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安
摘要:新時代課堂變革是指向未來課堂建構的前瞻性探索。新時代課堂變革應該趨向更科技,也更傳統(tǒng)、更自然,關鍵是要培育兒童體驗式的反省力、獨立的思考力和智慧的合作力,變革的目的是推動作為人的兒童的發(fā)展,更好地讓學習指向兒童的生活,讓兒童的個體學習真正發(fā)生。
關鍵詞:未來課堂;新時代;課堂變革;人的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0B-0017-04
美國1996年就提出未來教育計劃,并于2006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以“未來學?!泵膶W校,即費城未來學校。這所學校沒有紙、筆和課本,學生借助網(wǎng)絡和移動終端設備隨時隨地開展學習,允許每位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進度[1]。未來學校成為從時代科技教育發(fā)展視角重新定義教育的開始。為了主動應對時代挑戰(zhàn),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于2016年正式發(fā)布《中國未來學校白皮書》。隨后,又在白皮書的基礎上出臺了《中國未來學校2.0:概念框架》,從重新定義學校、重新認識學習、重新理解課堂和重新建構學習路徑四個方面來展望未來學校[2]。未來課堂或未來教室的探索是研究未來學校問題的核心。2020年初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使學生寒假結束無法如期回到學校,線上教學“強行”“創(chuàng)建了新的課堂”樣態(tài)?,F(xiàn)在學生已經(jīng)回到校園,但線上課堂與現(xiàn)實課堂的關系正在成為學校不得不面對也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未來課堂該是什么樣態(tài),是當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都期待探索的緊迫問題。
一、新時代課堂變革的方向
毫無疑問,科技的發(fā)展一定會對教育產(chǎn)生不可抵擋的影響。2008年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網(wǎng)絡傳播與創(chuàng)新主任與國家人文教育技術應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聯(lián)合提出來的“慕課”,成為新的課堂樣態(tài),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的時空觀念。2000年,美國學者莫林·拉格等在邁阿密大學教授“經(jīng)濟學入門”時采用“翻轉(zhuǎn)教學”模式,“翻轉(zhuǎn)課堂”的出現(xiàn),改變了教與學的順序。2019年,江蘇省新的高考方案公布后,各種高中學科組合課程的“走班”課堂出現(xiàn),改變了學科課堂劃一的現(xiàn)狀。對于這些課堂變革,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任何一種新技術的介入都是有限度的,都是建立于獨特的學科內(nèi)容或?qū)W生群體基礎之上的,科技永遠無法脅迫教育背離它的本質(zhì)——培養(yǎng)人?!叭绻磥碚n堂教學就是完全采用‘慕課或‘翻轉(zhuǎn)課堂或‘走班制,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一種‘大折騰?!盵3]這個判斷是理性的。
科技不能夠決定課堂變革方向,但課堂的變革一定會借助科技,新時代的課堂一定會“更科技”。農(nóng)業(yè)時代的1.0版課堂,師生和教學資源在不固定的空間里互動。工業(yè)時代的2.0版課堂,憑借黑板粉筆,一個班級的學生和老師在固定的時空中互動。信息時代的3.0版課堂,電子教室、多媒體教室突破時空和實物的限制,實現(xiàn)師生互動。新時代的4.0版課堂,數(shù)字化教室、智能化教室以及創(chuàng)客中心,完全打開了課堂時空,豐富了課堂中知識或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當下,如果引入VR(虛擬現(xiàn)實)或AR(混合實境)的技術來實施線上閱讀,學生就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如同在圖書館一樣的可視化閱讀的效果。“閱讀不再是單一的文字,還有圖畫、音效等場景的介入。無論是閱讀的內(nèi)容還是方式,都在發(fā)生著巨大的改變;無論是沉浸式閱讀,還是泛在閱讀,都是在具體的場景中進行,也正因為如此,閱讀成了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量化?!盵4]這樣的閱讀教學效果并不會比在圖書館的閱讀課遜色。
技術解決的是傳統(tǒng)課堂教與學的手段的問題,譬如借助云痕系統(tǒng)可以更準確地判斷學生答題的對錯,可以收集一個學期所有的錯題讓學生進行二次訂正。但是這解決的還是技術性問題,根本性問題的解決仍然需要課堂回歸學科特質(zhì)——任何課堂變革都一定要遵循學科特質(zhì)。語文閱讀什么題目錯了,需要進行怎么樣的講解,這通過技術可以解決;數(shù)學什么題目錯了,需要通過哪些變式練習來讓學生真正理解,這通過技術也可以解決。這樣的技術其實是使課堂更加走向傳統(tǒng),走向堅守學科特質(zhì)的傳統(tǒng)。換言之,技術讓課堂教學更傳統(tǒng)了。
技術時時在發(fā)展進步,但它絕不會拋棄傳統(tǒng)。我們一再提醒老師和兒童父母,一定要培養(yǎng)兒童與書籍的感情,技術雖然已經(jīng)能夠?qū)崿F(xiàn)虛擬情境的閱讀,能夠給兒童在圖書館中甚至在大樹下的閱讀感覺,然而,這樣的虛擬情境閱讀一定不能成為所有閱讀的樣態(tài)。未來的閱讀課堂一定不能放棄學生拿著一本紙質(zhì)書閱讀的活動方式,也一定要有老師站在學生中間朗讀示范的環(huán)節(jié)。當然,學生可以不在教室里,可以坐在大樹下、躺在操場邊,但一定不能沒有人與人、面對面的,以情感交流的方式來共享一個文本,尤其是文學文本。新技術可以助力教學傳統(tǒng),新技術一旦拋棄了教學傳統(tǒng),也許就會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二、新時代課堂變革的關鍵
“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組織形式的課堂主要有‘知本、‘力本和‘生本三種范式?!盵5]知,即知識;力,即能力;生,即學生。在以知識為本的課堂上,學生的變化和成長主要取決于老師,“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從他們身上流過,認為每逢這個源泉開放的時候,他們就應當把他們的注意當作一個水槽一樣,放在它的下面,一點不要讓流出的東西漏掉了”[6]。當下課堂已經(jīng)突破了知識為本的局限,不再是簡單的師授生受。不僅如此,“未來學校將突破時間、空間、內(nèi)容、師資等限制,滿足人們不同需要,可以更好地提高全民素養(yǎng),以應對未來更加復雜的社會挑戰(zhàn)”[7]。為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zhàn),新時代的課堂應該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思考力、智慧的合作力和有體驗的自省力。
培養(yǎng)兒童獨立的思考力應該成為未來課堂的重要任務。提升兒童獨立的思考力,首先必須解放兒童的身體。我一直在推動新時代體育課堂的變革,鼓勵兒童嘗試各種鍛煉身體的方式。學校利用大學的資源,每學期開設的體育選修課近50種,有的學期師資充足會開出更多種。當學生能夠?qū)ふ业竭m合自己的鍛煉方式之后,我就要取消統(tǒng)一的體育鍛煉了,比如廣播體操。
一個身體自由的兒童才會有自由而獨立思考的可能?!艾F(xiàn)有課堂的教條化、模式化、單一化、靜態(tài)化的特點,導致無論在課堂的物理環(huán)境,還是在心理環(huán)境上均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才能滿足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盵8]在當下的教室,學生位置相對統(tǒng)一、固定,給了學生行為劃一的暗示,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獨立思考力。歐美未來學校的變革就是從打破“排排坐”入手的,解構了學生身體定位的規(guī)則,然后進一步解放了學生統(tǒng)一步調(diào)學習的節(jié)奏要求。如“巴西的NAVE學校、澳大利亞的Woodleigh學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主動學習教室(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s)、加拿大皇后大學的主動學習空間(Active Learning Spaces)等都對傳統(tǒng)教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美國的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 School)則“沒有分門別類的科目,也沒有上下課鈴聲,甚至沒有考試,學生每天都忙于完成自主選擇的項目任務,許多學生為了一年一度的校園展示節(jié)而廢寢忘食”?!懊總€學生在校期間,都有四到五周的實習期,學校鼓勵學生與各行各業(yè)的專業(yè)人士一同工作,甚至連學校的很多教師也不是師范院校畢業(yè)或全職教師,而是從社會上聘請的科學家、設計師、工程師、藝術家等。”[9]學生們自主設置問題,自由組合問題研究的團隊。當學生在課堂中不僅是為了尋找標準答案,更是為了突破一切阻礙自己獨立思考的藩籬時,他們的學習才是自由的,自由的學習狀態(tài)又能反過來保障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動性。在這樣的課堂中,每個兒童都用自己的腦袋想問題,他們也就不會捂住自己的答案不告訴別人而只給老師看以期獲得一個不同于別人的高分了,他們就會積極地與團隊中的學習伙伴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并在分享中慢慢理解合作的可貴價值。
培育有獨立思考力前提下的智慧的合作力是未來課堂極為重要的任務。我們除了極其關注在混齡的體育選修課堂培育學生的智慧的合作力之外,還向所有學生開放創(chuàng)客中心。學生們自由組合,自主設置問題,放學后到創(chuàng)客中心開展小組探究。創(chuàng)客中心的老師只負責提供技術和材料的幫助與咨詢,所有問題的解決都靠學生自己組建的團隊的探究。我們認為,智慧的合作力培養(yǎng)是以問題為中心的體驗式學習過程,創(chuàng)客中心就是新時代的課堂形態(tài)之一。創(chuàng)客中心成為學生問題設置、獨立思考、團隊合作、相互分享、實踐探索的課堂。
在鼓勵學生有思考的合作、有合作的思考的同時,我們還特別關注學生有體驗的反省力培養(yǎng)。反省力是人形成理性思維和行為的必要條件。兒童的反省力不能通過空洞的說教來培育,而要在課堂問題解決活動中引導學生自我體驗。有了體驗,就有了體驗中的自我反思。保德、科思和沃科曾表達過一個觀點:“我們發(fā)現(xiàn),脫離體驗談論學習沒有任何意義。體驗不能被忽略;它是所有學習的核心思考點。學習建立并源自體驗:不論刺激學習的外部因素是什么——教師、材料、有趣的機會——只有當學習者進行了體驗,至少某種程度上進行了體驗,學習才會發(fā)生。只有通過轉(zhuǎn)化學習者的體驗,這些外部影響因素才能起作用?!盵10]體驗式的反省力、獨立的思考力和智慧的合作力的形成,是未來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活動真正發(fā)生的關鍵。
三、新時代課堂變革的目的
新時代課堂變革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的學習活動真正發(fā)生。所謂學習活動真正發(fā)生,指的是兒童的學習指向他們自己的現(xiàn)在和未來的生活,是作為個體的學習,是指向人的發(fā)展的學習。
未來學校也許不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學校樣態(tài),“從學校外在的形態(tài)來說,它會變成一個以學習中心為紐帶的學習共同體?!盵11]課堂不復存在,老師也有各種隱形的存在方式,甚至學校也沒有了,國家將建一個巨大無比的“教育超市”。這樣的學習中心創(chuàng)建的目的是“讓每個人快樂自主地學習,享受教育的生活;讓每個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與天賦,成為最好的自己”[12]。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我們對未來教育應該有的瞻望;而我在新時代課堂變革目的的思考上,則更愿意從現(xiàn)有課堂的問題出發(fā),先變革迫切需要變革的方面。
我們認為現(xiàn)有課堂最大的癥結就是學習活動未必真正發(fā)生。真正的學習活動當然要立足于解決兒童現(xiàn)在的生活問題,課堂學習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是生活中的問題或其映射,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應該是生活情境的模擬。
在思考新時代課堂變革時,我聯(lián)想到了一個生活中的學習問題:考駕照。考駕照是技能學習,這一技能學習分為兩部分:理論學習和實踐練習。首先,學員作為個體自主選擇時空進行理論學習,在約定的時間參加理論考查。理論考查合格后,一輛車,一位師傅,三五伙伴,共同練習,互相觀摩,分時段實踐。我想,新時代課堂變革所期待的樣子也許就是如此。
在未來課堂,知識的學習完全可以依賴技術,突破時空,自主選擇,那么實踐技能的學習是否可以依賴技術呢?我不能堅定地認為將來的智能機器人一定不能替代駕校師傅,但我堅信解決生活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一定需要人與人面對面的模擬學習。技術永遠無法代替人在課堂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即我們常說的言傳身教、切磋琢磨等。因此,新時代課堂變革的目的不是追求技術化、信息化、數(shù)字化、智能化……,而是最大限度地運用智能化技術,讓指向現(xiàn)在或未來生活問題解決的學習真正發(fā)生,讓包含各種情感的學習體驗活動真正發(fā)生。
未來課堂除了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生活模擬情境的選擇性,還要將教室打開,更多地關注在真實生活中的學習??捡{照,需要在真實的馬路上練習。未來課堂應該讓獨立的學習個體在有保護的情況下更多地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應該更自然:在自然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陪伴學生理解生活,讓學生在理解自然和社會中理解生活,提高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的能力和應對未來生活問題的素養(yǎng)。
當然,擁有良好的生活能力之后,改變?nèi)吮旧淼纳顮顟B(tài),讓人在獲得能力后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這才是新時代課堂變革的最終目的。新時代課堂的變革,是教育轉(zhuǎn)型期人自身發(fā)展的需要?!艾F(xiàn)代化,說到底是人的現(xiàn)代化,教育現(xiàn)代化的終極價值判斷是人的發(fā)展,是人的解放和主體性的躍升?!盵13]
科技的發(fā)展總是在推動教育不斷走向現(xiàn)代化,未來課堂必然會在與科技的融合中實現(xiàn)自我變革,不僅改變自己的物理空間、網(wǎng)絡空間和生物空間,也會突破時間給教育帶來的限制。新時代的課堂應該更技術,也更傳統(tǒng)、更自然,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選擇性,培育學生獨立思考力、智慧合作力和有體驗的自省力。新時代課堂變革的目的是推動作為人的兒童的發(fā)展,更好地讓學習指向兒童的生活,讓兒童的個體學習真正發(fā)生。
參考文獻:
[1]馮大鳴. 21世紀先鋒學校的創(chuàng)新及預示——時美國費城“未來學校”的考察與評析[J].全球教育展望, 2007(6):68-69.
[2]陳其暉,陸維康.未來學校的解構與實現(xiàn)路徑——基于《中國未來學校2.0:概念框架》的解讀[J].現(xiàn)代教育論叢, 2020(2):36.
[3]查有梁.從限制性原理看未來課堂[J].教育與教學研究, 2019(2):8.
[4]王金濤.為閱讀而設計的未來學校[J].教學與管理, 2019(7):9.
[5]邵懷領.三種課堂范式及其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 2010(6):28.
[6]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 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140.
[7]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中國未來學校白皮書[EB/OL].(2016-11-24)[2020-07-02].https://wenku.baidu.com/view/135ff5f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7.html.
[8]鄭金洲.重構課堂[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1(3):53.
[9]曹培杰.未來學校變革:國際經(jīng)驗與案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 2018(11):115.
[10]柯林·比爾德,約翰·威爾遜.體驗式學習的力量[M].黃榮華,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3:20.
[11][12]朱永新.未來學校將變成什么樣[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 2018(12):114,116.
[13]裴娣娜.我國基礎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根本轉(zhuǎn)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04(2):68.
責任編輯:楊孝如
On Classroom Reform in the New Era
CHEN Guo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 Classroom reform in the new era is a forward-looking exploration of the future classroom construction. Classroom reforms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more technological, more traditional, and more natural. The key i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experience-based reflecti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intelligent cooper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reform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s human beings. Better let learning point to childrens lives, and let childrens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ly happen.
Key words: future classroom; the new era; classroom reform; human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