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靈
◇重慶南岸廣益中學內(nèi)的防空洞(陳正渝/攝)
防空洞是重慶一道獨特的風景。由于山高路陡,山城人民從古時便依山就勢挖掘山洞躲避戰(zhàn)亂、匪禍??箲?zhàn)時期,防空洞不僅是守護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屏障,也為生產(chǎn)制造軍需物資甚至飛機提供了有利條件。
防空洞是如何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且聽娓娓道來。
中國古代城鎮(zhèn)筑城墻、挖護城河,鄉(xiāng)村人家修碉樓、設關隘,都是為了防御戰(zhàn)亂和防止土匪搶奪財物。而居住在偏遠山村的鄉(xiāng)民,則在深山懸崖挖鑿山洞避難。
山洞大小不一,有的上百平方米,有的幾十平方米,隱蔽而不被人覺察。選點的時候,鄉(xiāng)民們充分考慮山洞附近要有水源,或將洞里巖石滲出的水儲存,以備不時之需。洞中藏有糧食、稻草和簡單的生活用品,以及長矛、刀棍等工具。
挖洞人家中都備有一個可到達洞口的木樓梯。一旦遇到戰(zhàn)亂或土匪,主人帶著值錢的東西,扛起木樓梯,迅速跑到山洞躲藏。為了不暴露目標,躲藏期間一般吃干糧、喝生水,不到緊要關頭或黑夜,不得生火煮飯和取暖。
根據(jù)洞的大小和巖土堅硬程度,人工開鑿一個石洞需要幾個月至幾年不等。重慶市云陽縣水磨鄉(xiāng)有個田灣大巖洞,由龔姓人家開鑿,前后請幾十個石匠,用五年時間才完成,花費上千兩銀子。
田灣大巖洞開在半山腰,四周都是松樹林,順著崖邊的羊腸小道才可到達洞口下方。洞口在一塊巨石的中間位置,高、寬一米多,極為隱秘。躲藏在洞里的人一旦遇敵進犯,就用長矛、石塊抵抗。洞外地勢險窄,洞口又小,易守難攻。
云陽人工開鑿山洞,用作防御目的的歷史始于清朝,到民國初期更甚。據(jù)《云陽縣軍事志》記載,全縣人工開鑿的防御山洞有42個。
◇萬州甘寧滴水巖天然洞穴建的巖居(汪昌隆/攝)
萬州區(qū)郭村鎮(zhèn)木匠溝兩邊的崖壁上有22個人工石洞,鑿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疑為當?shù)厝硕惚軕?zhàn)亂或土匪的臨時棲身之地。這些石洞通過棧道進入,每個洞呈矩形,長、寬均為2至3米。洞室地面低于洞口約70厘米,室壁相同高度鑿有凹孔,可懸空安置木棒,上面鋪板防潮。
有些鄉(xiāng)民也利用隱蔽的天然洞穴藏身。位于大巴山區(qū)的城口縣自古交通不暢,人煙稀少,匪盜甚多。清朝時期,全縣有20多處天然洞穴供鄉(xiāng)民躲避??h城往南100公里有一個紅巖洞,在一座大山背后的懸崖間。鄉(xiāng)民們先用長木梯子爬到一塊凸出的石頭上,再橫過20米左右的木橋才到洞門。洞內(nèi)寬闊,有泉水。清嘉慶初年遇戰(zhàn)亂,曾有500多人避難于洞中。
縣城往東60多公里的紅花梁山下有一個觀音洞,洞口在一條大路邊,只有兩米見方。洞內(nèi)卻有10多米寬,長達一二十公里,能容幾千人。洞內(nèi)臨大路一面的石壁中有縫隙,可見路上情形。清代,鄉(xiāng)民避難于洞中,從石縫中放冷槍,擊斃了很多土匪。土匪不知洞內(nèi)情況,不敢輕舉妄動,后來害怕得連這條路都不敢走了。
清道光《城口廳志·山水志》載,縣城西約45公里的太平洞有并列兩個洞口,入洞幾十米后相通,洞頂有孔透光,洞底有暗河。據(jù)說嘉慶初年,避難的鄉(xiāng)民在洞里發(fā)現(xiàn)了考金石,可辨金銀真?zhèn)巍?/p>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防空問題已不可回避,國民政府于1933年確定了防空建設方案,隨即建立防空機構和教育機制。
1936年8月1日,四川省防空協(xié)會重慶辦事處成立,重慶市長李宏錕兼任處長,警備司令李根固兼任副處長。10月,官民合組的自衛(wèi)組織重慶防護團宣告成立,負責執(zhí)行具體的防空任務。
◇入防空洞的宣傳標語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國民政府電令全國各地挖掘防空壕、洞,以躲避日機空襲。1937年9月1日,重慶市防空司令部成立,隸屬四川省防空司令部,李根固兼司令,李宏錕兼副司令,第21軍航空副司令蔣逵兼參謀長。
防空司令部剛成立,立即組織指導市民及各單位挖筑防空壕、洞。當年10月,重慶防護團在大梁子中央公園(今人民公園)挖筑了一個防空坑道,上面鋪石條,覆蓋0.6米厚的三合土,再用樹枝和草木偽裝。這是一種簡易的掩蔽工事,是重慶挖掘的第一個防空洞。
1938年2月18日,日機第一次空襲重慶,在廣陽壩投彈12枚,炸傷四人,毀房兩棟,防空形勢變得嚴峻。重慶市防空司令部因此改組為重慶防空司令部,直屬航空委員會。由于沒有了行政區(qū)劃局限,防空范圍和轄區(qū)擴大到市區(qū)周邊的32個縣。
重慶城是長江和嘉陵江匯合處的一個半島,三面臨水,如遇日機空襲,人員難以疏散。第21軍原炮兵司令藍田玉建議,在市區(qū)內(nèi)修建一些互為相通的隧道,作為緊急避難場所,防空司令部采納了建議。
1937年12月22日,成渝鐵路工程局開始踏勘隧道選址,計劃挖筑朝天門至通遠門和南紀門至臨江門橫縱兩線、全長為3722米的防空大隧道。1938年2月,國民政府財政部決定撥款20萬元用于隧道建設,第一期撥款3萬元于7月到位。8月1日,大隧道工程處正式開工,分段挖掘。
到1940年2月,挖通相連的隧道有六條,總長2600米,建有13個進出口,隧道平均寬度約2.5米,洞頂土石層厚度因地形而異,一般10至30米不等,有效容量為10080人。為保證洞內(nèi)通風,原計劃開鑿17處垂直豎洞,已完成7處。
隨著日機對重慶城的轟炸不斷升級,1940年8月19日至20日,日軍竟出動飛機370多架次,連續(xù)轟炸重慶,重慶城區(qū)、江北及郊區(qū)均遭破壞,損失慘重。面對日機的頻繁轟炸,重慶防空司令部決定,將未竣工但已完成的部分隧道提前投入使用。
1941年6月5日晚,日機24架分三批襲渝,空襲長達五個小時。全城警報響起,市民慌忙奔向就近的防空工事。霎時,位于市中心、于一年前提前開放的防空大隧道人潮涌動。其中十八梯、演武廳、石灰市三段隧道的避難人數(shù)超過正常容量的一倍,達到6500人左右。
由于發(fā)生在夜間,通風照明設備被炸斷,加之人多空間小,洞內(nèi)嚴重缺氧。此外,管理人員緊鎖隧道門,沒有利用空襲間隙組織避難者外出換氣,致使大量民眾死亡,釀成駭人聽聞的大隧道慘案。
慘案發(fā)生后的第三天,大隧道建設工程移交重慶市工務局管理,隨即成立重慶市防空洞工程處,對大隧道進行技術改進。
是年11月,重慶市政府發(fā)布《重慶市市民自建防空洞辦法大綱》,要求100人以上的商號和公共娛樂場所自建防空洞。一些銀行、客棧、醫(yī)院等,為了躲藏方便、快速,利用房前屋后適當?shù)奈恢瞄_始挖筑防空洞。川東醫(yī)院(今重醫(yī)附二院)在靠江的城墻外也挖了幾個防空洞,除躲避空襲外,還存放貴重物品。
因建設資金不足,防空機構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把城區(qū)洪崖洞、安樂洞等崖洞改造為防空洞,在觀音巖、九尺坎、滴水巖等崖坎的外側建起土磚墻,也修建了防空洞。
重慶市防空洞管理處統(tǒng)計,截至1943年11月,全市共有各類防空工事(防空洞、壕、鋼筋混凝土掩體等)1823個,總長度8.4萬米,容量為44.5萬人。其中,公共防空工事282個,長度計1.9萬米,容量共計11.26萬人;私有防空工事1541個,長度共計6.5萬米,容量為33.24萬人。市區(qū)人口經(jīng)過疏散后,基本可滿足防空避難需要。
在重慶市萬盛經(jīng)開區(qū)叢林鎮(zhèn)(原南川縣叢林溝)的山嶺中,有一個名為??椎奶烊淮笕芏?,縱深300米。洞內(nèi)鐘乳石千奇百怪,一條溪流從深處淙淙而出,洞外四面青山環(huán)擁,紅葉映山,風景幽絕??谷諔?zhàn)爭時期,這里誕生了第一架國產(chǎn)運輸機。
時間追溯到1937年。當時,由國民政府和意大利合建的中意飛機制造廠在江西南昌遭到日本海軍航空隊的轟炸,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決定將飛機廠西遷重慶。
◇1944年,搬入防空洞的重慶紡織廠
◇巴人汲水圖(徐悲鴻/繪)
為了尋址重建,11月8日,重慶航空站站長張式群致函南川縣政府:“查南川縣屬附近有一個可容2萬余人之山洞,地形隱蔽,能否適宜儲藏軍用品?”11月17日,南川縣長陳文藻函復:“本縣山洞頗多,而最適宜儲藏軍用品者,尚推叢林鄉(xiāng)屬之海孔洞,交通便利……外可筑城墻,以資防守?!蹦甑?,重慶行營總務處派少校副官廖一民前往實地踏勘,確定征用??锥锤浇锏?000余畝作為軍事基地,將中意飛機制造廠遷到??锥?。
1938年,遷至??锥吹闹幸怙w機制造廠,更名為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制造廠,內(nèi)部慣稱“南川飛機廠”或簡稱“第二飛機制造廠”,對外通訊秘密信箱為“南川叢林十號”。
人們運來機器設備和材料,在洞里建起一幢1200平方米的三層樓房。為了不被敵人發(fā)現(xiàn),還在洞口上方種植了大量青樹。
經(jīng)過一年多的建設,??锥闯蔀橐蛔[秘的工廠,而飛機廠最核心的生產(chǎn)車間就設在海孔洞里。洞口架有機槍,山頂設有崗哨,除飛機廠員工外,任何人不準靠近。為防止特務滲透竊取情報,附近村民進出??锥?,胸前需佩戴布條制作的胸標。日軍獲悉南川建有飛機制造廠,先后多次派飛機前來轟炸,均未找到目標。
第二飛機制造廠的主要任務是仿制、改制飛機。1939年,飛機廠仿造蘇伊-16驅逐機三架,送到重慶廣陽壩機場試飛成功。后又將單座的蘇伊-16機改為雙座教練機。因當年是民國二十八年,故命名為“忠28甲式教練機”。
1941年冬,第二飛機制造廠成立新機試造室,工務處長林同驊擔任主任,顧光復、高邦俊任副主任,他們帶領20多位工程師和技工開始自行設計制造飛機。1944年8月,飛機試制成功,這是我國自主設計制造的第一架運輸機,被命名為“C-0101運輸機”,也稱“中運一號”。
抗戰(zhàn)勝利后,第二飛機制造廠遷返南昌,海孔洞中制造飛機的設施被全部拆走,只留下空蕩蕩的廠房。
兵工署第一工廠前身為湖廣總督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漢陽兵工廠。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第一工廠于1939年底遷至重慶謝家灣。
為躲避日機空襲,第一工廠在鵝公巖張家溪面臨長江的絕壁上開鑿了116個巖洞,作為生產(chǎn)車間。這些洞高4至5米,深30至50米不等,總面積達21000平方米,每個洞之間都相互連通。
1942年7月,兵工署第一工廠在重慶全面開工生產(chǎn)。為解決巖洞車間用電用水問題,洞內(nèi)建有發(fā)電廠,同時在距離巖洞一公里多的龍王廟(今龍鳳寺)江邊建了水廠。這些巖洞車間的洞口與地面垂直,日機多次偵察都沒有發(fā)現(xiàn)。在離最高的巖洞100米處,還開鑿了一條隧道,與巖洞車間連通,直達長江邊,把生產(chǎn)的武器秘密地送到江邊貨船上。
第一工廠對外稱“漢興公司”??箲?zhàn)期間,工廠從國外買回圖紙和設備,生產(chǎn)馬克沁重機槍、捷克式輕機槍、82毫米迫擊炮等陸軍輕武器,每個巖洞車間分別負責零部件生產(chǎn),有的做彈簧,有的做槍體,然后總裝。1943年10月,第一工廠開始批量生產(chǎn)中正式步槍,月產(chǎn)量最高達4000支。
在重慶銅鑼峽北岸峭壁下,也有一些巖洞車間,一字排開共22個,是兵工署第五十工廠的生產(chǎn)車間。
第五十工廠原為廣東第二兵工廠,是當時國內(nèi)唯一的線膛炮、彈合一的制造工廠。1938年4月,多次遭到日機轟炸的工廠開始內(nèi)遷。600多名員工和340臺機器設備、2000多噸原材料,分批經(jīng)鐵路、水路運抵銅鑼峽。
第五十工廠鑿洞建廠時就著手生產(chǎn)事宜。1941年3月,工廠試造出37毫米戰(zhàn)車防御炮(即反坦克炮)。經(jīng)過試驗,最大射程6000米,400米內(nèi)可擊穿40毫米鋼板,是摧毀日軍坦克的有力武器。由于制造材料須從國外購買,戰(zhàn)時中國對外交通受阻,第五十工廠總共生產(chǎn)出94門反坦克炮,這是抗戰(zhàn)期間中國制造的唯一一批反坦克炮。
同年7月,第五十工廠參照法國布朗特60毫米迫擊炮,制造出中國的60毫米迫擊炮,每分鐘射速達18發(fā),最大射程1400米。這種炮的材料不僅能夠自給,而且全重只有18公斤,一人可背負行走,適合山地作戰(zhàn)。
抗戰(zhàn)期間,第五十工廠巖洞車間共造出4000門火炮、26萬余發(fā)炮彈,被送往抗日前線,打擊了日軍的侵略。
1937年10月,國畫大師徐悲鴻隨國立中央大學從南京遷到重慶,執(zhí)教于中央大學藝術系,落戶在重慶大學松林坡。
嘉陵江,是徐悲鴻常常沉思徘徊的地方。他目睹一個個從江邊挑水的苦力,肩上的扁擔早已被水桶壓彎,仍沿著江岸陡立的石梯一步步艱難地向上爬,深受觸動,于是奮筆創(chuàng)作出《巴人汲水圖》。
這幅真實記錄民眾生存景象的作品,是徐悲鴻在重慶大學防空洞的煤油燈下創(chuàng)作的。當時,日機對重慶狂轟濫炸,多次遭難的重慶大學和中央大學的師生們,便親自動手挖筑防空洞,建地下實驗室。每逢空襲,他們就躲進洞里繼續(xù)學習。1938年《巴人汲水圖》展出時,即被譽為“五百年來罕見之作”。
與徐悲鴻、柳子谷并稱為“金陵三杰”的著名畫家張書旂,當時也在中央大學任教。對于日軍的兇殘暴戾,張書旂義憤填膺。1940年11月5日,羅斯福第三次蟬聯(lián)美國總統(tǒng)的消息傳來,張書旂決定創(chuàng)作一幅呼吁世界和平的中國畫贈予羅斯福,以爭取美國盡快加入國際反法西斯斗爭的行列。
為創(chuàng)作出生動的作品,張書旂專門到磁器口買來鴿子當“模特”。動筆期間,正值日機瘋狂轟炸重慶,張書旂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和憤慨的心情,在重大的防空洞里完成了作品。畫面氣勢恢宏,有整整一百只鴿子,或啄食或嬉戲,或飛舞或歡撲,故取名《百鴿圖》。
12月23日,張書旂在重慶嘉陵江畔的一家賓館,將《百鴿圖》交給了美國駐華大使約翰遜,請他轉贈羅斯??偨y(tǒng)。蔣介石在畫上題簽“信義和平”四字,該畫成為進入白宮的第一幅中國畫。
20世紀50年代,重慶對抗戰(zhàn)時期留下的防空洞進行調(diào)查、登記和整修,同時在重點企業(yè)新建防空工事。1955年12月,重慶鋼鐵公司成立人防機構,由保衛(wèi)處管理。至1985年,重鋼共筑防空洞38個,面積達27000多平方米。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毛澤東發(fā)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全國各地掀起一場群眾性構筑防空洞的熱潮。被稱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的涪陵816地下核軍工廠工程,便在這一時期開建。
20世紀90年代,重慶各地防空洞主要轉為民用,改成了地下商場、旅館、餐館、倉庫等。
2006年夏天,重慶遭遇大旱,持續(xù)高溫近兩個月,重慶市有關部門對外開放41個防空洞,供市民納涼、避暑。之后形成慣例,每年盛夏,人防部門對全市防空洞進行安全排查、維修后,供市民避暑納涼,并配有專職工作人員。
防空洞的清涼,勾起許多人的種種記憶。而對于三峽沿岸巫山、奉節(jié)、云陽等地的人而言,防空洞也許就變得陌生了。2003年三峽庫區(qū)蓄水前清庫時,一夜之間,這些縣城的防空洞被封口堵塞,永存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