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瑞賢, 王天民
(1.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2.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5)
近年來,民粹主義在西方國家愈演愈烈,從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到法國的“黃馬甲”暴動都表明,民粹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政治思潮、策略,更演變?yōu)槲鞣健白杂伞⒚裰鳌睙o法消解的政治運動。在我國,民粹主義并未形成一種全國性的政治實踐,而是以“網絡民粹主義”的特有形式呈現(xiàn),成為影響社會輿論、政府決策的話語力量。網絡民粹主義本身具有辯證效能,但在當下更多表現(xiàn)出放大群眾負面情緒、激化階層矛盾、分割社會意志的消極作用,嚴重瓦解官方話語在凝聚共識、維護秩序等方面的價值。系統(tǒng)分析網絡民粹主義在我國的生成緣由、傳播路徑與發(fā)生機制,明晰其駕馭社會輿論的話語策略和結構,是推動民粹主義思潮研究的理論需要,更是夯實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構建良好社會輿論生態(tài)的實踐訴求。
任何話語都不是一組無意義的符號、序列,而是一種“意義契約”,背后存在某種權力、知識的共謀。網絡民粹主義作為民粹主義借助互聯(lián)網拓展、延伸和變異的全新話語形式,仍然具有反精英、反權威、推崇人民、暴戾性、非理性等基本特征,其實質是一種底層民眾依附網絡場域,擠占異質話語、搶占輿論空間,與主流話語競相博弈的力量。它不單單是民眾負面情感的集中發(fā)泄,而是有著明確的政治意圖,其目的是裹挾民意去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實施。縱觀時下,這種權力在中國已然扎根、成型,不斷參與公共輿論的建構,危害政府管理、輿論引導與社會穩(wěn)定。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是多重的,是日益復雜的中國國情、民眾心理與媒介技術賦權等要素集中暴發(fā)的結果,需要對其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剖析。
恩格斯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jù)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盵1]網絡民粹主義不會憑空產生,其暗含中國社會日益彰顯、膨脹的結構張力與畸形流動,背后映射出復雜的經濟事實、資源競爭與利益博弈。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市場經濟高速發(fā)展,制度優(yōu)勢充分顯現(xiàn),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但是,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逐步過渡到“攻堅期”,改革的邊際效用呈現(xiàn)遞減,諸多積淀、內隱的社會問題在“體制轉軌”“結構變遷”過程中加速顯露。社會貧富差距、基尼系數(shù)逐漸拉大,“兩極分化”現(xiàn)象嚴重,“權力尋租”“政治腐敗”現(xiàn)象滋生,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等公共資源分配不均衡,“社會焦慮”“不安全感”彌漫四周,階層流動性降低、固化嚴重,不公平、不公正事件頻發(fā)。這些事實激發(fā)了“弱勢民眾”的逆反心理,導致底層民眾與精英階層之間的利益糾葛、紛爭愈演愈烈,社會裂痕日益分化甚至斷裂。網絡民粹主義正是依循這些社會分歧與對立延展開來,利用民眾對“由利益變動導致的不公正感和生活滿意度下降”[2]積淀民意,借此扎根、成長??偠灾?,這種話語的生成與泛濫,是社會“利益結構”失調、階層分化嚴重的集中體現(xiàn),反映出弱勢群體仇視社會黑暗、尋求經濟利益的訴求。它寄生在大量社會問題的發(fā)酵、擴大過程中,善于利用動蕩時機,積聚輿論和行動力量,已經成為固定、封閉并企圖與公共政府博弈的話語力量。
網絡民粹主義的滋長既與客觀的經濟社會現(xiàn)狀直接相關,更與人們主觀的思想變化、心理因素關聯(lián)。后馬克思主義學者拉克勞認為,民粹主義是“一種建構出來的話語,是與占統(tǒng)治地位的霸權關系相抗爭的漂浮‘能指’,在本質上是一種把多樣訴求暫時性地統(tǒng)合在人民話語當中的‘政治邏輯’”[3]。拉克勞對民粹主義的理解啟示我們,民眾的社會心態(tài)、主觀情緒與階層認同是推動網絡民粹主義傳播的精神根源。在當下中國,“后真相”現(xiàn)象成為公共輿論、媒體傳播的異化常態(tài),影響著民眾參與、評價和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昂笳嫦唷睆娬{人們的立場、情感先行,消解民眾的理性意識,導致各種“負面情緒”惡性膨脹。其中,社會焦慮、憤懣情緒是最普遍、最常見的,已成為民眾的一種集體無意識。人們日益缺乏社會安全感,對政府公權、權威喪失信任,對自己的“不確定”未來感到迷茫。當這種“擔憂、悲情”與所謂的“官二代”“富二代”等碰撞時,則會發(fā)酵為戾氣鮮明的仇恨、報復心態(tài),演變?yōu)橐环N“仇官、仇富、仇權”的偏向,宰制人們的心理。這些“負向情感”是網絡民粹主義蓬勃成長的營養(yǎng)劑,與其秉持的對立思維、斥責立場息息相關。與此同時,“后真相”催生的“弱者心態(tài)”為民粹主義話語的蔓延提供了溫床。中科院2013年的調查顯示,我國大部分國民深受“后真相”現(xiàn)象侵蝕及“圈層文化”影響,出現(xiàn)固化的“身份認同”意識,并且“出現(xiàn)了一種明顯的階層認同‘向下偏移’傾向”[4],即“民眾的主觀階層認同低于其真實的經濟社會地位”。這種趨勢實際是“同質歸類”意識與“自我矮化”心理的雙重疊加與放大,蘊含著無奈的群體自嘲與諷刺。網絡民粹主義正是借助民眾這種虛弱心理尋找情感共鳴,把“人民”簡約為“社會弱者”,利用民眾的“相對剝離感”塑造弱者形象,以便觸動民眾隱蔽的心理認同,并以此作為批判社會精英、發(fā)泄憤恨和顯露弱勢的話語武器。
網絡民粹主義的發(fā)展得益于互聯(lián)網尤其是社交媒體的賦能。截至目前,全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9.04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64.5%,QQ、BBS、微博、微信等已經成為民眾參政議政、表達意見、釋放情緒的空間場域?;ヂ?lián)網之所以成為民粹主義不可或缺的結構性要素,歸根于“民主本身同時存在著‘救贖性’與‘實用性’兩種面相且二者之間張力不可消弭”[5]。就當前中國的語境來看,社會主義民主蓬勃發(fā)展,人民當家作主全面實現(xiàn),民眾能夠有序參政議政、表達意見。但隨著改革開放全面推進,人民需求層次、主體意識的提升,中國特色民主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價值期許”、民眾追求的“能指”與“所指”之間仍然存在間隙和裂縫?;鶎用癖娫诂F(xiàn)實中維護權益、表達訴求的渠道依舊有限,部分精英階層壟斷民意反饋渠道、阻斷民眾發(fā)聲,打擊人民的積極性。這種“理想”與“現(xiàn)實”的斷裂張力、落差為網絡民粹主義留下了滋長空間,使其呈現(xiàn)出一種依附于民主又兼具反叛意識的復雜臉譜。網絡技術、場域的生活嵌入,用“虛擬方式”與現(xiàn)實“參與渠道”互構生成一種“代償效應”,有效彌補了現(xiàn)實民主的內在缺陷。網絡空間打破傳統(tǒng)參與渠道被少數(shù)利益集團宰制的局面,放大民眾的自由裁量權,創(chuàng)造了一個“眾聲喧嘩”的表達市場和“嘩眾取寵”的公共空間,使人們在公共輿論中自由發(fā)表觀點、言論,為民粹主義在網民之間的集聚、暴發(fā)提供便利。它能夠超越地理邊界、交易成本以及時空限制,把民眾分散的訴求、情緒凝聚起來并以民意面目呈現(xiàn),成為“弱勢群體展示傷痕和互相取暖的地方,也經常變成傾瀉仇官、仇富等負面情緒的垃圾箱”[6]。正是由于網絡空間難以約束、監(jiān)督,“人人皆可發(fā)聲”的特性,基層民眾肆無忌憚地發(fā)泄情緒、表達不滿,在相互感染與集體宣泄中推動網絡民粹主義粉墨登場,成為否定中心話語、話語權威的異化存在。
經過長久的話語實踐,網絡民粹主義日趨成熟,形成了獨特套路,擁有自成體系的話語邏輯。民粹主義者習慣于將“核心話語”注入特定“熱點事件”之中,通過運用另類重塑、分裂敘事等手段,對“社會議題”加工、處理,塑造內含固化“知識圖譜”的話語結構,強勢介入輿論話語權的爭奪。正是利用這種動員邏輯,網絡民粹主義從主導性話語文本中尋找矛盾點,建構出以“虛無主義”“平民立場”及“暴力崇拜”為特征的反話語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引導社會輿論的真實性、民本性、科學性針鋒相對,逐漸影響民眾理解社會關系和身份地位的參照系,成為消解社會主導話語、分散統(tǒng)一話語權的新生力量。
“二元對立”指的是一種零和博弈思維,即“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斗爭策略,是典型的民粹主義套路。網絡民粹主義者描述“公共事件”,會刻意用批判色彩凸顯事件雙方的對立屬性,營造一種“人民”和“精英”、“弱者”與“強者”之間的斷裂假象。他們往往虛構“人民”與“他者”的階層分化,通過貶斥、否定“他者”來激發(fā)民意、控制百姓?!八摺痹谶@里被標簽化、強權化,指的是享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公共權力的警察、官員、富人等,是與“人民”利益對弈的一方。每當惡性事件發(fā)生,這種“非黑即白”的輿論模式通常先入為主,剝離現(xiàn)實環(huán)境,雇傭或者煽動網絡水軍進行“二元對立”輿論造勢,當事人的“階層身份”成為褒貶揚抑的邏輯起點,而不管客觀事實的是非曲直。在這種輿情框架中,社會精英被“妖魔化”“丑化”,離不開“官二代”“富二代”這些戲謔標簽,被放置于天平頂端“俯視”、“壓榨”與“傷害”民眾,成為身具“原罪”的施暴者。而基層民眾則永遠站在“道義”一邊,不管犯了多大罪責、造成多大危害,都會被美化成捍衛(wèi)“公平”“正義”的英雄,值得原諒。例如,在2019年的“張扣扣案”中,“張扣扣是人民英雄”“張扣扣是行俠仗義的大俠”等民粹話語瘋涌不斷,“暴力崇拜”言論充斥整個網絡空間。正如塔格特指出的,“民粹主義者通過對精英階層的憎惡給自己樹立政敵,這是其建構自身的一個重要部分”[7],“弱者”的身份被無限放大,而“強者”成為十惡不赦的人,成為網民口誅筆伐的對象。他們宣稱代表普通大眾的利益,以“人民”的話語符號去征求民意,極端化地支持、推崇弱勢群體。這種“平民至上”的理念確實有反映民意、維護民權的成分,但說到底只是整體性、同質性的抽象觀念,與新時代倡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理念根本不同。在這個分化框架之中,安撫“弱者”、代表“民眾”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激發(fā)、利用民眾的“身份認同”意識,夸大財富懸殊、階層對立的事實,以便同化民眾、尋找輿論力量,形成話語霸權?!叭嗣瘛钡母拍畋凰烈鉃E用,成為弱者挑戰(zhàn)權威秩序,排斥包容和妥協(xié)的“代名詞”。整個網絡輿論空間充斥著民意上的優(yōu)劣、勝負判斷,散布著“黨同伐異”“階層對立”“弱者不公”的輿論審判,削弱馬克思主義的主導話語、凝聚民心、統(tǒng)一社會的價值,破壞社會秩序,影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
“另類事實”就是“虛假新聞”,是一種偏離客觀報道、主觀刻畫的異樣存在。網絡民粹主義作為現(xiàn)實政治表達匱乏的報復性反彈,往往對“熱點議題”進行另類加工、改造,剝離各種新聞的真實部分,以“話語勾連、情景重設”等方式扭曲網絡信息,博取群眾眼球和關注,尋求發(fā)展空間。在網絡世界中,各種信息源錯綜復雜、難以辨別,民粹主義者利用這種“混沌空間”,隨意拼接、捏造各種“碎片化”信息,蓄意將各種“社會事件”與“政府腐敗”“改革不公”等負面問題連接,夸大事實、制造謠言、虛構真相。由“北大校長讀錯字”引發(fā)的網絡對“官員腐敗”的聲討、由“畢節(jié)兒童餓死事件”聯(lián)想到的政府官員冷漠以及“刺死辱母者案”勾連的司法不公等都是鮮明案例。這種清晰的“勾連實踐”并不是單純的語言、結構連接,而是具有豐富的場景設置和表現(xiàn)形式,極大地迷惑了民眾。在這個勾連過程中,民粹主義者們往往會進行場景建構,虛構事件的發(fā)生過程、人物關系以及后果,把復雜的故事脈絡簡化為充滿戲劇色彩的典型情節(jié)。從具體事件初始的輿情發(fā)酵,到形成軒然大波,再到后期的消弭,每一部分都精心設置、有序安排,充斥著謊言、謠言,期待民眾在“接受——否定”過程中內化民粹主義的反社會話語。這種操作模式塑造“差異化事實”,把“真理”與“事實”放置末端,造成話語傳播、社會輿論的“虛無主義”?!疤摕o主義”是一種“無意義”契約,反對客觀輿論的本質意義建構,阻滯人們對客觀事件的規(guī)律認知,助推“反智、反規(guī)律、反真理”的妄言與謬論。在這種趨向的銷蝕之下,網絡空間成為民粹主義者構建“無意義”話題的獨特場域,顛覆馬克思主義建構社會輿論的“真理空間”,消解事實建構與權威認同,使民眾喪失輿論評判的是非需求、考量事實與否的興趣,一味沉浸在批判、否定與對抗之中,形成“負向、黑暗”的刻板印象。久而久之,這種群體性記憶成為輿論異化的源頭,陷入無法自拔的輿論黑洞,阻礙主流意識形態(tài)引領真實輿論場域的建構。
“情感互動”是利用民眾的非理性心理尋求精神認同,掠奪話語空間、權力資源的動員過程。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曾提到,現(xiàn)代化集體中起作用的不再是理性,而是人的情緒化本能。網絡民粹主義總是在與民眾的情感互動中扎根、生成和成型,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發(fā)展動力。這種互構模式并不是單純的慰藉、幫助群眾,而是試圖利用民眾的負面情緒,實現(xiàn)解構現(xiàn)實、嘲諷權威的目的。隨著網絡文化消費趨向商業(yè)化、大眾化和媚俗化,“娛樂狂歡”成為網絡民粹主義激發(fā)群眾“負向情感”的固有手段,體現(xiàn)出文化民粹的另類表達,實踐著霍爾所描述的“對抗式解碼”[8]。民粹主義者們喜歡惡搞、戲謔“社會議題”,以“對位、褻瀆、夸張、悖反”[9]修辭手法添油加醋、制造謊言,刺激群眾的情感發(fā)泄。各種新奇的打油詩、順口溜、搞笑視頻花樣百出,其表現(xiàn)形式極具穿透力、感染力,極易感染群眾,加速了復仇情結、悲情渲染、仇恨意識等負能量的傳播速度,導致群體的非理性思維,最終突破道德底線,解構主流話語體系。這種“負面情感動員”既是一種常用輿論手段,也是網絡民粹主義力圖營造的輿論效果,“制約社會成員的認知模式和行為規(guī)范”[7],致使“暴力崇拜”成為民眾反復出現(xiàn)的情感偏向,分割社會主導話語建構的法治輿論場域。馬克思主義強調理性參與、司法引領社會輿論,而網絡民粹主義則為民眾的情感沖動表達提供發(fā)力點,其“示范”引領的“情緒泛濫”賦予大多網民不證自明的道德優(yōu)勢,各種粗魯謾罵、嘲諷、詆毀成為一種大眾所需,“網絡暴力”成為必不可少的“媒體奇觀”。這種集體無意識的破壞欲充斥網絡社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戾氣宣泄、媚俗取向消解馬克思主義話語的價值引領,消蝕規(guī)范化、理性化網絡輿論空間的建構。
網絡民粹主義內具的反話語邏輯對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引領,阻礙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弘揚,造成階層激化、謠言盛行、負面情緒泛濫,消解了當前建構的良好輿論生態(tài)。遵從馬克思主義主導話語內蘊的民本原則、真實底色與規(guī)則意識,統(tǒng)籌“改善民生、健全網絡法治、提高民眾理性觀念”等多項工作,是抵制“平民至上”“虛無主義”“暴力崇拜”等民粹話語泛濫,夯實馬克思主義主導話語地位,推動新時代社會輿論科學、多元建構的治理良方。
民生領域是網絡民粹主義的重災區(qū)。這種話語權力的生成與泛濫,歸根到底映射出弱勢群眾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有深厚的現(xiàn)實之根。預防、阻滯“平民至上”民粹話語的泛濫,根本之策在于遵從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分配不公、權益難伸等重大現(xiàn)實問題,真正讓人民群眾獲得現(xiàn)實滿足感。新時代,要始終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統(tǒng)籌各個方面的民生工作。經濟上,既要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持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更要堅持“共享”發(fā)展理念,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縮小貧富差距,讓改革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減緩貧富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對立。政治上,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方向,保障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積極暢通民意反映渠道,擴大民眾政治參與,促進政府與社會、人大代表與基層之間的話語溝通,讓輿論主體人群參與到公共決策中來,保證一切路線、方針、政策制定與執(zhí)行的民本性。文化上,夯實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指導力量,把民生問題與文化認同統(tǒng)一起來,通過“改善民生”強化基層民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感,最大限度凝人心、聚民智。同時,滿足群眾的情緒撫慰、精神需要,尤其重視人民群眾幸福感、安全感的獲得與建構。生活上,加快推進社會關鍵領域改革,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在教育、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居住等領域的需求,保障民眾平等發(fā)展的權利,建設公平合理、開放有序的社會流動體系,緩沖社會階層矛盾與沖突。只有立足現(xiàn)實性治國舉措,具化馬克思主義訴求的“執(zhí)政為民、真心為民”理念,才能根本消解網絡民粹主義話語傳播、泛濫的現(xiàn)實之根,社會輿情也才能真正回歸“以民為本”模態(tài),瓦解那些打著“為民、利民”口號,借機擾亂社會秩序,謀求不正當利益的話語力量,真正實現(xiàn)黨領導下人民主體話語的建構。
網絡民粹主義混淆真相、制造謠言,營造出“虛無主義”的反話語輿論。在這種行動者網絡中,主導話語的超然地位被分割,事實核查與客觀報道成為“邊緣”和“另類”。消解網絡民粹“解構事實、立場先行”的不良生態(tài),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引領的“真理至上”原則,重塑事實和真相的權威。首先,官方媒體要夯實網絡“把關人”身份,扮演好信息“傳播者”和“守望者”角色。面對社會重大輿情,最先要在網絡中建構一個事實真相完整、基于分析和解釋的意義空間,以便壓縮甚至消滅網絡民粹主義瓦解事實的擴展、增值空間。而這需要發(fā)揮主流媒體的“中流砥柱”作用,通過動態(tài)、交互和連續(xù)的真相報道,建立“正面引導”和“事實為先”相結合的治理格局,打造深刻全面、客觀優(yōu)質的內容,及時、準確回應社會熱點輿情。其次,加大各門戶網站的管理,規(guī)約網絡信息的篩選、發(fā)布與傳播工作。網絡民粹主義主要借助于網絡平臺拓寬其空間,因此黨和政府要嚴格把牢網絡輿論關口,依法查處違法網站、網絡、APP軟件賬號,嚴厲整治網絡直播平臺,規(guī)治各種不良民粹信息的散播渠道。同時,鼓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yōu)質賬號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中央新聞網站、專家智庫等辟謠平臺的作用,推動民間發(fā)聲渠道與主流平臺之間的互動銜接。最后,細化網絡法律法規(guī),規(guī)約互聯(lián)網的健康、有序建設。網絡法治是制約民粹主義發(fā)展的重要舉措。國家要強化網絡立法,設置完善的法律條文、規(guī)范以約束民眾行為,明確網民話語權的底線、責任以及違反受到的懲戒,阻滯各種謠言、不實言論的泛濫??傊?,網絡空間真實場域的建構,需要在法治規(guī)約之下重構主流媒體的話語權,真實、全面還原每個社會議題的來龍去脈,才能正確引導大眾追求真相、拒斥謠言,粉碎網絡民粹主義泛濫虛假、掩飾事實的圖謀,重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輿情的真實面向。
網絡民粹主義主要借助民眾的“負面情緒”尋求生存根基,實現(xiàn)分裂社會圖景、謀求政治利益的圖謀。當前這種反話語體系雖然沒有完善的政治規(guī)劃,也沒有巨大的政治力量操縱,但其寄生于民意積聚的“情緒化”氛圍中,有著深厚的生長基礎。抵制網絡民粹主義引發(fā)的“網絡暴力”“情緒泛濫”等弊端,需要民眾內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增強理性、有序參與網絡輿論的實踐能力。一方面,對于普通民眾的網絡言論,著重加強教育、規(guī)范、引導,使網民的溝通與訴求走向正軌。黨和政府要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為公民搭建網絡理論平臺,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析網絡民粹行為的危害、表現(xiàn),明確網絡參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協(xié)同推進意見領袖以及“粉絲”的培養(yǎng),爭取在網絡空間形成專業(yè)輿論主場,強化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塑造良好言論自由環(huán)境。只有潛移默化地影響民眾思維習慣,民眾才能合理汲取、應用各種專業(yè)知識,將個人情緒、立場、態(tài)度和公共利益、價值、要求等區(qū)分開來,保證網絡輿論公私分明,避免出現(xiàn)言論暴力、情緒干擾等問題。另一方面,民眾也要積極配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爭做文明、理性網民。每個公民要培養(yǎng)系統(tǒng)化、理性化的思維方式,努力提升自身公眾媒介素質和思想道德素養(yǎng),增強對網絡輿論民粹化的辨別、抵御能力,提高理性參與網絡輿論的能力,不人云亦云、斷章取義、情緒泛濫。公民應在遵守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網絡法規(guī)的前提下,理性參與正面網絡輿論的捍衛(wèi)和宣傳,抵制各種暴力行為、社會謠言的泛濫,為打造綠色清朗、有序穩(wěn)定的網絡空間和社會輿論貢獻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