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家庭教育”,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才是合適的?今天我有幸聽了家庭教育父母“童”學公益課堂的“讓愛與青春同行ー一青春期心理健康漫談”的講座后,我給出的答案是:能夠給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足夠的心理養(yǎng)分的家庭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的。
我周圍的很多父母都持有這樣的觀念——“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每天送孩子上學就是在接受教育,與我們父母沒有關系”。而孩子們所能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往往也相當粗暴、簡單:聽話了就受到表揚,不聽話了就要受到斥責;考試考得好了,就有豐厚的物質獎勵,考得不好,就是劈頭蓋臉的責怪、抱怨,甚至一頓揍;遇到了困難或受了委屈流眼淚,也會被罵作是“沒出息、沒用的孩子”。父母曾說過的粗俗的話語,在類似的情境下,孩子也會照著一字不落地脫口而出;父母不當?shù)男袨橐矔缓⒆觽冄杆倌7?。殊不知,這就是所謂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這就等于我們正在親手毀了我們的孩子。打著“為你將來好”的旗號,逼著孩子一定要考進前三、考入某名校這樣的教育方式也不可取,壓力那么大,孩子現(xiàn)在都不好了,哪還管得了什么將來呢!因此,父母要做出改變!我們給孩子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源源不斷的愛與包容: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接納孩子的壞情緒所引發(fā)的叛逆,接納孩子脆弱心靈的雙向性。我們給孩子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無條件的尊重:首先父母要尊重自己,從心底認可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給孩子創(chuàng)造“尊重自我”的氛圍與模仿對象;其次父母要承認孩子是個有理想、有情感、有追求的人,即尊重孩子的想法與選擇。我們給孩子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真誠地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能夠處理好眼前的事情,相信孩子可以很好地面向未來。我們給孩子的家庭教育應該是設身處地地交流與溝通:允許孩子發(fā)言,允許孩子發(fā)表對事物的不同觀點與看法。當孩子遇到困擾時,融入孩子的內(nèi)心,真正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想做什么。
“幼兒養(yǎng)性,童蒙養(yǎng)正”,如果這兩個時期我們已經(jīng)錯過,那么“少年養(yǎng)志”就一定要好好把握。孩子的教育與培養(yǎng),最需要父母溫暖的關懷和細膩的愛。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條件地愛孩子,而愛孩子的最高境界莫過于父母相親相愛——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溫暖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見證父母生活的幸福,給孩子定格父母在一起看書學習的安靜平和,等孩子長大離家,走上自己的人生路時,這些充足的心理養(yǎng)分,會讓孩子動力十足、精力充沛、幸福滿滿。把心安下來,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給孩子的心靈澆灌充足的愛與養(yǎng)分,改變自己,努力幫孩子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
肥東縣寶翠因小學五(3)班簡愛家長
指導老師:張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