理事項越來越多,導致街道、社區(qū)職責加重。
因此,基層法治治理過程中重點要放在制度建設方面,通過制度來解決執(zhí)法部門依法履職和基層主體職責的問題。首先,完善基層治理的立法和制度體系。針對基層治理無法可依或無操作性法律規(guī)定的狀況,需要分層次分領域完善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治法制體系。其次,因地制宜制定法律法規(guī),建立健全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力量下沉進基層調研,根據調研結果結合基層治理的實情,制定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文件,在基層實施治理。最后,建立健全各領域、各部門綜合執(zhí)法的治理機制,實現基層治理機制全方位的轉變。綜合執(zhí)法包括公安、街道、社區(qū)和行政部門等領域,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綜合執(zhí)法,譬如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搭建平臺進行基層治理,破解基層執(zhí)法遇到的梗阻。
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fā)展新局面,闡明社會治理改革創(chuàng)新的方法論,為實現新時代基層治理法治化提供了實踐路徑。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最初提出的是“社會管理”,后來轉變?yōu)椤吧鐣卫怼?,我們黨一直在創(chuàng)新治理方式方法,從“共建共享”到“共建共享共治”的重大轉變,不難看出我們黨對于治理的重視程度,高度強調“治理”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這一重要論斷,為新時代強化基層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進一步明確了基層治理的方向。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中之重,基層安定有序國家才能安穩(wěn)興邦。首先,暢通渠道、搭建平臺,讓社會力量能參與、多參與、方便參與,構建覆蓋基層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其次,充分依托先進的科技手段,打造基層法治品牌,實現精細治理、精準服務,提升執(zhí)法部門的執(zhí)法素養(yǎng)。再次,基層治理法治建設中要堅持普法與守法相結合,要求基層民眾做到知法、守法。政府部門要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方法大力宣傳法律知識,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提高民眾的法治意識。從法治環(huán)境與法治領域來說,要傳播權責對等的法治觀念,加大法治知識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類公園、廣場、街區(qū)、社區(qū)長廊等場所建立法治文化陣地,定期舉辦“法治進街道、進學校、進社區(qū)”等宣講活動,努力提高法治的社會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實到城鄉(xiāng)、社區(qū)。”新時代在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過程中,以基層黨建作為引領,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探索,為實現基層治理法治化提供了實踐基礎。通過對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法治化的路徑探析,從而解決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法治難題,實現全面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