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平
江西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江西南昌 330003
長期以來臨床對新生兒疼痛未產生足夠的重視與處理,原因可能與臨床工作者錯誤認為新生兒神經系統(tǒng)未發(fā)育成熟、新生兒對疼痛敏感性低、疼痛不會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fā)育與行為表現(xiàn)有關[1-2];但近年來有大量研究表明足月兒與早產兒出生后即已經具備了感受疼痛的能力[3],尤其是早產兒對疼痛的感知能力更敏感強烈,因此醫(yī)護人員為新生兒提供治療與護理服務中需重視觀察疼痛并及時處理[4]。新生兒疼痛主要由侵入性操作導致,常見的侵入性操作類型包括釆血、靜脈穿刺、肌內注射、動脈穿刺、腰椎穿刺等,疼痛感覺可能帶給新生兒一些不良影響,如增加心率與呼吸頻率,降低血氧飽和度等,為積極改善新生兒疼痛,加強對新生兒疼痛的管理已成為新生兒科亟待解決的問題[5-6]。本研究納入100 例行侵入性操作的新生兒,分析不同護理干預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侵入性操作的新生兒,采用電腦隨機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 例。觀察組中,男33 例,女17 例;出生時間3~10 d,平均(6.3±2.0) d;出生體重2.0~4.0 kg,平均(3.0±0.3)kg;其中自然分娩39 例,剖宮產11 例。對照組中,男35 例,女15 例;出生時間3~10 d,平均(6.6±2.2)d;出生體重2.1~4.1 kg,平均(3.2±0.2)kg;其中自然分娩40 例,剖宮產10 例。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所有新生兒家長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所有新生兒因篩查和診治疾病而接受侵入性護理操作;所有操作1 次成功。排除標準:操作前72 h 內使用鎮(zhèn)痛藥物患兒;危重癥新生兒;意識障礙新生兒;因病情需求進行輔助呼吸新生兒。
觀察組采取非藥物性護理干預,措施如下。①為新生兒營造溫馨舒適的環(huán)境: 降低操作形成的噪音,避免對患兒產生不良刺激,保證新生兒得到妥善休息,提前準備扶手椅,指導新生兒母親解開衣服,護士抱起新生兒,以面部朝上的姿勢貼在母親胸前,指導母親使用左手托住新生兒背部,右手托住新生兒臀部,確保新生兒肌膚與母親肌膚完全貼合,增加皮膚接觸面積,調整新生兒姿勢,平行或半傾位,新生兒一般保持全身赤裸狀態(tài),維持室內溫度>22℃[7]。護理中護士指導母親采用聲音與新生兒進行情感交流,如唱兒歌、輕輕撫摸新生兒的額頭等,用聲音吸引新生兒注意力,安撫新生兒。②為新生兒準備吸吮安慰乳頭:穿刺前開始吸吮,穿刺結束后如新生兒疼痛反應強烈情況下可哺乳少量糖水。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做好穿刺前準備、穿刺結束后如新生兒疼痛反應強烈輕拍其后背。
穿刺前、中、后均采用心電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新生兒的血氧飽和度與心率。采用新生兒疼痛評價量表(NIPS)評定疼痛程度,觀察內容包括啼哭、面部表情、呼吸形式、腿部、上肢及覺醒狀態(tài),分數(shù)0~7 分,評分高表示疼痛程度高[8]。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穿刺時、穿刺后30、60 s 觀察組的NIPS 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穿刺后30、60 s 的NIPS 評分低于穿刺時,對照組穿刺后30、60 s 的NIPS 評分低于穿刺時,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穿刺前觀察組的心率、血氧飽和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穿刺中、穿刺后觀察組的心率低于對照組,穿刺中、穿刺后觀察組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兩組穿刺中、穿刺后的心率高于穿刺前,兩組穿刺中的血氧飽和度低于穿刺前,對照組穿刺后的血氧飽和度低于穿刺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穿刺后的血氧飽和度低于穿刺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3)。
表1 兩組新生兒NIP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新生兒NIPS 評分的比較(分,±s)
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4.89±1.00 5.45±1.02 2.772 0.007 3.06±0.89 4.31±1.05 6.421 0.001 1.70±0.33 2.20±0.40 6.818 0.001 9.666 5.507 0.001 0.001 21.420 20.975 0.001 0.001組別 穿刺時 穿刺后30 s 穿刺后60 s t 穿刺后30 s 與穿刺時比較值 P 穿刺后30 s 與穿刺時比較值 t 穿刺后60 s 與穿刺時比較值 P 穿刺后60 s 與穿刺時比較值
表2 兩組心率的比較(次/min,±s)
表2 兩組心率的比較(次/min,±s)
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126.59±5.25 127.10±5.30 0.483 0.630 153.59±3.59 160.91±5.02 8.387 0.001 148.20±4.11 155.69±3.67 9.612 0.001 30.018 32.750 0.001 0.001 22.918 31.359 0.001 0.001組別 穿刺前 穿刺中 穿刺后 t 穿刺中與穿刺時比較值 P 穿刺中與穿刺時比較值 t 穿刺后與穿刺時比較值 P 穿刺后與穿刺時比較值
表3 兩組血氧飽和度的比較(%,±s)
表3 兩組血氧飽和度的比較(%,±s)
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95.12±6.95 94.77±7.02 0.251 0.803 90.26±4.22 85.59±3.90 5.747 0.001 93.60±3.05 90.11±2.01 6.756 0.001 4.227 8.083 0.001 0.001 1.416 4.513 0.160 0.001組別 穿刺前 穿刺中 穿刺后 t 穿刺中與穿刺前比較值 P 穿刺中與穿刺前比較值 t 穿刺后與穿刺前比較值 P 穿刺后與穿刺前比較值
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發(fā)生與機體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有關,本研究對象為新生兒,過往臨床認為新生兒神經系統(tǒng)未發(fā)育完善,導致其對疼痛的敏感性相對較差,臨床實際診療中對新生兒疼痛的護理干預未加重視,但近年來隨著大量的研究證實發(fā)現(xiàn)[9],不論是早產兒、足月兒在出生后均擁有敏感的疼痛感知力,疼痛感受對新生兒產生短期與遠期不良刺激,因此采取積極措施改善新生兒疼痛已引起臨床新生兒科醫(yī)護人員的普遍重視[10-11]。目前我國對新生兒疼痛的非藥物性護理干預措施相關的報道較少,本研究結果證實非藥物性護理措施對侵入性操作的新生兒的積極作用,包括減少疼痛對新生兒造成近期和遠期的不良影響,并以為省內廣泛實施開展新生兒侵入性操作疼痛的非藥物干預措施提供臨床依據(jù),增強醫(yī)護人員對新生兒疼痛非藥物干預管理的重要性認識[12]。
目前臨床解決新生兒疼痛的主要方法包括藥物干預與非藥物干預兩種,其中藥物鎮(zhèn)痛效果確切而明顯,但大部分的鎮(zhèn)痛藥物可能對新生兒產生副作用,因此在臨床無法得到廣泛應用;因此非藥物干預對新生兒疼痛的管理地位日趨重要,常用的非藥物干預方法包括袋鼠式護理、非營養(yǎng)性吸吮、口服葡萄糖等,應用具有一定優(yōu)勢[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穿刺時、穿刺后30、60 s 觀察組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穿刺前觀察組的心率、血氧飽和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穿刺中、穿刺后觀察組的心率低于對照組,穿刺中、穿刺后觀察組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發(fā)現(xiàn),觀察組為新生兒提供非藥物性護理干預,包括環(huán)境干預與行為干預,通過營造干凈整潔舒適安靜的治療環(huán)境,保護新生兒免受外界干擾與刺激,阻斷痛覺轉換、傳輸,激活抑制通路直接改善疼痛感受,降低對新生兒的傷害性刺激[15],且非藥物性護理干預措施有可操作性,不需遵醫(yī)囑,護士實施難度低、自由度高,在侵入性操作前后實施非藥物性護理干預可改善新生兒狀態(tài),維持生理狀態(tài)平穩(wěn)。行為干預包括袋鼠式護理、肌膚接觸、非營養(yǎng)性吸吮、口服糖水等,在新生兒口中放置安慰奶嘴,增加其吸吮動作頻率,可積極安撫新生兒情緒,降低其在侵入性操作中因疼痛導致的哭鬧表現(xiàn),維持新生兒安靜情緒[16]。在疼痛刺激強烈時口服糖水可幫助緩解疼痛;袋鼠式護理模式與肌膚接觸干預已經得到臨床證實該護理行為可減少疼痛引起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活性,緩解穿刺導致的疼痛感受[17]。多種非藥物性護理措施聯(lián)合應用效果明顯,可改善新生兒生理指標,增加鎮(zhèn)痛的途徑與累積效應,減緩新生兒激惹狀態(tài),降低心率,改善血氧飽和度的波動幅度,緩解急性疼痛,促使新生兒快速恢復安靜狀態(tài)[18-19]。
綜上所述,非藥物性護理干預可積極緩解新生兒侵入操作時的疼痛,減少對新生兒近期不良影響,盡管目前臨床對防治新生兒疼痛措施有了諸多進展,但臨床實際診療中新生兒疼痛的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反復的疼痛刺激可改變疼痛的處理過程,因此在臨床對新生兒疼痛的護理首要目標是減少疼痛性操作頻率。為提高臨床醫(yī)護人員對新生兒疼痛護理的重視程度,可從如下方面著手,包括加強對新生兒科醫(yī)護人員進行疼痛知識培訓,提高醫(yī)護人員對新生兒疼痛護理的重視程度,培養(yǎng)醫(yī)護人員在侵入性操作中采取防治疼痛護理措施的主動意識,降低優(yōu)創(chuàng)操作導致的疼痛刺激,提供輕柔、準確的護理服務,降低疼痛引起的新生兒不良效應與機體傷害。臨床對新生兒可需要使用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時要采取謹慎態(tài)度,醫(yī)師認真考慮利弊,慎重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