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瓊 田玉峰
巴蔓子,生于東周末年的臨江城(今重慶忠縣),是巴國忠義將軍。
據(jù)《華陽國志》記載:“周之季世,巴國有亂,將軍蔓子請師于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國既寧,楚使請城。蔓子曰:‘籍楚之靈,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頭授楚使。楚王嘆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為!’乃以上卿之禮葬其頭。巴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
又清道光《忠州直隸州志》記述:“周為巴國地。(《華陽國志》: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以子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豐都,后治閬中。戰(zhàn)國時,與楚婚。及七國稱王,巴亦稱王。按周末巴國內(nèi)亂,將軍蔓子求救于楚,許以三城,楚救巴。遣使索城,蔓子刎首存城。)”
巴蔓子“刎首留城”的壯舉,感染和影響著世世代代的巴渝兒女。2005年,巴蔓子被評為重慶歷史文化第一名人,成為重慶人文精神的代表。
“上三步,下三步,中間有棵黃葛樹”,是忠縣人熟悉的一句民謠,傳說為巴蔓子殉國之地。古城墻尚存片段頂端立有一石碑,上刻“巴蔓子刎首留城處”八字。但因地處庫區(qū)二期水位下,此地已淹沒。
巴蔓子的事跡曾廣為流傳?!端伪痉捷泟儆[》卷六一就轉(zhuǎn)載了《華陽國志》中關(guān)于巴蔓子事跡的記述,說施州(今湖北恩施)迄今仍有巴蔓子廟,又說巴人“士頗尚氣”,便顯示了“有巴蔓子代節(jié)死義之遺風(fēng)”的緣故。
《蜀中名勝志》卷十九也記述,忠州治西北一里,有蔓子冢,“巴王廟在州東一里,神即蔓子將軍也”。清代忠州知州王爾鑒題巴蔓子墓楹聯(lián):“頭斷頭不斷,萬古須眉宛相見;城許城還城,年年青草青墓門?!痹谥貞c七星崗巴蔓子墓,有古聯(lián)嘆詠道:“霸業(yè)久銷沉,楚子何曾留片土;荒墳猶聳峙,將軍依舊鎮(zhèn)三巴。”
唐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李世民感念巴蔓子義懷忠信,改“臨州”為“忠州”。巴蔓子的忠勇、忠信、忠義、忠孝、忠良鑄就了“忠文化”的內(nèi)涵。
忠州人民尊巴蔓子為巴王、土主,歷朝歷代以盛大的廟會——“三月會”膜拜、祭奠。據(jù)《忠州直隸州志》載:“土主廟,在城東門外,建時無考。明萬歷中,知州賀國樹,倪伯重建??滴跫仔纾菸淞抑亟?,道光五年,知州吳友篪率紳士重修,一名忠烈祠?!泵鞔抑菘h令陳秉彝在《禁土主廟大燭記》中,對“三月會”作了詳盡的記述:“每值會期,旗幟塞巷,金鼓鳴街,彩亭錦棚,相望盈道,鄉(xiāng)城士女,走相擁擠,其男女之別已不講矣……”
巴王臺相傳為巴蔓子點將之臺,地址在今忠州中學(xué)門前。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時,曾前往登眺賦詩:“迢迢東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臺。巴歌久無聲,巴宮沒黃埃……”
為了保巴國的完整、百姓的安寧,巴蔓子義無反顧地犧牲了自己,這種為國為民、顧全大局的行為,已經(jīng)融人忠縣人的血與肉,成為歷代忠縣人所追求的精神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