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琬瑩
◆摘 ?要:依照初中音樂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新形勢下開展音樂教學活動,不只是簡單的跟唱訓練或者鑒賞作品,更重要的在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學生的參與和感受放在有效教學的首位,轉化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更新現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融入輕松、愉悅的音樂氛圍中,感知音樂美,調動音樂興趣。本文以筆者設計的《青春舞曲》一課教學為例,通過打造多樣化的音樂課堂模式,讓學生深刻體驗新疆民歌的風格特征,通過多樣化的音樂實踐與創(chuàng)作練習,激活熱愛民族音樂的積極情感。
◆關鍵詞:初中音樂;《青春舞曲》;教學設計
《青春舞曲》為蘇少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曲目之一,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新疆少數民族歌曲。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一方面讓學生把握歌曲內涵,體會青春活力,懂得珍惜美好的青春時光;另一方面通過鑒賞、學唱、律動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深刻體會新疆維吾爾族的音樂特征,獲得情感熏陶,培育正確的價值觀。教學過程中,這首民族歌曲清新歡快,朝氣蓬勃,學生基本能跟著哼唱,而如何從更深層次挖掘音樂作品的內涵意境,如何讓學生感知張揚的青春,如何體會少數民族音樂作品的獨特魅力,成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以下立足新課程改革目標的根本要求,探討《青春舞曲》的教學思路。
一、引入背景,把握民族文化意蘊
初中音樂課程開展民族音樂教學活動,要先從音樂背景為著力點,深入淺出地啟發(fā)學生了解民族背景,體驗民族文化,再將文化教育與音樂活動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音樂作品,激活音樂創(chuàng)造力。例如,學習《青春舞曲》之前,先讓學生自己收集與維吾爾族音樂作品相關的背景資料,課上分享交流,如新疆維吾爾族人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每逢喜慶佳節(jié)或者豐收之時,他們載歌載舞表達喜悅的心情,送上美好的祝福;除此以外,還有學生探討了少數民族的服飾特征、民族信仰、當地土特產等等,由此激活對新疆獨特的民族樂器以及民族音樂的好奇心,將音樂教育與民族特色教育有機結合,有利于更深刻地把握民族文化意蘊,更好地表達歌曲情感與內涵。
二、聚焦活動,傳承民族思想內涵
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多元化的音樂課堂活動既能吸引學生的參與度和專注度,也能在身臨其境的音樂氛圍中感知民族音樂的趣味,傳承民族音樂的思想內涵。因此在教學《青春舞曲》時,我們在課堂上開展了有趣的民族特色音樂表演、音樂演唱、小組合唱等活動。一方面,由教師示范演唱。中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教師有感情地演唱能夠感染學生,讓他們在觀察與鑒賞過程中,學會如何保持正確的姿勢,如何把握呼吸與發(fā)音要點等等,從聽覺向視覺轉化,實現情感的交流與傳遞;另一方面,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少數民族歌曲的由來及歷史背景,以合唱的方式表達歌曲的思想情感,由此既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也能實現民族音樂的運用與傳承。
三、注重體驗,調動民族情感共鳴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少數民族獨具特色與魅力。為了激活中學生的少數民族情懷,在《青春舞曲》教學中要注重多元化的活動體驗,引導學生掌握更豐富的音樂知識,拓寬民族音樂視野,潛移默化地形成濃厚的音樂興趣,提升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強烈的民族情感共鳴。例如,課堂教學過程中,遵循以情帶聲,以聲促情的教育思想,讓學生把握歌曲的思想情感,聲情并茂地演繹與表達。例如課上,大家圍繞《青春舞曲》的歌詞內容,分析創(chuàng)作背景、體驗思想情感,在學會演唱的基礎上,再引出趣味的表演,根據歌曲改編舞蹈動作,通過聽、唱、動相結合,把握歌曲情緒,用心感知音樂作品,培育中學生的民族音樂情懷。
四、打造情景,理解民族音樂形象
音樂課堂上,多應用信息化技術打造音樂情景,讓學生走近傳統(tǒng)音樂藝術,獲得民族音樂作品的審美熏陶,充分理解民族音樂描述的形象特征,感知民族音樂的文化之美、文化之魂。通過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創(chuàng)設音視頻結合的民族音樂文化氛圍,讓學生在鑒賞與演繹的過程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體會音樂的韻味。如學習《青春舞曲》的過程中,播放一段精彩的音樂視頻,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大家被精美的畫面、歡快的旋律所吸引,仿佛置身其中,喚醒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與強烈的表達欲望,從中感知民族音樂的文化特色,借助信息化手段帶來視覺、聽覺、感覺的強烈沖擊,讓《青春舞曲》的教學過程更生動、更靈性、更具體,引導學生理解民族音樂文化,塑造音樂綜合素養(yǎng)。
總之,初中音樂教學,不只是跟唱和欣賞,調動音樂情感共鳴、深受音樂文化熏陶、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這些都是新形勢下賦予音樂課堂的新任務、新目標。近年來,民族音樂教育已成為初中音樂教學的重難點部分之一,也是踐行音樂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初中音樂教師,我們要不斷探尋新的教學思路與教學形式,活靈活現地打造個性化音樂課堂,通過多元化的音樂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深刻感知民族音樂的魅力,如學習民族特色文化、鑒賞各地經典的民族音樂作品、嘗試各式各樣的少數民族樂器或者現場觀看少數民族音樂表演等等,獲得獨特的音樂體驗,拉近中學生與民族音樂的距離,在深厚的文化熏陶中提升民族音樂鑒賞水平,將音樂核心素養(yǎng)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許琳.初中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路徑[J].讀與寫,2020,17(17):244.
[2]印劍.基于音樂心理學視野下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探索[J].北方音樂,2020(1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