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馨熠
摘 要:關于藝術與現實關系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一直有爭論。藝術來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我們可以從黑格爾的美學理論中探尋,其中有許多深刻的問題值得我們探究。著名畫家文森特·梵高,他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造就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要把握他的藝術語言,就要與他諸多現實歷程相聯系。本文從黑格爾美學出發(fā),并以梵高的藝術創(chuàng)作歷程以及繪畫作品為例,探析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系,試圖為藝術創(chuàng)作尋找一些啟發(fā)。
關鍵詞:黑格爾文藝美學;梵高;藝術與現實;美學
中圖分類號:J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2-0-02
想到梵高,總是被他前所未有的豐富創(chuàng)造力所震撼,然而,他的作品并非一直如此。就他早期作品來看,并不算天賦超群,但之后的現實經歷卻造就了他超群且無以復制的藝術風格,在他人生的最后幾年得以爆發(fā)。梵高認為藝術不是脫離現實而憑空捏造的,藝術有著強烈的主體性因素。梵高用一句話概括他眼中藝術與現實的關系, “藝術是人對現世事物所做的理解”。[1]
在《美學》中,黑格爾表示藝術美是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現實生活是藝術的基礎,啟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意與想象,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技法。黑格爾也表示,自然美不是真正的美,藝術美由心靈創(chuàng)造,心靈的產品是高于自然的,因為作為人類大腦的產物,就算是枯燥乏味的逸想也比任意自然產品更優(yōu)些。
一、藝術在現實生活中的起源
黑格爾認為藝術是人類的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產物,藝術美從理念出發(fā),現實生活是理念外化的產物。因此藝術創(chuàng)造不是沒有根據的臆造,而是要從外化的理想轉入現實,這就需要來自現實生活賦予。
對于這點,梵高認為離開了現實生活的事物顯得虛偽而虛假,生活才是“真實”的,因此他樂于從現實選題,堅持描繪生活中的事物。如梵高早期的代表作品《吃土豆的人》,這幅畫描繪了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他說:“我要表達與我們不同的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印象。你看這些在昏暗的燈光下吃土豆的農民,他們用一雙粗糙的手來耕地,也用同樣粗糙的手去拿盤子里的土豆,他們誠實地獲得他們的食物?!盵2]
藝術創(chuàng)作需細致觀察生活中的點滴,深入體驗生活,既要有對表象事物的準確認知,也需要關注到人物的心理動態(tài)和精神世界,深刻領會隱藏在表象中的本質;就像黑格爾所強調過的 “藝術的原始旨趣在于把原始地對現世事物的觀照和帶有普遍性的重要思想擺到眼前來,讓自己看,也讓別人看?!币粯?,藝術家的閱歷感受和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于他們認真體會和思考生活,把生活的痕跡融入作品中。
粗糙紋理的紡織品作畫是少見的,但梵高卻選擇它來作畫,他認為這樣能在作品中感受到煙火氣,而且農民的真實性無法通過傳統(tǒng)畫法表現,因為傳統(tǒng)畫法中通常會呈現平整光滑的效果,那違背了農民的形象。我們現在看到的,用粗織布能嗅到“熏臘肉的煙味、煮熟了的土豆的蒸汽味”的畫作《吃土豆的人》正是在此基礎上完成的。梵高繪畫創(chuàng)作的首選難題,便是在腦海中構建和選取想要的畫面以表達出應有的效果。為了讓作品中的人和物融為一體保持一致,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創(chuàng)作與練習,比如托盤子的手和勞作的手一致。粗糙的掌紋、煙灰色的室內景和黑得不均勻的墻、以及骯臟的麻制材料的桌布等等,他是最能表達農民們“誠實地掙到他們的食物”“文明教養(yǎng)的人完全不同的謀生方法”,真實地表達農民人物真實性特點的畫家。[3]
二、藝術和現實生活的相互作用
黑格爾的一段經典話語總結了藝術同人類生活之間的關聯,“我們可以看出日常意識里種種興趣和它們的滿足有極大的復雜性,只要檢閱一下人類生存的全部內容。首先是廣大系統(tǒng)的身體方面的需要,規(guī)模巨大組織繁復的經濟網,例如商業(yè)、航業(yè)和工藝之類,都是為著滿足這些需要而服務的。比這較高一層的就是權利、法律、家庭生活、等級劃分,以及整個的龐大國家機構。接著就是宗教的需要,這是每個人心里都感覺到而從教會生活中得到的滿足。最后就是分得很細的科學活動,包羅萬象的知識系統(tǒng)。藝術活動,對美的興趣,以及美的藝術形象所給的精神滿足也是屬于這個范圍的?!焙诟駹栐谶@段話中明確了藝術在人類生活各部分中的地位,體現了他對藝術和生活實質之間作用關系的理解。[4]
生活一直是梵高的靈感來源,他敏銳地觀察著人類的生活,敏感地體會著生活地愛意,他曾說過“人們在直接與事物接觸中所產生的思想,要比抱著預定的目的向事物尋找某些論據,更能得到動人的效果?!庇谒?,現世是永久的可依賴的,藝術則是人們事物的理解,情感表達得越直接,越能讓事物保持可感和可觸。盡管他非常強調現世事物的重要性,因生活的實質能激發(fā)起他內心中各種情感,這種情感在藝術中得以表達,但梵高也及不贊成為了表達情感而去尋找繪畫的對象,這是本末倒置。即使是最普通的生活情景,都可以激發(fā)梵高的感情和創(chuàng)作靈感。[5]
藝術與現實的關系是相互依存,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講,藝術來源于現實卻不等同于現實,藝術家用更高層次的主觀表達來反映現實存在。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講,藝術家或作家的主觀能動意識不是單純地反映社會存在,藝術不是對現世的重現、模仿與反映,而是在更高層次上的反映。
研究者柯林斯認為,梵高是在自然環(huán)境中領悟到了線條的走動,并運用在創(chuàng)作之中,“主要的曲線移動通常始于撖欖樹或柏樹隨風搖免的樹枝,然后延伸到田野、山脈,甚至云層?!辫蟾邉?chuàng)作了大量的橄欖樹以界定現世事物的準確性,這是他堅持在現世的事物里找創(chuàng)作源泉的體現,而在后期,他的曲線開始變得更為夸張。在《峽谷》這一作品中,梵高將曲線創(chuàng)作出了流動和狂亂,他將自己從現世中得到的熱情融入了作品中。
梵高的代表作品《星月夜》一幅想象的作品,在這幅作品中,仍然能看到現世的實體印記,雖都是仍是以現實的存在作為描繪對象,卻存在些許矛盾,天空變成了漩渦狀的弧線,而前景和遠景卻在線條下融合為一體,卻又通過彎曲構造出空間感。而色彩也在曲線的勾勒下,給予了不可思議的神秘感。梵高以強烈的色彩和舞動的曲線的畫面組合形式來表現絕對自由的矛盾沖突。在梵高的創(chuàng)作中被生活化的畫面和富有寓意以及強烈個人情感的色彩與線條所緩和,這是當現實本身無法忽略,而個人情感又急需被證實他給到自己的最終解決方案。[6]
三、藝術是人對現世事物所做的理解
前文說到梵高說的“藝術是人對現世事物所做的理解”,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他的繪畫美學。
首先是明確創(chuàng)作意圖,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在人們腦海里長存的。藝術家傳達給觀眾的是藝術家頭腦中的情感與現世事物的契合,需要藝術家明確創(chuàng)作意圖,就客觀對象過濾掉多余的信息和情感。藝術的深刻是來自于作品的感染能力和作品中的思想,是作品表達的深刻,創(chuàng)作意圖決定了表達,而表達決定了深刻。
其次是作品呈現要清晰易懂,梵高力圖實現有著哲思卻也能被各色觀眾容易理解的畫作。藝術家應該像詩人一樣對自然和自由加以理想化,忠實于自然但又不死守于自然藝術。因此藝術作品應該具有感染力,能夠激發(fā)觀眾腦海中的共鳴,就像梵高認為思想呈現的“度”在繪畫作品中是極為重要的。
最后是作品要有思想高度,梵高所設想的未來藝術家都應該是深邃的思想家。他贊同在創(chuàng)作中做減法,放棄表達一些東西是極有必要的,這可以讓作品變得更有力度和感人。在梵高藝術創(chuàng)作的思想中,暗示了表現真實生活與表達情感之間的沖突也給出了一個可行的解決矛盾的答案:即繪畫內容題材的生活化和形式表達的情感化及自由化的融合。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黑格爾美學思想中對藝術與現實的關系問題的分析,有利于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藝術,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所選定的現世事物,藝術家首先應構建意圖,抓住主要透析本質,將作品理解建立在思想高度基礎之上,同時也要注重與觀眾的互動,讓觀眾易于理解。
真正的藝術大師并不是偶然出現的,他們自身對藝術有著堅定的理想和執(zhí)著。人們因為梵高經歷的傳奇而通常誤以為其作品是在特殊的精神狀況下產生的,其實不然。這抹殺了梵高自身的藝術追求和藝術理想。他帶有著現實生活與情感自由表達之間的矛盾,自覺地肩負著藝術精神,真實的表達情感和現實生活。真正的藝術美是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藝術的內容與形式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參考文獻:
[1][荷]文森特·凡高.親愛的提奧[M].平野,譯.??冢耗虾3霭嫔?,2010.
[2][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李衍柱.西方美學經典文本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李玢.梵高繪畫美學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14.
[5]謝立敏.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6]朱立元.西方美學范疇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