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藝璇 孟 超/焦作大學
針對當前職業(yè)教育與社會需求不符,職業(yè)院校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突出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和開放性等問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開始被廣泛研究和應用。這一模式秉承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打破“死讀書,讀死書”的舊教育格局,將傳統(tǒng)教學資源變革與發(fā)展。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對于新形勢下創(chuàng)新型應用人才培養(yǎng)具有推動作用。而數字化教學資源無疑是支撐這一教學模式推行的強有力保障[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建立開放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0—2020)》也把優(yōu)質的數字化資源建設與共享列為五大行動計劃之一,提出”建設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教育云資源平臺,匯聚百家企事業(yè)單位,百萬名師生開發(fā)的優(yōu)秀資源。
數字化教學資源利用互聯網傳播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給一體化教學提供了空前的便利與支持,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且可以更加有效的塑造出劃時代的意義[2]。學生通過接觸數字化教學資源,不僅可以獲得構建知識的能力,還能得到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根據已有的思維結構與知識背景,根據自身的知識體系,結合相關教學資料及學術知識,最終得出自己的觀點。數字文化因自身特色形成的DIY學習理念已經成為網絡的標識性文化符號。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就是對以往傳統(tǒng)的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做了顛覆性的挑戰(zhàn),它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和“做”結合起來,將理論與實踐對接,把學生從課本中解放出來,并將專業(yè)理論課與生產實習,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重新分解,整合。它的核心是實踐教學,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著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yǎng),將學習從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
當前科技的發(fā)展使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為教學做一體化提供了便利。MOOC平臺上目前成熟的課件越來越多,標準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知網,清華同方等平臺亦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搜索和多媒體在線互動討論等功能。目前,這些資源已經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廣泛認可,如果各大院校能加以重視和更好的利用,那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jié)的問題也能得到較好的解決,并能最大限度減少教學做課程之間知識重復的問題[3]。
一體化教學模式從教師主講的單項指導模式轉變?yōu)榘l(fā)現性學習,從學生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學習知識的渠道和媒介也不再單一。那么,通過線上學習的方式,在線上課,資源可以多次利用,重復利用,并且相互借鑒。并且,還可引入一些國外先進的教育辦學理念,例如“翻轉課堂“即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教師不再占用課堂時間來講授信息,因為這些內容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課程學習就可以自主完成。
1、使教學手段多樣化
運用多媒體展示等傳統(tǒng)的數字化教學方式就已經比早前的板書展示更生動直觀,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更新,各院校自身的教育資源不斷通過網絡平臺完善,數字化建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教學資源通過數字化處理和加工形成新的資源,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便于實現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
2、優(yōu)化教學方式
以慕課為代表的開放性在線學習平臺,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和課外自行通過視頻授課的方式學習課程內容,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課堂,提高了課堂效率。
3、平衡各地區(qū)的教育資源
在國家統(tǒng)一規(guī)范指導下,高質量高水準具有超強示范性,帶來新穎的內容,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科研實踐。慕課上一大批名師的公開課為全社會享有,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得到全民共享使各地區(qū)的教育資源協(xié)調發(fā)展。
目前,大多數學生存在學習能力不強,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探究性欠缺,很多學生不喜歡長時間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尤其是純文字性的口述授課,如果能夠運用數字化手段引導他們進行手動實踐和操作訓練,無疑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現在,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而一體化教學模式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課題,同時,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和運用程度對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校信息化進程不斷深入,信息技術越來越多的運用到教學中。在相關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對傳統(tǒng)紙質教材的需求逐漸擴展為對更加多樣化的教學資源的需求。近年來,全國各地高校開展了硬件設施的更新和完善,促進了數字教學資源的快速普及和應用。各大開放性教育平臺資源越來越規(guī)范化,內容含金量越來越高,得到了更多教育機構,學生,社會人士的認可。
國家啟動全面推動數字化資源建設,學校積極參與開發(fā)和應用, 數字化資源的建設促進了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但是真正運用到教與學的實際操作中的作用并不顯著,所以,現階段建設的核心應該放在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推廣。國家教育部門目前已經開發(fā)了基礎教育資源庫以及高等教育精品課程資源等項目,形成了一批比較優(yōu)秀的資源共享系統(tǒng),并依托國家精品課程共享服務平臺,由國家精品課程資源中心主持建立了全國高校課程資源聯盟,并致力于推動高校優(yōu)質課程資源的建設和共享。目前,國內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內容從以文字,圖片為主向音頻,視頻方向發(fā)展,豐富了教學資源的形式。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中明確指出,十三五期間以“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目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已經步入正軌,截止2017年底,將近70%的職業(yè)院校教師開始使用網絡課程教學,怎樣將它更好的運用到高等職業(yè)院校的教學實踐當中成為重中之重。各大高校應當結合學校所在地經濟發(fā)展的方向及當地特色產業(yè)的發(fā)展,靈活的制定教學內容并充分的利用好已有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此外,各大院校之間應當建立聯盟合作,探討在線學習,并共同就多校學分互認,建立跨平臺,跨數據庫的可自我發(fā)展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謀利。
所有的數字教學資源都是基于課程的知識體系之上,這些數字資源的廣度和深度遠遠大于課程的內容,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重組。因此,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借助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便捷性、高效性和強互動性,可以構建一個滿足一體化教學需求的資源平臺,提高課程質量和教學質量。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以技術帶動教育思想改革,以新型教學理念帶動技術創(chuàng)新與教法改革,從而對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工作的推進起到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