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競 何婷婷
隨著時代的更迭,自秦始皇以來,不論是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是人們的審美都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在不斷變化。尤其是貴族對陶瓷的要求更高,大多陶瓷精美、藝術精湛。隨著陶瓷器皿不斷地出土可知,古代的藝術水平被世人所稱贊。隨著古代陶瓷的出土越來越多,壽州窯受到關注,雖然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但是對當時的影響很深并占據(jù)重要地位[1]。文章下述內(nèi)容從陶瓷藝術的發(fā)展來進行詳細的研究,尤其是對壽州窯陶瓷的藝術特點以及裝飾特點進行科學的分析,為我國現(xiàn)代陶瓷藝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唐代歷史名窯中,壽州窯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其首次被發(fā)現(xiàn)于20世紀60年代,因此,被埋藏在地下十幾世紀的壽州窯陶瓷藝術的神秘面紗就此揭開,人們開始加強對壽州窯陶瓷藝術的特點以及文化價值進行分析。但是,在首次出土的大量陶瓷中,其壽州窯主要是一些以日常用具為主的陶瓷,大多表現(xiàn)為質(zhì)地粗糙、胎壁厚重、釉不及底、陶瓷的平底以及由于支燒工藝,導致陶瓷器皿的中心位置留下很多個釘眼。從出土的文物可知,該陶瓷難以與其他官窯出土文物的精美度進行比美,并且大致來看,無獨特之處,難以吸引人們的眼光,但是,卻恰恰相反,壽州窯陶瓷藝術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呢?
在大部分的陶瓷藝術中,主要通過花紋以及紋路設計來展示陶瓷的精美,但是,卻不能決定陶瓷的好壞,紋樣設計只是陶瓷藝術中的一小部分,色釉、肌理等才是決定陶瓷好壞的關鍵。在對陶瓷進行制作過程中,都會有意或者無意留下一些操作的痕跡。對壽州窯陶瓷進行分析可知,形態(tài)簡單、樸素為其主要特征,以此為前提,提高陶瓷的美觀度。其中陶瓷制作主要還是以日常生活實用為主,中國陶瓷藝術在生產(chǎn)過程中可知,形狀大多千篇一律,這是由于我國古代人以對稱為美,在陶瓷藝術中,形狀以正為主,不以千奇百怪為主。各種造型都是對實用、功能美進行展示,以對稱、均衡、靜態(tài)美為主基調(diào)進行造型的設定。不同時期,陶瓷藝術有不同的造型和裝飾,主要是展現(xiàn)當時的發(fā)展特點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歷史文化長河中,雖然隋代的發(fā)展是短暫的,但也是耀眼的,此時期的陶瓷藝術主要以壽州窯陶瓷為主,質(zhì)地細膩,顆粒小、釉色光亮,沒有花紋進行裝飾。壽州陶瓷藝術與北方青瓷特點相似,并結合南方青瓷的特點。在出土的隋代陶瓷中,其主要以實用為主,例如:碗、盤、壺、盞等。在壽州窯的發(fā)展歷程中可知,唐朝是其頂峰時期,同時也是壽州窯能夠流傳至今的關鍵時期。
與此同時,文章對壽州窯的創(chuàng)新精神進行分析。在早期陶瓷生產(chǎn)中,釉的主要作用就是使物體表面更加光滑,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釉同時也可以起到美觀的作用,當顏色釉出現(xiàn)之后,主要通過顏色釉來美化陶瓷器皿。在壽州窯中,瓷黃以獨特的釉色受到人們的追捧,并且除此之外,黑釉瓷和絳紅釉同樣也出自壽州窯。壽州窯以一種獨特的創(chuàng)新方式受到人們的喜愛,將北方陶瓷特色與南方相結合,通過黑、白兩種顏色糅合在一起,通過拉坯及其他的造型,使其成為陶瓷器皿[2]。加上一種透明釉,就會形成一種獨特的、變幻莫測、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陶瓷越來越精美,這與古代人的智慧有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壽州窯陶瓷藝術,其獨特的創(chuàng)新性,賦予陶瓷藝術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后世陶瓷藝術的發(fā)展做出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