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強
2020年7月1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唐有祺先生,迎來百歲壽辰,他以自己和夫人的名義,設立的“北京大學唐有祺-張麗珠獎學基金”,也于當日正式啟動。出身名門的張麗珠,被譽為“中國試管嬰兒之母”,培育出我國首例贈卵試管嬰兒、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首例代孕母親試管嬰兒,一生充滿傳奇。
直到年過九旬,張麗珠仍關心牽掛“試管嬰兒”的醫(yī)學研究。如今我國每年誕生20萬試管寶寶,張麗珠也被大家稱為中國的“送子觀音”。
張麗珠1921年出生于上海。父親張耀曾做過孫中山的助手,也是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1913年《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張耀曾有四個女兒,張麗珠是老幺。別人議論張耀曾沒有兒子,他卻說:好女孩勝于惡男,生兒生女都要報效祖國。后來四個女兒都去美國留學,成了專家。
1937年,張麗珠中學畢業(yè),那時正號召“航空救國”。她報考了南京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并被錄取。當時她又想造飛機,又想開飛機。后來南京失守學校遷到內(nèi)地,因兵荒馬亂,她只好留在上海暨南大學借讀了半年物理。
1938年父親因病去世。她倍感醫(yī)學的重要,立志要做一名好醫(yī)生,身懷絕技、治病救人。于是就轉(zhuǎn)入上海圣約翰大學專心學醫(yī),那是租界里唯一的大學。1944年,張麗珠獲得“最優(yōu)秀畢業(yè)生獎”,并取得醫(yī)學博士學位,成為上海滬西婦產(chǎn)科醫(yī)院住院醫(yī)師。
在張麗珠剛做實習大夫的一個晚上,她從睡夢中被叫醒,在黑暗中從宿舍中走過幾個庭院,到達急診室,振作精神,進行搶救。她由此認識到,一個醫(yī)生的一生,沒有一時一刻能夠脫離自己的醫(yī)療工作,不論日夜,隨叫隨到,不能有半點疏忽,因為醫(yī)生手中把握著人的健康和生命。
1946年,25歲的張麗珠去美國留學。當時她登上了一艘駛往大洋彼岸的自由艦--梅格絲將軍號,同船的還有華羅庚和馮玉祥。歷時13天,從上海直達舊金山。接著,張麗珠去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醫(yī)學院,進修婦產(chǎn)科內(nèi)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后又在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
留美期間,她發(fā)表了《體液細胞學和早期癌瘤的診斷》等論文,研究從體液早期診斷腫瘤,這是當時的前沿,張麗珠因此接到英國瑪麗居里醫(yī)院的聘書,又去英國工作和學習。隨后,她當上了婦產(chǎn)科總住院醫(yī)師。1950年10月通過英國國家考試,獲得英國皇家婦產(chǎn)科學院頒發(fā)的文憑證書。
1951年,抗美援朝開始了,英國和中國已成為敵對國家。30歲的張麗珠毅然決定回國。這期間,她一面受到英國多方力量的阻撓,一面受到香港友人的真情挽留,但最終還是想方設法回來了。當她第一次看到珠江口上空飄揚的五星紅旗時,不禁潸然淚下,“親愛的祖國,我回來了”。
回國后不久,張麗珠擔任上海圣約翰大學醫(yī)學院婦產(chǎn)科副教授,在同仁醫(yī)院做主任醫(yī)師。經(jīng)人介紹,31歲的她與同為上海人的化學家唐有祺相識。后來聊天時才知道,他們出國留學時,竟然坐的是同一艘輪船。在美國,唐有祺學到了結(jié)晶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前沿知識。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唐有祺異常興奮,迫切希望能夠帶著自己的知識回到新中國去。然而1951年美國移民局收到司法部的命令,所有屬于科學部門的中國學生歸國,一律不得離境。最后在導師的幫助下,唐有祺從瑞典獲得簽證輾轉(zhuǎn)回國,在清華大學任教。從此,化學系的學生意外地發(fā)現(xiàn),課表上多了一門新課程——分子結(jié)構(gòu)和化學鍵本質(zhì)。這是他讓晶體化學、結(jié)構(gòu)化學,在中國邁出的第一步。
因彼此欣賞,1952年1月,張麗珠與唐有祺在上海喜結(jié)良緣。
婚后不久,張麗珠被國家衛(wèi)生部調(diào)入北京醫(yī)學院(現(xiàn)北京大學醫(yī)學部)第一附屬醫(yī)院,1958年參與第三附屬醫(yī)院(北醫(yī)三院)的創(chuàng)建,并創(chuàng)立了醫(yī)院的婦產(chǎn)科。張麗珠之后一直在北京。
有趣的是,婚后那兩年張麗珠生了兩個孩子,雇了兩個保姆,一個廚師,將夫妻倆的工資全部花光了,滿月后她立即上班。那時張麗珠住在城外唐有祺的宿舍里,她每天坐三輪車到西直門,再從西直門坐電車到醫(yī)院,天天回來都很晚。第一個兒子生下來,喂了一個月的奶就上班了,到了二女兒一口奶沒吃過就直接回奶了,后來女兒還一直埋怨她呢!
張麗珠深知當媽媽很不像樣,但她愿意為其他母親盡力服務。身教勝于言教,女兒小學獲獎作文,題為《媽媽晚上又被叫出去搶救病人》,女兒多么想和媽媽在一起多待一會兒呀!
兒子小學時是乒乓球的種子選手,在頤和園長廊邊上打球時,旁觀者說他是用腦筋打球。暑假被送到先農(nóng)壇體育場集訓,他是年齡最小的一個,兒子不習慣那里的生活,幾天后跑回了家,被張麗珠訓斥了一頓,說他太不守紀律了。后來因“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兒子和同學們被派到北大荒農(nóng)場,第二年那里鬧饑餓,很多北京的學生逃回來了,兒子卻寫信來說:“媽媽,我仍然記得當年你對我說的話,你放心,我絕對不會做一名逃兵?!边@讓張麗珠頗感欣慰。
作為婦產(chǎn)科醫(yī)師,張麗珠接觸了大量不孕不育癥患者,對她們的痛苦感同身受。1978年7月,世界首例試管嬰兒在英國劍橋誕生的喜訊傳來。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張麗珠很清楚,這項技術將為無數(shù)家庭帶來希望。
1984年,在經(jīng)費短缺、設備條件極其匱乏的條件下,她開始做試管嬰兒實驗,沒想到,此舉竟頗受議論。有人說:“我們國家已經(jīng)這么多的人口,為什么還要做試管嬰兒,你是跟計劃生育對著干?!钡珡堺愔檎J為病人生不了孩子很難過,所以搞這項研究是對的。
試管嬰兒項目剛開始,研究小組就擠在只有十幾平方米的實驗空間,連顯微鏡也沒有,很多儀器、器皿都是張麗珠出國交流時買回來的,嚴重匱乏。沒有恒溫箱,就把試管放到保溫瓶里。買不到培養(yǎng)液,只能自己在實驗室摸索配制。取卵用的穿刺針本該是一次性的,卻不得不反復使用,難免變鈍,張麗珠為了讓針頭“恢復原樣”,找到鐘表匠磨針頭。即使是用這樣的針取卵,也從未有過一例感染或出血。在同事眼里,張麗珠“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1986年,甘肅禮縣的一位小學教師鄭桂珍,結(jié)婚20多年不能生育。她是四代單傳,所以家里很希望她有后代。將近40歲的鄭桂珍,無意中從廣播里聽說北京在進行試管嬰兒的實驗。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她拉著老公一起千里迢迢找到張麗珠,說愿意接受試管嬰兒的實驗。
經(jīng)過仔細檢查,張麗珠發(fā)現(xiàn)她雙側(cè)輸卵管堵塞,且患有結(jié)核性盆腔炎。張麗珠理解患者迫切的心情,一方面為她治療盆腔疾病,一方面開始做試管嬰兒技術的探索。
當時,試管嬰兒技術剛起步,國內(nèi)外專家在廣州和上海進行了十幾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張麗珠對大量病例的進行分析后,結(jié)合鄭桂珍的實際情況,決定在給她開腹治病的同時,進行取卵,然后馬上讓卵子體外受精。第二天,精子卵子成功結(jié)合,形成胚胎。胚胎在營養(yǎng)液中養(yǎng)一天后,再植回母體。當時沒有保溫箱,科研人員用保溫瓶裝著幾管剛吸出來的卵泡液,來回小跑穿過操場,送到實驗室。
實驗很成功,鄭桂珍懷孕了。1988年3月10日,在北醫(yī)三院的手術室里,通過剖腹產(chǎn)誕生了我國首例試管嬰兒。這個健康女嬰出生時體重3900克,身長52厘米。張麗珠教授親手迎接了嬰兒的出生。
當時她看了看女嬰外表正常,沒有兔唇,還是不放心,又摸摸小孩全身都挺好,孩子也哇哇大哭了,張麗珠才喜笑顏開。她瞇著眼睛,滿臉愛意懷抱孩子的那一瞬間,定格成為最廣為流傳的照片。
一直守候在產(chǎn)房門外的鄭桂珍的丈夫左長林,聽到第一聲嬰兒的啼哭,興奮得無法自制,隨著啼哭聲拍起巴掌,嘴里反復地說:“謝謝大家!”夫婦倆為女兒取名“萌珠”。萌是萌芽,開始的意思,因為她是中國內(nèi)地首例試管嬰兒,也是鄭桂珍他們家的第一個孩子;珠是為了感謝賦予女兒生命的張麗珠教授,并希望女兒的人生能夠像珍珠那樣閃亮。
鄭萌珠來到人間的第一聲啼哭,不僅表明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還表明了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從此,中國的生殖醫(yī)學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這是中國第—例試管嬰兒。作為婦產(chǎn)科的醫(yī)生,張麗珠幾乎和孩子的媽媽—起參與了生命的孕育。這一年,張麗珠67歲,她也因此被譽為“中國試管嬰兒之母”!
張麗珠說,不育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問題是輸卵管不通。在正常情況下,精子和卵子在輸卵管碰頭,結(jié)合成胚胎,繼而在子宮腔內(nèi)種植,那叫作懷孕。如果輸卵管不通,精子和卵子碰不上頭,就談不上懷孕了。所以,這種情況下要想懷孕需要做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讓精子和卵子體外碰頭,受精,形成胚胎,然后再把胚胎移植到子宮里去。這就是“試管嬰兒”技術。對于不育癥患者來說,這是一項能夠使他們獲得做父親和母親權利的技術。
隨后,1992年6月,張麗珠又培育出我國首例贈卵試管嬰兒。1995年2月,培育出我國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1996年9月,培育出我國首例代孕母親試管嬰兒。1998年,成功獲得單精子卵漿內(nèi)注射試管嬰兒。
張麗珠的愛人——中科院院士唐有祺說,夫人有男人性格?!八〉臅r候在中學演戲,也是扮男的角色,另外她對家務事沒有興趣?!倍鴱堺愔閯t自稱“身材魁梧,所以總扮演男角”。她中學時善于打排球,是全國運動會冠軍上海隊的靈魂人物。
張麗珠80多歲的時候還在坐診,她學會了PPT,還用電腦打字寫書,收發(fā)電郵和搜索學術進展。直到90歲時,因長相年輕,她依然精神奕奕?;氐郊彝壬奶欤廊伙L趣幽默,經(jīng)常逗得唐有祺哈哈大笑。
一位同事說,張麗珠說話簡潔明了,90多歲還是如此。誰回答問題不到點子上,她就不高興。她查房時對同事嚴厲,并“用簡捷又無比犀利不留情面的語言批評人”。
直到年過九旬,張麗珠仍關心牽掛“試管嬰兒”的醫(yī)學研究。作為杰出的臨床專家和醫(yī)學教育家,她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醫(yī)學人才,把醫(yī)者兼學者的責任及精神傳于后輩。
2016年9月2日下午,這位中國首例試管嬰兒締造去世,享年95歲。在張麗珠的告別儀式上,大屏幕滾動著她的照片,沒有黑白色的,都是彩照。正如她一生的顏色。9月8日,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前來吊唁的人們緩緩走入告別廳,和張麗珠作最后的告別。禮堂內(nèi)沒有播放哀樂,而是她生前最喜歡的《梁祝》。
如今,我國每年誕生的試管嬰兒有20萬。張麗珠為無數(shù)家庭帶去希望,成為了人們心中真正的“送子觀音”。
2019年,我國第一個試管嬰兒,24歲的鄭萌珠在她誕生的北醫(yī)三院,又誕生了一個健康的孩子,生命,綿延不息……鄭萌珠眼含熱淚說,“如果張奶奶在天有靈的話,她老人家一定會非常高興的!”
2020年7月11日,張麗珠的老伴,我國著名化學家唐有祺迎來百歲壽辰。唐老先生是我國晶體化學和結(jié)構(gòu)化學的主要奠基人。這天,他以自己和已故夫人張麗珠的名義設立的,“北京大學唐有祺-張麗珠獎學基金,也于當日啟動。將用于獎勵和支持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醫(yī)學部的優(yōu)秀學生。
名滿國際化學界的唐有祺院士,與“中國試管嬰兒之母”張麗珠這對科學家伉儷,家國為懷、初心不改,為中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yè)殫精竭慮,他們的人生,充滿傳奇。