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澤源 陳思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斷發(fā)展,音樂教育在特殊教育學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激發(fā)視障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利用音樂之美感化他們、身韻之形塑造他們、不斷滲透美育,引導視障兒童在快樂大愛中接受音樂教育和學習,暢游音樂殿堂。
關鍵詞:律動教學;視障兒童;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3-0-02
視障兒童,即視力障礙兒童,指視覺功能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視力損失或者視野縮小,而難從事一般人所從事的工作或學習等其他活動的人。而音樂則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教學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為他們點亮明燈,給他們自信,通過音樂教學,不僅彌補了視障兒童的出生缺陷,而且對他們走出心理陰影,形成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他們個人未來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實施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實現(xiàn)音樂教學的多樣化、審美化、個性化、全面化是作為奮戰(zhàn)在一線的特殊教育崗位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問題。[1]
一、音樂教學對視障兒童的意義
視障兒童由于視覺障礙,他們獲取外界的信息較為單一,體會不到視覺所帶給他們的諸多情感體驗。所以創(chuàng)造良好的音樂環(huán)境,為他們營造出輕松、歡樂的音樂氛圍,能夠將他們與外界拉近,豐富孩子們的內心,感受音樂的美,主動地去認識這個社會、體會音樂帶來的情感,形成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健康的生活狀態(tài)。
二、良好音樂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重要性
(一)音樂教材
特殊教育學校在針對視障兒童設置音樂教學課程時,首先應區(qū)別于普通學校同齡學生的音樂教學。在筆者走訪的幾所特殊學校情況來看,發(fā)現(xiàn)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音樂教材相對滯后。有的直接采用普通學校的音樂教材,有的則根本沒有教材,通過老師在網上尋找簡單的童謠、樂譜作為教材。沒有一套系統(tǒng)的符合視障兒童特點的音樂教材,那么這些孩子的音樂教學就無法正常開展,更別說讓他們在學習音樂過程中產生興趣,找到自信了。因此,盡快開展視障學生音樂教材的編寫工作對于視障兒童的音樂教學已迫在眉睫。[2]
(二)課堂及學校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對于視障兒童來說,增強與他人合作意識、主動培養(yǎng)與他人交流、合作的協(xié)調能力,不僅能對他們自身適應社會起到積極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幫助他們在今后走上社會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
教師可以在課堂不拘于反復使用教學工具,豐富音樂教學方法,例如引進律動教學、個別化教學等一系列新穎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們全身投入到音樂課程中去,增強音樂教學的藝術感染力,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課堂氛圍。
學校也可以開展符合視障兒童特點的合唱表演、器樂合奏,為學生擴大平臺,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積極參加社會各界的正能量演出,讓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對于引導他們塑造健全的心理品質無疑是起到非常大的積極影響。
三、視障兒童音樂教育中的律動教學
世界三大音樂教學法是指以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命名的音樂教育法。筆者認為均可運用于視障兒童的音樂教學法中。其中這三大教學法中的概念所提及的體態(tài)律動、手勢節(jié)奏、形體動作都涉及律動教學。
(一)游戲法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使游戲貫穿其中,讓學生邊玩游戲,邊體驗音樂的樂趣,在趣味游戲中,將音樂的節(jié)奏、音高的變化、音色的不同等自然的灌輸給學生,通過游戲激發(fā)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選擇游戲的時候,教師要注意游戲的合理性及科學性,使得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里,感受音樂律動的奧秘。[3]
例如:“問候舞”游戲。學生跟隨老師的音樂節(jié)奏,自由地站在活動場地,一邊拍手一邊走,當聽到老師的節(jié)奏提示時,學生通過拍手聲找到一個好朋友手拉手面對面站好,并握手說“你好”,這樣反復進行。由于教師的教學對象是一群視障孩子,演奏的或者挑選的音樂節(jié)奏不宜過快,在學生找到小伙伴時,可以放慢速度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去尋找、問候。此游戲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親密度和節(jié)奏感。
(二)模仿法
教師在備課時,根據音樂的類型、節(jié)奏、特點設計一段舞蹈。這個舞蹈不宜復雜,主旨是要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節(jié)奏并帶動他們的身體進行動作練習,去糾正一些視障兒童的盲態(tài)。教師在學生面前展示舞蹈動作,讓學生試著模仿,手把手地進行動作糾正,也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去改變、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動作。啟發(fā)學生對音樂、律動的感知。
(三)柯達伊手勢法
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柯達伊手勢法,即用不同的手勢及高度代表唱名,讓學生跟隨著教師的變化直接唱出唱名的準確高度。對于視障兒童,教師可以進行簡單手勢動作的指導,也可以運用孩子們自己的肢體。例如、跺腳、屈膝、叉腰、拍手、墊肩、拍頭、舉手借助七種不同的肢體動作來感受身體位置高低,將七個不同的唱名在空間把所唱的高低關系,生動形象的感知及表現(xiàn)出來,七種不同的肢體動作,是視覺轉化為觸覺及聽覺,豐富了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知及節(jié)奏、音高的把控。[4]
四、律動教學對視障兒童音樂教育的影響
視障兒童通過傾聽音樂,拍拍手、跺跺腳等一系列的動作,不僅使兒童的身體得到鍛煉,還能幫助視障兒童去掌握音樂節(jié)奏、韻律,并開闊他們的音樂視野,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讓他們主動地全身心的置身于音樂的海洋中。
(一)糾正視障兒童盲態(tài)
通過視障兒童的音樂教學過程中,視障兒童的形態(tài)較為多樣,但總體是區(qū)別于正常人所展現(xiàn)的形態(tài)。大致的特點可以歸為視覺、方向感缺失,導致站立行為的不自然;對外界環(huán)境的陌生,身體的緊張、歪頭、不自信,不敢邁步。由于只能靠聲音來捕捉來自外界傳來的信息,很難判斷周圍事物的遠近,難免會提高說話音量、擔心別人聽不見自己的講話等。
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巧妙地融入律動教學,使視障兒童在最容易接受的渠道及方式中學會調整自己的盲態(tài)。音樂可以使人們心神放松,在音樂的環(huán)境中,視障的孩子們首先可以放松緊張的身體,特別是雙肩放松、頭擺正,不會歪著頭去“追光”。在愉快的課堂氣氛中,面部表情也得到了放松,保持平靜,從而克服了焦慮與恐懼,這樣才能充滿自信,這也是克服盲態(tài)的根本。同樣律動教學,在音樂環(huán)境的干預下,加入身體感知的訓練,首先會使得自我對身體的控制力提升,方向感把握的準確;其次是受干預個體的身體協(xié)調性的增強,有些視障兒童甚至是全盲兒童,肢體不協(xié)調,站立的時候,會站不穩(wěn),轉身的時候,左腳會踩到自己的右腳,走路走得稍微快一點就會變成同手同腳,甚至是毫無征兆的摔倒。這些,都可以在律動教學中進行改善、糾正。[5]
例如:老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給視障兒童的肢體訓練傳達最基本的口令,立正、向左轉、向右轉,一開始,孩子們會感知不到方向,老師可以手把手地上前糾正,并告訴孩子正確的動作,如此反復。同時也可以加入音樂,通過音樂節(jié)奏,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肢體動作。
(二)激發(fā)音樂興趣、寓教于樂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會經常編一些簡單而又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舞蹈形體動作,融入音樂教學過程中,示范給他們并帶著他們一起舞蹈。學生隨著音樂,感受著節(jié)奏,擺動著身體,也能跟上老師的動作。這樣一來不僅課堂的氣氛變得輕松,孩子們的身心也得到了舒展,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得到了提高。
(三)鼓勵性評價、提高自信
視障兒童生活在沒有光明的世界里,他們無法看到各種樂器,無法清楚地讀出五線譜,無法看到老師的微笑和身體的動作,也正是因為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比正常人遇到更多的困難,情緒波動也就更大,隨時有可能自暴自棄。作為老師,一定要注意與孩子們的溝通方式和技巧,保護孩子們的脆弱心靈,幫助他們解決在音樂學習中的疑惑,克服看不到樂譜和老師的示范的焦急心理。大多數孩子的不自信導致了他們心理與身體的自卑。自卑感會導致他們的身體緊張、手會時不時捻袖口衣縫,甚至會弓著腰,塌著肩,這樣惡性循環(huán)。老師應該靜下心來,用愛去溫暖他們,盡可能地將視覺轉化為觸覺和聽覺,讓孩子們輕松的感受和領悟音樂,積極地給與表揚和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讓視障兒童感受到鼓舞,激發(fā)他們學習音樂的潛能,引領他們昂首挺胸向前邁步!
視障兒童的音樂教學是一個開放的,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是注入了無數人的心血與愛心,筆者堅信在國家及全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下,視障兒童的音樂教學必將會踏上更高一層的臺階,同時它也必將對整個特殊教育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為建設稅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詩慧.淺談律動教學對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影響[J].音樂時空,2015,78(13):45-46.
[2]單偉.全盲生打擊樂演奏中的肢體訓練[J].學園.2013,36(26):11-12.
[3]張慶陽,張樂.音樂教學中探索特殊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西部科技,2011,20:93-96.
[4]樸永馨主編.特殊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畢紅歌.淺談人工耳蝸兒童音樂律動教學[J].才智,2013,21(1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