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薇
寫亞阿戰(zhàn)爭的報道前,與大部分讀者一樣,我對兩地也很陌生,甚至需要打開世界地圖仔細端詳它們的地理位置,確定與中國的直線距離。
在阿塞拜疆,這個人口過百萬的國度,中國人大概僅有三百多人,而這個數(shù)據(jù)還是疫情暴發(fā)前的。疫情長期的不確定性讓更多人在今年選擇離開阿塞拜疆。
9月底,亞阿戰(zhàn)爭爆發(fā)的消息很快在微博上傳播開來。搜索關鍵字后,目之所及,全是戰(zhàn)火紛飛的激烈畫面。在一條中國駐阿塞拜疆使館發(fā)布安全提醒的微博下面,熱評第二條是“不是太懂,這個國家有什么可以留學的學校?”言語之間的奚落口氣自不用提。
我的第一個受訪者雨涵便是通過那條評論下的回復找到的。她對這種“誤解”已經(jīng)有些習慣,“一般人可能只了解到它是一個穆斯林國家,但其實它特別世俗化。走在街上,你幾乎很少看到穿戴頭巾的女性?!?/p>
實際上,這里也好,那邊也罷,喧囂的輿論場中,誤解橫生。
2020年第32期國際報道 《斷網(wǎng)、宵禁、空襲 生活在亞阿沖突之中》
今年年初,國內疫情剛剛暴發(fā),我的另一受訪對象劉幼沙由于父親離世趕回國內。2月初,當他重返阿塞拜疆,拿著父親的死亡證明去學校辦理補考時,證明上的住址被工作人員錯看成湖北武漢,即使他一再解釋是武安也沒有改變什么。后來,他核酸檢測正好呈陰性,被送進當?shù)蒯t(yī)院隔離。
這件事阿塞拜疆本地媒體報道了,引起不小反響。基于事實,將時間順序打亂,便成了一篇廣為流傳的熱點文章。一時間,幾乎所有人都誤以為照片上戴著氧氣面罩、身上扎滿管子的他情形危急。
獵奇的心理、對熱點的追逐、由于不夠了解而滋生的誤解似乎在哪里都一樣。因此,寫稿之初,我曾野心勃勃,想要厘清籠罩在兩個國家之間的恨意究竟來自何方。隨著了解愈加深入,我看到了昔日的政治共同體、種族清洗運動、迥異的宗教,以及背后別國的勢力等等。種種因素混雜在一起,攤開揉碎了之后,我還是沒有辦法說自己搞清楚了,做出“哦,原來納卡地區(qū)屬于×××國家”的結論。
我好像沒有辦法做那樣的總結,也許,對真相的刨根究底是無解的。比起真相,如何在誤解中挖一個洞以聆聽彼此的心意似乎更加重要。無論對遙遠的我們,還是對處于戰(zhàn)爭中的雙方。然后,就有了我后來的報道。
文章發(fā)出來的第二天,我在社交軟件上認識了一位來自亞美尼亞的校友Robert。此時,他正就讀于中山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的博士班,距離自己家鄉(xiāng)6686公里。他此前在北京、香港讀過書。
我把自己的稿子分享給Robert。他看完,回復我:“我們的歷史都經(jīng)歷過如此多的苦難,也因如此,我們比任何人都更珍惜愛與自由,這也是為什么我和在北京遇到的老師、朋友們有如此深的情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