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其語言表達的條理性以及精確性對于使學生掌握課堂知識、有效開展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試圖從說思路、說概念、說過程、說算理四個方面具體闡述提高數學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課;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xiàn)。語言的準確性體現(xiàn)著思維的周密性,思維的發(fā)展同語言的發(fā)展緊密相關。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良好、完整的語言表達是學生精確掌握所學知識點的重要表現(xiàn),對于使學生準確掌握課內教授的知識至關重要。當前,數學課堂上學生的舉手率和抬頭率不容樂觀。高年級學生尤為嚴重。課后做題情況還好,就是課堂上沒有聲音。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不主動表達的原因有以下兩點。其一,題目會做,但要用語言來表達、描述,學生感覺有困難。其二,學生覺得自己不能有條理地說出思維的過程,磕磕巴巴地怕別人笑話。由此可見,雖然學生理解了知識,但要用語言表述仍存在一定的困難。好比上臺表演唱歌,心里對“曲子的旋律”能理解,要開口唱得動聽、流暢還有難度。真是“小曲能唱口難開”??!教師應呵護學生的自尊,鼓勵學生克服“上臺”的緊張心理,關鍵是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把“曲子”唱好。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xiàn)。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呢?小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特點是頭腦中邊想口中邊表達,即出聲思維。對小學生來說,語言流暢表達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他們的思維不斷增強。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表達,加強對學生表達的訓練,學生通過動口說話,把內心的思維完整表達出來,這樣既讓學生在表述中學習了數學基本知識,又初步培養(yǎng)了邏輯思維能力。筆者結合具體教學實踐,擬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途徑。
一、清晰明了——說算理
小學生在數學計算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是常有的現(xiàn)象,其概念、法則、算理理解不清是重要原因。在小學階段計算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使用規(guī)范語言,逐步引導學生清晰明了地了解算理,解決問題。學生得到題目解決的方法后,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描述算理的過程,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同時也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鞏固了知識點。
例如:在講授“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知識點時,算式24÷2=,先讓學生思考,說明口算的計算步驟如何用擺小棒的方法來演示。學生先自己獨立思考,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擺的方法,小范圍討論交流,初步統(tǒng)一了方法后,再在全班范圍內交流。學生可以表述如下:“先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10根,接著把剩下的4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根?!比嗤瑢W都清楚地知道了算理后,請一位同學引領大家一邊敘述算理一邊算48÷4,通過以上過程,學生對算理有了清楚的了解,通過語言的敘述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建構知識的有效度,計算正確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精練準確——說概念
數學語言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無論下定義,還是歸納概念做判斷等,都要求用詞恰當準確,能完整、正確地表達。而概念、法則公式等在小學生生活經驗中很少能體驗到,有許多概念性的知識是屬于“告訴”學生的,學生如果不能很快內化并歸納到已有的知識體系,就會很快地淡忘。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準確地表達概念,學生才能正確地理解概念,從而逐步形成嚴謹、縝密的思維習慣。
例如在“分數的意義”一課教學中,把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是一個難點,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把6個圓圈圖拿出來,把6個圓圈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用分數來表示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彩筆畫一畫、涂一涂、分一分,同時思考下面的問題:“是把什么看作一個整體的?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里有幾個圓圈?占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所出示的題目也就是給學生提供了“說”的規(guī)范,在潛移默化中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邏輯性。
學生通過進一步歸納,很自然地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在引導學生說意義的過程中,也要力求語言的準確、簡練、條理清楚。比如有學生說:“把一個圓分成4份,每份是?!边@兒丟了一個重要的詞“平均分”,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分數能夠清楚地表達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平均分成4份之后,每一份是這個圓的”,或者使用代詞,說成“平均分成4份之后,每份是它的?!睂W生經歷了這些關鍵詞的剖析過程,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
三、簡明扼要——說過程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語言,表達必須要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無序向有序的過渡階段,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要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敘述觀察結果;在指導動手操作時,要指導學生簡明扼要表述實踐過程和獲得的體驗。通過明確的引導,就有助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分析和表達。
小學生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這一特點,利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清晰明了地用數學語言描述思維過程,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公式、法則和性質的教學要擺脫“死記硬背和照搬套用”,指導學生關注公式的推導。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可以提問:你能想辦法把圖中的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嗎?學生邊想邊做,然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操作過程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表述出來。最后在小組里討論研究,用語言表述轉化后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討論后展示研究的結果,把討論后的結果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展示。學生通過這樣的操作活動,自己說操作過程,在小組里討論,在班級內交流,從而使思維越發(fā)清晰,使學生的數學語言得到發(fā)展。
四、一清二白——說思路
在小學階段,應用題思路表述需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敘述思路。數學的語言表達應該干凈利落、言簡意賅。小學數學應用題目中大約由已知條件和問題組成,已知條件是解決問題的出發(fā)點和依據,問題是解題的方向和目標。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搞清楚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對解決問題非常必要。學生探究解題途徑,力求講清條件、問題和思路,會大大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題:下圖是為國慶晚會準備的黃花、紅花、綠花三種顏色的綢花,其中黃花10朵,紅花11朵,綠花6多,數量關系如下圖所示:
1.語言描述,初步理解
2.說清關系,突破難點
通過步步引導,學生在數學語言的描述中理解了數量關系,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也就很明確了。試一試:綠花比黃花少,綠花比黃花少多少朵?半扶半放引導學生進一步表述數量關系,強化了解答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主動、清晰地“說”的過程,應是學生建構數學知識和形成數學思維的重要契機。教師作為課堂主導者和引導者,要為學生的“說”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讓學生的表達趨于準確、有條理。學生會不會說,想不想說,能不能說,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與導,誘導得力,方法得當,使學生很自然能理解,從而很好地“說”。明理的學生猶如曲子已爛熟于心的演員,登臺自然是“字正腔圓”,曲子唱得得心應手。一部分“牛皮燈籠肚里亮”的學生,心里對問題掌握得透徹,卻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清楚,如果教師能點撥得力,訓練有力,使這些學生在數學課上也敢于大膽表達,數學的方法、思路也就“豆腐拌蔥”一清二白了。這時的學生“曲子會唱”,就不會只在心里哼哼,而是要大聲地唱出來了。
連貫、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和思維過程,是培養(yǎng)小學生完整地理解課堂知識的重要著手點,只有在數學教學中有意滲透語言表達的教學智慧,學生才能深刻理解數學的魅力,真正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麗娟.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探究[J].科學中國人,2015(5Z).
[2]夏延春.在估算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探析[J].教育觀察,2017,6(20).
作者簡介:李紅(1973.2—),女,江蘇省無錫市人,無錫市惠山區(qū)錢橋中心小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