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翠
摘要:議題式教學是以“議”為解決問題主要方式的意義建構過程,應以可議之題形成課堂張力,以典型情境形成課堂引力,以議學活動形成課堂活力,以育人任務形成課堂內(nèi)力,讓議題式教學產(chǎn)生強大的課堂力量,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高中思政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0B-0060-03
議題式教學是伴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落地而產(chǎn)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課堂是實施議題式教學最重要的場域[1]。議題式教學圍繞議題開展一系列有邏輯的認知思辨活動和可選擇的探究活動,是以“議”為解決問題主要方式的意義建構過程。隨著高中新課標的落地,議題式教學已成為一線思想政治教師樂學樂為的一種課改實踐,那么如何讓議題式教學產(chǎn)生強大的課堂力量,更好地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呢?筆者以2019年江蘇省高中政治優(yōu)質課一等獎課例——“偉大的改革開放”為例,談談對此的探索與思考。
一、以可議之題形成課堂張力
議題是議題式教學重要的載體,議題的可議性是議題式教學的顯著特征。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議題,既包含學科課程的具體內(nèi)容,又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既具有開放性、引領性,又體現(xiàn)教學重點、針對學習難點。”[2]確立一個具有活動性、學科性、情境性、開放性且符合學生既有認知經(jīng)驗與發(fā)展需要的可議之題,不僅能引領課堂活動的開展和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且能統(tǒng)領課堂,增加議題式教學的張力,這也是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的關鍵。
如“偉大的改革開放”這節(jié)課歷史跨度比較大,知識點也是以歷史發(fā)展的時間順序零散展開,怎樣讓學生從眾多的歷史史實發(fā)展中提取有效的政治信息呢?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筆者以“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為總議題,在其統(tǒng)領下,又根據(jù)教學目標設置了三個子議題:
(1)為什么說改革開放是破局之招?(對應于教材的實行改革開放的原因)
(2)為什么說改革開放是引領之招?(對應于教材的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歷程)
(3)為什么說改革開放是致勝之招?(對應于教材的改革開放的意義)
議題以可議之題為導向,具有較強的引領性。“破局”“引領”“致勝”這樣的子議題的設置,既有弈棋一般的張弛有度,又有對知識內(nèi)容引領上的跌宕起伏感,從而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欲望。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激發(fā)、喚醒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途徑很多,但“議題”是最有效的抓手,通過議題的引發(fā)、引申和引領,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借助思政學科理論、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其應有的關鍵能力、價值觀念和必備品格。
由此可見,議題式教學議題的確立要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以多樣的社會生活情境為載體,契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指向政治學科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yǎng)。只有確定了恰當?shù)目勺h之題,情境素材的搜集與取舍、素材結構的安排與表現(xiàn)才有依據(jù)。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把議題融入生活,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通過對議題的引、導、議,轉變教與學的方式,讓師生互動在民主、開放的良好氛圍中有效推進。
二、以典型情境形成課堂引力
議題情境是議題式教學的載體,承載著“議中學”活動的開展和學科知識的建構任務,因其生動性和趣味性而成為思想政治課堂風景線[3]。典型情境決定著課堂的鮮活度,是課堂的風景線,常常會成為一堂課的亮點。對思政課堂而言,承載時事熱點的情境能很好體現(xiàn)學科特點,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與獲得感,同時還可以起到理順知識脈絡、把握學習內(nèi)容、實現(xiàn)知識遷移、提高應用能力、產(chǎn)生情感共鳴和強化情感體驗的作用,形成議題式教學的課堂引力。
如在“偉大的改革開放”教學設計中,把改革開放40周年作為情境主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有利于教師的價值引領和學生的政治認同。為此,筆者創(chuàng)設了如下具體情境:
(1)2018年11月13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開幕。假如你是解說員,你會怎樣向參觀者介紹改革的偉大歷程?
設計意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情境的設置更應該提供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材料,更好地激發(fā)學習的興趣,使其樂于參與其中,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
(2)在慶祝大會上,于敏等100位同志被國家授予改革先鋒稱號(其中江蘇籍13位)。請為你所了解的江蘇籍改革先鋒撰寫頒獎詞。
設計意圖:在學生的情感偏好和認知沖突處,創(chuàng)設具有啟發(fā)性、思考性和發(fā)散性的典型情境,培養(yǎng)學生思維意識,提高辯證能力,使學生成為有思想的公民。
(3)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qū)(深圳)的確立,2019年又新增了6個包括江蘇在內(nèi)的自由貿(mào)易試驗區(qū),常州市政府召開了深化改革新聞發(fā)布會。假如你是發(fā)布會發(fā)言人,打算怎樣為常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言獻策?
設計意圖:思政課具有與時俱進性,情境創(chuàng)設的內(nèi)容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弘揚時代主旋律。在公共話題和重大時政的熱議中創(chuàng)設新穎、豐富、鮮明、生動的典型情境,能吸引學生積極探索新知,關注時事熱點,自覺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判斷分析事物和公共參與的能力。
三、以議學活動形成課堂活力
議題的議學活動可以是商議、辯論、演講等形式的課堂活動,也可以是專題訪談、社會調查、研學旅行等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可為“議學”提供更真實的體驗、更廣泛的參與和更深刻的感悟。雖然高中生具備一定的政治認同意識,但應對復雜社會情境的經(jīng)驗不足,面向政治認同的行動體驗較少。因此,采取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方式呈現(xiàn)學科內(nèi)容,可讓學生依托實踐感悟真理的力量,立足正確的價值取向,強化政治認同,并形成行動自覺。
當然議學活動不僅表現(xiàn)為形式上的多樣化,更多的則是思維活動的深層化。筆者以為,要實現(xiàn)思維的高階學習,項目化的議學活動是推動思想政治課“活動型課程”的必由之路,通過“議”的方式來完成的項目學習,其內(nèi)容常常表現(xiàn)為形成產(chǎn)品、作品或小品等,它是未來真實世界的典型形態(tài),能較好地體現(xiàn)議題式教學“議中學”和“做中學”的融合。學生在學校面對的問題是良構的、不變的、封閉的、單一的、個人的,而走向社會后,面對的問題則是劣構的、變化的、開放的、綜合的、合作的,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確立合理的目標,尋求恰當?shù)馁Y源,探索達成的路徑。
如在教學“偉大的改革開放”時,筆者設計了“現(xiàn)場采訪《厲害了,我的國》觀后感”“模擬解說40周年展覽”“撰寫改革先鋒頒獎詞”等議學活動。活動任務具有鮮明的項目化特點。其中,在合作為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撰寫解說詞活動中,學生不僅需要充分理解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歷程,還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挖掘發(fā)展歷程中的故事,增加了課程的深度和厚度;在合作為江蘇籍改革先鋒撰寫頒獎詞活動中,學生不僅要知道改革先鋒的事跡,還要有比較好的語文功底和修養(yǎng),調動了學生“跨界”學科知識,提高了素養(yǎng)境界;在合作為常州發(fā)展的明天撰寫新聞發(fā)布稿活動中,學生在深度探究的基礎上更能增強公共參與的能力,提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
值得強調的是,因為項目化中的每個問題都不是孤立的、隨意的、碎片化的,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設計時,既要避免學生出現(xiàn)所需知識、能力上的斷層,又要克服知識能力的簡單機械重復,真正實現(xiàn)課程內(nèi)容“活動化”和活動內(nèi)容“課程化”。
四、以育人任務形成課堂內(nèi)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盵4]思想政治課教學要積極引導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培育學生志存高遠的境界和自強不息的人生態(tài)度。
在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內(nèi)容精心選擇、科學確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養(yǎng),不一定只針對其中之一,也并非面面俱到。在“偉大的改革開放”教學中,學生通過為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撰寫解說詞的實踐參與活動,了解改革開放的進程,認識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從而對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有政治認同感,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通過為改革先鋒人物撰寫頒獎詞的活動,對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有了科學、合理的判斷和較為全面的理解;通過為常州市深化改革開放撰寫新聞發(fā)布稿等真實情境角色模擬活動,提高了公共參與素養(yǎng)。
如果把思想政治課的議題式教學看作是一場教育旅行,那么,公共參與就是這次教育之旅的起點,法治意識和科學精神則是軌道,而政治認同就是最后要達到的目的地。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共同豐富了自己,發(fā)展了自己。正如梅貽琦先生所說:“學校如水,師生如魚,其活動如游泳;大魚前導,小魚從游;其濡染之效,自不為而成、不求而至?!?/p>
實踐證明,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在思辨的可議之題解決中,以理服人,能充分體現(xiàn)素養(yǎng)導向,形成課堂張力;在典型情境創(chuàng)設中,靜待花開,能充分體現(xiàn)思維進程,形成課堂引力;在項目化議學活動中,靜水流深,能充分體現(xiàn)引導過程,形成課堂活力;在以育人為終極的目標中,鑄魂育人,能讓素養(yǎng)落實有力,形成課堂內(nèi)力,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地生花。
參考文獻:
[1]]沈雪春.從學理走向實踐:議題式教學的基本模式[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20(8):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 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52.
[3]沈雪春.議題式教學簡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71.
[4]張爍.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責任編輯:丁偉紅
The Classroom Power of Topic-based Teaching
Liu Cui
(Wujiang Middle School, Suzhou 215200, China)
Abstract: Topic-based teaching is a proces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with "discussion" as the main way to solve problems. Discussable topics should be used to form classroom tension, typical situations should be used to form classroom gravity, discuss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used to form classroom vitality, and education tasks should be formed classroom internal force, so that the topic -based teaching generates a strong classroom force, and realize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Key words: topic-based teaching;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